关于西方话语权的现实情况究竟如何?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2173   最后更新:2017/10/23 10:37:38 by 蜜蜂窝
[楼主] 毛边本 2017-10-23 10:37:38

来源:天下一叔


艺术驻留项目


艺术驻留(Artist-in-residence)是指某机构邀请艺术家,在一定时间内在新环境进行思考、研究和创作。这能让艺术家脱离自身生活工作常规,利用客居的人力物力资源,与当地民众深入交流。


比如下面,就是 Hauser & Wirth 在英国 Somerset 村舍里驻留艺术家留下的作品:


Pipilotti Rist ,著名光影艺术家。那些吊着的玻璃和瓶瓶罐罐都是在附近挖出来的。现场看很美,但图片拍得太渣。


驻留之「最」


驻留,其实是一种浪漫的赞助方式——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赞助的无非是一种体验。


那么,咱们来看看二叔心中有趣的驻留之七宗「最」。


<最前辈>


当然了,中国古代便有文人画家在商贾的园林里暂居搞创作。不过当代意义上的艺术驻留应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美国。


比如今天仍在运营的慈善驻留项目 Yaddo,就是纽约州的金融家 Spencer Trask 和他搞写作的太太在二十世纪初建立的。Trask 是镀金时代就把风险投资玩得溜溜转的商业巨贾,最知名的成就就是把爱迪生的伟大发明电灯泡进行了商业化。而他的慈善事业、比如发展起来的艺术家驻留项目,也是文化领域里盏盏点亮的小灯。


言归正传,Yaddo 也是 Spencer Trask 和太太曾经的家,它现在仍每年接待着超过 200 名驻留者。

Yaddo 长这样,是不是感觉还不错?还带一个 1.6 平方千米的超级大院子呢。


在这里驻留过的艺术家里,比较耳熟的一定是 Philip Guston 和 Clyfford Still 吧。

Philips Guston 是和 Pollock 跟 Rothko 同一时代的大师,但没这两位在中国知名。这几年市场势头很好,今年 Art Basel 上这件 1500 万美金成交。

Clyfford Sill 就更不用说,他 47 岁停止与商业画廊合作,所有作品都捐给了 Clyfford Still Museum 。阿特小报专门写过他,大家路过丹佛一定要去朝朝圣。


不过 Yaddo 最让人觉得牛逼的,还是介绍里的这句话:「在这里住过的艺术家们,曾获得过 61 个普利策奖、56 个美国国家图书奖、22 个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奖和 1 个诺贝尔奖……」——得诺贝尔奖的那个叫 Saul Bellow,得的是文学奖:主业作家,顺便当艺术家。


<最科技>


要说艺术与科技的碰撞,最独特当属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又名 CERN,它同时也是互联网的发源地。2011 年这里成立了一个艺术家驻留项目 Arts@CERN——艺术家们可以在这做短期访问或三个月的驻留,来感受一下粒子物理科学都在干嘛,提高下对核子的理解,从而激发艺术家因脑力不足产生的危机感,获得新的创作灵感吧……

2017 年度当红炸子鸡 Wolfgang Tillmans CERN 紧凑渺子线圈前,瞧这小表情小褶皱

大家应该也见过他在这CERN期间的一系列创作


想跟大家说一下的是,除了 CERN 以外,做地外智慧生物搜寻的美国非盈利组织 SETI INSTITUTE 也有正式的艺术家驻留项目,是不是听起来也很酷。


<最品牌>


驻留项目中的品牌寿星当属罗马美国学院(American Academy in Rome)的罗马奖。自 1896 年起,学院每年都会在音乐、文学、建筑等领域评选 15 位杰出的新星艺术家。


这里的驻留有很强的传承感,看毕业生名单便可以体会:Vito Acconci、Ross Bleckner、Chuck Close、Eric Fischl、María Elena González、Jenny Holzer、Alex Katz、Roy Lichtenstein、Bruce Nauman、Frank Stella、Christopher Wool……绝对是驻留里的梦之队啊。

今年罗马奖得主 Sanford Biggers 计划在驻留期间用手机 3D 扫描街头遗物作为雕塑元素,思考从罗马帝国的毁灭到文艺复兴,创作者们如何将已有环境的阴暗面拆碎,重组成新的梦想


写到这里,二叔觉得此项驻留之「最」也可称为最市场,各位藏家和土豪读者们,可以考虑买入一下应届获奖者……


<最难申>


当然,「据说」最难申请的瑞士驻留项目同时发钱也很多的: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由劳力士赞助,还请来个老一辈艺术家来给驻留艺术家当一年的人生导师——中国人民熟悉的坎特里奇、埃利亚松分别是上届和上上届的导师。申请成功的话在住宿机票全包的基础上还提供等同于 15 万人民币的生活津贴和 15 万人民币的制作费。这些钱对于成功艺术家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起码这一年不需要太紧张衣食问题了。

「Behind every great man is a great woman 」 还能这么改


<最美景>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解决了一个在没解决前没什么人发现的问题:是否要有南极馆。因为国土概念在南极不成立,它作为七大洲中唯一一个没有主馆的大洲,好像有点委屈。但南极就不能有自己的艺术吗?这届双年展的南极馆,来自于今年三月 18 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名艺术家在南极俩驻留的俩礼拜,叔觉得这风景还挺有异域风情的。

摩洛哥的 Yto Barrada 用当地采集的植被和企鹅便便做成染织品


<最古怪>


2015 年匈牙利一个叫 Barnag 村里首次举办了 「马与艺术」 的驻留项目,每年夏天邀请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人士认真研究讨论人、马和艺术的关系。叔想起了中国当代艺术里好几个以马为主题搞过创作的艺术家……哎你们别跑啊!


主办方的选题可是有依据的。他们认为马跟人类在艺术史的表现是同期的,例如旧石器时代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就有马了。那问题来了:拉斯科洞中的牛和鹿们是否应该找一下 PETA/善待动物组织,要求被公平对待呢……


<最新进展>


当然,不止艺术家驻留了,策展人驻留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英国现在有个驻留机构叫 Delfina Foundation 还开始了藏家驻留,四方美术馆的陆寻已经在做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当然,体贴到藏家们都很忙,驻留时间只有 1-2 周。

创始人 Delfina 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Aaron Cezar 是基金会负责人,以前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经济和舞蹈


驻留的目标


作为驻留项目的两个主要参与者,艺术家和主办方都有各自要解决的问题,而一次艺术驻留的最好结果自然也是双方都有所收获。


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驻留项目和艺术家个人工作与创作的性质是分不开的。影响艺术家是否参与驻留的因素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类:


1. 艺术创造 —— 工作主题跟原生环境的联系

2. 作品制作 —— 对本地制造资源的依赖

3. 家庭条件 —— 拖家带口是否可行


许多时候,艺术家分两种,有一种总在外面跑,另一种不太挪地方。现在世界越来越小,如果艺术家比较年轻、英语溜、创作又对当地制作要求不高,基本上都喜欢在外面跑一跑。


对于驻留项目的主办方来说,问题稍复杂:


•       特色:用什么吸引艺术家?舒适的起居、美好的环境、独特的历史、前沿的科技设备、丰厚的学术资源、还是品牌效应?是走上山下乡风还是入世风——让艺术家蹲面朝大海的小屋里,还是泡在天天都有爬梯的集体宿舍?

•      时长:项目时长怎么把握?每期驻留时限,季节性或常年运营怎么安排?

•       筛选:怎么设计申请门槛和筛选过程?只通过邀请,还是接纳公开报名?

•       结果:驻留的结果是什么,有展览吗?作品创作汇报?还是这些都无所谓?

•       收支:当然最重要的是算好账。怎么收支平衡、如何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哪里拿钱,怎么花钱?从衣食住行到制作费,甚至未来的展出费用,给艺术家报销哪些项目,都得想明白想清楚。


看到这里


艺术家盆友们也许在想,会不会有时候碰上很山寨的驻留和坑爹的主办方呢?驻留项目千千万,有一些徒有其名,然而真正目的是以极低的价格、甚至不给钱获得艺术家的作品。


二叔建议大家可以用一些平台型的「找驻留」机构,比如 Res Artis TransArtists 之类的,仔细研究,充分尽调,这样体验起来才踏实啊


你看,给你说走就走的理由,越来越多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