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达芬奇抄袭中国发明为己所用
发起人:吗的  回复数:14   浏览数:2735   最后更新:2008/08/07 16:03:43 by
[楼主] 停云 2008-07-31 12:50:03
转自金锋blog



《艺道》——人物专访

采访对象:《孔子哭了》的作者金锋

采访目的:

讲述《孔子哭了》的创作思路

讲述信仰与艺术的关系



1、您好,金峰老师!您的雕塑作品《孔子哭了》里塑造的孔子,是儒家圣人,请问您读过他的著作《论语》吗?您认为的孔子思想、或者儒家思想的精要是什么?您认为,当今社会什么事情会让这位圣人潸然泪下呢?

其实这件作品出来,一些问题已经回答过了。孔子的形象是过去的朝代不断塑造出来的,朝政需要这样的膜拜对象,这是政治的需要,是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方便而言的。但当社会接受了这样的圣人,这个圣人已经有了许多虚构的成分在里面了。儒家的思想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叫人学会忍让,学会妥协,以适应社会制度的运行。但对于个人来说,一个人要在复杂在关系中摆正自己,的确是一种工夫与学问。这一点,儒家思想提供了许多参照。我当时做这件作品,主要是由于针对孔子标准像而引出的思考。因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孔子的思想已经在加注中不断变异,人们读孔子并不是同一种感受的,每个人心中的孔子形象是不同的。强行要人们接受一种孔子形象,其实是对孔子是不公,也是强权的体现。我只是在这个背景中,表达了我个人的一种态度。《孔子哭了》,是对今天现状的一种猜测与假设。比如世风日下、人情的淡薄、教育体制的痼疾等等,这些实际境况,都可以拿对孔子的移情来比照。所以,《孔子哭了》,是带有某种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的在里面的。因为这其中的一些情感,大家是相通的。所以,这件作品在网络“走红”,有它自身的社会基础。



2、作品自网络发布以来,立该引来了“轩然大波”,网友和诸多媒体一时间众说纷芸,很多网友认为您是借孔子之名恶意炒作。但我们也注意到,在众多不理解的、甚至谩骂的“高分贝”中,也有表示理解和赞同的声音,有支持者说:孔子活到今天,看到目前教育界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不哭才怪。请问您当初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有针对目前教育界一些弊端进行批判的想法在里头吗?

当然,我上面说了,现今的教育肯定是一个难以规避的问题因素。学校应该还是一个创造知识与传播知识的所在。市场经济的诱惑进入到学院体制,这本身说明我们的教育机制是非常有问题的。学校在今天给不了学生太多的东西,特别在大学。巨额的收费已经改变了人们对学校的认识。问题还在于学生毕业走上社会,他们几乎是空白的。他们还要在社会上磨练很多年,在社会的现场汲取可资学识,才能为以后的人生展开铺垫。而这个过程的基础应该是在学校里就完成的。如此,教学的本质究竟在何处?学校应该给予学生的究竟是什么?这些很当下的问题一直是很含糊的。学生无疑成了这个教育体制的牺牲品。而这个牺牲品的后遗症,在我看来还要长久的持续下去,是一个“积重难返”的顽症了。《孔子哭了》无疑对这样的教育现状进行反思的问题之一。



3、据了解,您也曾有过“为人师”的经历,这段经历给你的作品带来过影响吗?

我在大学里教了十三年的书,算是对教育现状有过亲知的人。教育体制也是社会体制的投影。我自认为在教与学之间,我是有些自己的态度的。所谓“为人师”,只是良心使然。你看到了一些问题,你必须拿出你对问题的处理方式或转换方式,它是直接进入教学现场的,直接跟学生有关。但这样的方式不一定就适合于作品。教师的经验也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假如就局限于院校内部,那人有的只是一些情绪,而不是很有方略的判断。只有在大的文化格局中,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才会有所突破与超越。做教师也好,做艺术家也好,人的内在有所跨越了,眼光也就跟着提升了。所以许多工夫不是就事论事的。



4、您站在一名曾经的老师的角度,怎样看待今天的教育?

这个问题上面已经回答了。



5、《孔子哭了》事件虽然已经过去有段时间了,但无论是当时不理解的人也好,支持的也好,都通过这个事件记住了《孔子哭了》,这能否从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您的“预期目的”呢?

“预期目的”或者说作品预设的效果,这都是在做这件作品的时候就有所思考了。这样的作品,它的基础就是社会语境,只要这个语境是存在的,那作品出来就能在这个语境中着落。《孔子哭了》与今天的文化语境是比较地对接的,只要这个语境换在,还有它继续探讨的话语空间,这个作品就还是活着的。但也要清楚,有些语境它也很有话题,但不一定就适合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艺术作品需要把问题转换在这个语境中,这是艺术家的工作。



6、您一直提到艺术需要“社会语境”,什么是社会语境呢?您当时发布这个作品的时候,正值孔子标准像发布,大家都在关注孔子这个话题,您这件作品的出现被直接认为是个人恶意炒作,大众的这种反应,您当初有过预计吗?

“社会语境”就是某些问题不是你艺术家在思考,社会各阶层的人也在想,仅是这样的境况中,艺术家的想法通过作品呈现,社会上的想法会与你的呈现相呼吸。自然,社会上的想法也在给艺术家的思考提供参照。这个时候,艺术创作就不是一个人的自说自话了,你是跟社会上许多人在对话。的确,《孔子哭了》是缘于对孔子标准像所引发的争议,而“哭了”能使得这个争议变得更加地问题化。我觉得艺术家作为个人不是解决问题的权力者,但创意地提出问题是艺术家的该用力的地方。当然,我们不能指望网络上的声音都是学术的,说我恶搞的,或者说我炒作的,这样的声音也很自然。而这中间,就炒作来说,炒作只是当下的,它只有一时的谈资,并没有作品生命意义上的延续。我觉得《孔子哭了》就是到今天也还是活着的。这是我对炒作与带有思考性的作品之间的区别。



7、如果您的作品推迟些发布,比如大众话题对教育等等相关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再来发布,会不会“社会语境”更适当些呢?

社会语境不是人为地能控制的,不是单一地由你的选择而存在。所谓大的文化背景,它的涵盖面要宽广许多。大的文化问题其实是能把许多看起来枝接的问题都串联在一起的。即便有一些你觉得更有意思的语境会出来,但被动地等待是不很明知的,这很不“中国”。“很中国”,也就是说,你的脑子必须在中国这个疾速运转着的机器中跟着运转,只要在运转中,就没有合适不合适的,因为这个时候,大家的语言是一样的。



8、中国人一般性格比较含蓄和内敛,即使是批评也讲究“适时适地”,而您似乎想到什么做什么、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您考虑过您作品所要批评的东西的大众接受程度吗?或者,这种接受程度下的作品社会效应?

这个问题我很喜欢。但我并不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我是要看我的这个思考所转换出来的作品,它能引起别人的思考在哪里,假如引起的话题讨论够质量,我的批评或者别人批评我才是健康的,是时代的。这个时候,我再要妥协大众的接受程度,我就变成大众的玩物了。当然,成为大众的玩物也没有什么不好,该犯贱的时候也得犯贱,前提是要看玩与被玩能否在民智民心的提携上互为养育。



9、您了解我们的道家思想吗?有合适的机会来塑造“老子”,您会如何去做?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我看来正好是相悖的。一个要在规正的架构中抵御地融合,在抵御中自我完善内在的心理平衡;一个是要脱离规正的架构,一如离家出走,自立门户。这是两种不同的修身方式,当然这中间也有兼收并蓄的部分。我觉得从修身这一点来说,道家与儒家都是殊途同归的,都能了然人生。至于什么时候要塑造“老子”,这完全要看我跟“老子”能否建立有效的问题关系,语境合不合适。假如问题关系在那里了,这个关系会告诉我怎样去做的。



10、宗教与艺术都有相通之处,我们有个说法,宗教与艺术同样需要有信仰做为支撑,您认为呢?您以为的艺术的信仰应该是怎样的呢?

信仰在今天不能单一地理解。假如你有着你做事的“道”,那就坚持着这样一份真挚的态度,过程会给人有所了然。身体力行地去感受该感受的,思考该思考。宗教与艺术或许在最终有一点是相仿的,这就是对“活法”的理解。在我看来,艺术最终也就是一种活法,因为你选择了艺术,你就在艺术中感悟。其实,在人生中,我们去掉一些形式化的外衣,留下来的也就只是“走路”——从开始到结束,有的可歌可泣,有的一事无成,仅此罢了。

[attachment=103210]
……
[沙发:1楼] 陈丹青 2008-07-31 15:51:40
您好,金峰老师!,,,,,,
[板凳:2楼] guest 2008-07-31 18:38:05
金锋是今天最牛的艺术家
[地板:3楼] guest 2008-08-01 02:48:31
金锋还会继续牛下去,他在中国当代艺术里不可忽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