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不必支付版权费?瑞典说“不”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790   最后更新:2016/07/13 17:54:19 by 橡皮擦
[楼主] 天花板 2016-07-13 17:54:19

来源:典藏 徐佳蕙


离有走得到的距离,也有走不到的距离,观众能通过这个展览解读自己的生活。”策展人姜节泓这样描述着这场关于距离的展览,作为国内首个英国当代艺术主题展,在OCAT上海馆举办的“遥不可知”展览此次汇集了5位英国艺术家,囊括“距离”这个大命题下关于时空宇宙、精神物质、文化交流等诸多问题,甚至举办这个展览本身就呈现着“距离”的复杂性:把千里之外的英国艺术家与作品带到中国这一行为,看似消解了中英之间的物理距离,但观众对英国艺术和文化的接受与理解程度也拷问着物理之下精神文化的鸿沟,甚至在对作品介绍的翻译上也体现着这种看不见的距离。引申开来,对作品的介绍是否可能?真正的翻译是否存在?交流理解他者是否可能?甚至我们能否认识外在事物、学习知识都在一步步逼问下被打上了问号。

艾萨克·朱利安,《钻·石(冰洞)》,2015,五屏高清录像装置,58′28″


五组艺术展现


姜节泓没能给出答案,艺术家也没有,或许没人能给出答案,但5位艺术家分别用自己的方式打开了观众的视野,让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并思考问题。艾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的《钻·石(冰洞)》用5块屏幕讲述着人与自然的故事:一位妇人赤脚走在冰原之上,她周围的冰川正在消融。海水撞击着礁岩,积雪扑簌簌地滚落,冰水一滴滴下落,蓝白色调中大自然纯净、空盈得慑人心魄;妇女默不做声、面无表情地从一片白色中缓缓走过,步上阶梯,行至海边,在一块块屏幕中穿梭往来,仿佛一个自然的精灵。作品名称《钻·石(冰洞)》来自建筑师柏·巴蒂写给丈夫的一封信:“从内在而言,石头比钻石更美,我们知道后者是雕琢而成的……”石头和钻石代表着缓慢的天然与精致的人为,这二者在当代社会的冲突越发明显,但在《钻·石(冰洞)》中,没有激烈的碰撞,只是诗意地记录着自然本身的生长与变化,以挽歌般的孤独节奏让自然自我言说。


凯蒂·帕特森,《蜡烛(从地球到黑洞)》,2015,石蜡、烛芯、香精


同样是影像作品,凯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的《远古的黑暗-电视》并没有那么夺目的光影,一台老旧的电视上播放着纽约曼哈顿街区网络(MNN)电视台的节目,在节目中展示了长达一分钟由莫纳克亚火山天文台捕捉到的远古天文图像。荧幕上是一片漆黑,耳机中是窸窸窣窣的声响,那是13.2亿年前,地球还未形成、第一道光还未闪耀时的情形。一个屏幕,一副耳机,轻易地把人从现实中抽离、抛掷于原始的虚空之中。在这万物皆无的一分钟里想要看到什么、听清什么的努力只是徒劳。看似短暂的一分钟,却能让人经历不以为意、惊奇、孤独甚至恐惧种种情感波动。一旁的《蜡烛(从地球到黑洞)》则用嗅觉延续着宇宙探索的主题,一根特制的蜡烛被分为23层,每层都由不同的气味代表各异的星球。从森林味的地球、天竺葵味的平流层,到沥青味的小行星带、樟脑丸味的星际云,直至最终无味的黑洞,上升的青烟伴随摇曳的烛光带领观众体验着时空之旅。《远古的黑暗-电视》与《蜡烛(从地球到黑洞)》分别给人以恐惧和浪漫之感,共同构建着人类面对未知自然时的状态,即对璀璨星空既心向往之又充满敬畏,这种被都市压抑的本能在帕特森的作品中得以释放。


科妮莉亚·帕克,《狱墙简析(一男犯越狱)》,2012-2013,12张哈内姆勒308克摄影、纯棉艺术纸干粉数字印刷


科妮莉亚·帕克(Cornelia Parker)的《爱因斯坦简析》看上去似乎也是宇宙的图像,但其实这是爱因斯坦相对论方程式板书的50倍显微摄影。1931年,爱因斯坦举办了解释相对论的讲座,当时使用的黑板仍收藏在科学史博物馆,数十年后这一伟大发现仍旧只被少数人所了解。艺术家竭力理解而不得,却发现这些裸眼看来简洁的等式近看则变为一粒粒形态各异的粉笔颗粒,仿佛宇宙中的星云。帕克的另一件作品《狱墙简析(一男犯越狱)》同样是一组黑白照片,形似一组抽象画,这是伦敦本顿维尔监狱破裂墙面补白时留下的图案,在艺术家记录下这些图案之后几秒,一层油漆使这些图案永远被抹去,当天便有一个囚犯爬上这堵围墙成功越狱。不论是从粉笔到星云再到相对论,或是从墙面到抽象画再到越狱工具,它们以复杂并出乎意料的方式互相联系。


本·里弗斯,《远方乐土》,2015,Super16胶片摄影机转换高清影像。20′05″(摄影/徐佳蕙)


第二间展厅被从中一分为二,右面是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的声音装置《你不孤单》,艺术家在电颤琴上录制了一系列无线电间歇信号,在展厅中循环播放。古列尔莫(Guglielmo Marconi)的理论认为声音一旦产生将永不消逝,持续以声波的形式回荡在宇宙中。苏珊则利用无线电波这一媒介收听穿梭回荡的声响并将声音传播至远处。步入展厅,简单的设备和舒缓的音乐不免让渴求视觉冲击的愿望落空,如果《远古的黑暗-电视》的窸窣令人战栗,《你不孤单》的静谧音乐则像作品名称一样给人古朴、悠扬之感,音乐同时穿透着时间和空间。左面,本·里弗斯(Ben Rivers)的影像《远方乐土》描绘着瓦努阿图共和国的火山群岛景观,旁白是一位女性磕磕绊绊地朗读着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的诗。诗中叙述着一片遥远土地上的生活,配合着画面中玩耍的儿童、水下的二战残骸以及活跃的火山。而就在拍摄后不久,旋风的袭击使该地区再也无法恢复影像中的生态。


交流产生的疑问


开幕当天,在OCAT上海馆举办了论坛,姜节泓、凯伦·史密斯、马修等人对“遥不可知”发表着自己的感悟。凯伦和马修这两位长期待在中国的外国艺术人无不感叹近年中国艺术在与国际交流方面的进步与成效,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被国际所关注,也有更多的国外艺术家选择来到中国展览或创作,但他们也提出了交流所呈现出的问题:一是物理距离消解后对理解不同文化深层内涵的质疑,比如外国人看中国艺术更多的只是看到表面,而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着实需要更深厚的功底;另一个则是对全球化下同质化的担忧,趋于相似的生活环境与信息储备让各地的艺术作品逐渐失去了各自的特点,仿佛遵循着一个统一的国际化标准。而姜节泓在此时带来的“遥不可知”展览,就像一个提醒和追问,这其中包含的不仅是当代艺术创作与交流的问题,也是产生这些艺术问题的社会自身蕴含的矛盾。


展览现场(摄影/徐佳蕙)


“遥不可知” 的英文名称为“the distant unknown”——遥远的未知,仔细揣摩两者似乎存在着细微的矛盾,这也有趣地彰显着主题。而艺术家们的作品,从记录自然景观、探索神秘的宇宙,或是捕捉人为的瞬间、追寻永不消逝的音波,乃至展览本身对于文化交流、艺术展览的思索,各种情境无不共同指向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些又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如此看来,物理距离的缩减凸显了精神距离,而对距离问题的思考又让人类重回亲密。或许这个宏大的哲学命题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艺术可能也一样,但这些丝毫影响不了我们的思考、惊异与欣赏。


图 | OCAT上海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