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K艺术团体:不受局限,制造发现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2103   最后更新:2015/08/31 10:02:20 by 宁静海
[楼主] 小白小白 2015-08-31 10:02:20

作者:Danyu Xu   来源:artnet

杨福东

 摄影:Mark Gambino,致谢:余德耀美术馆

  8月27日,影像艺术家杨福东的个展“南辕北辙"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呈现了杨福东自2007年以来的5件重要作品,分别是《雀村往东》(2007)、《青·麒麟/山东纪事》(2008)、《第五夜》(2010)、《关于与一切未知的女孩:马斯瑟》(2013-2015),以及首次在国内展出的《天色·新女性II》(2014),均以多频影像装置的形式在展览中呈现。“南辕北辙"着重呈现艺术家创作中的两种不同风格,以及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复杂暧昧的关系。

  “南辕北辙"是余德耀美术馆推出的“上海星空”系列之一,该展览系列由艺术史学家巫鸿担任策展人。巫鸿在接受artnet新闻采访时表示:“观众往往想象,艺术家创作的背后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线索,然而它可能并不存在。一位艺术家可以同时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进行创作,而且完成得很好,就像‘南辕北辙'这个令人稍稍不解的题目一样,这个展览试图提出一个问题,而非进行回答。”

  借此个展之机,artnet新闻与杨福东谈及“南辕北辙"背后的动机和深意,此次参展的5件作品在其创作脉络中的独特地位,以及他未来的计划。

杨福东,《青·麒麟/山东纪事》,五频影像装置,2008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次的展览名为“南辕北辙”,这个词是如何描述在创作中的某种状态、精神特质或创作路径的?

  我认为“南辕北辙”是一个创作的态度,是对生活态度的判断,关键则在于你如何去选择。你在生命的若干个阶段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比如在年轻的时候,什么才是你的方向?这比较接近一种寻找的状态,就是那种劲儿,你如何去寻找。在行走的时候你有可能需要去调整,调整也是有这种劲儿在里面。另一种就是“继续",比如说对判断的坚持,也是这个劲儿。这些看不见的递进,随着时间变化就形成了生活的态度。

  此次担任策展人的巫鸿曾经提到,“上海星空"系列包括四类与上海有关的当代艺术作品,其中第二类是“创作者或者从外地移居到上海生活和工作,或者目前参与上海当代艺术的运作”。作为北京人,先是到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念书,后又来到上海生活及工作,你的创作是如何与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时空语境发生关联的?

  和巫鸿聊天时,他说你先是在北京生活,又迁居到上海,会不会有“双城记”的感觉?这场谈话后来又拓展到南方北方的地域差异,但又不是表面化的“南辕北辙”。其实一开始寻找创作的方向(就是求学之路),那时候在中央美院附中,所有的同学后来全都去中央美院了,这时候我离开北京去杭州,心理上会产生微妙的变化。然而这种失落感,在大学里却让我“因失落而得福"。中国美术学院的教育非常当代、开放,有很多学术思潮活跃其中,不少优秀的艺术家前辈以前都是在这里做出了一些很当代的东西。那时我发现,艺术并不是只有写实绘画这一种表达方法,从而看到更多的表达方式,能够找到更多“呼吸"的方法,于是会自己去尝试或关注录像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更多形式的创作方法。这时,这种“南方”的方法就是我的主心骨。毕业之后又落脚在上海,后来拍《陌生天堂》,恰恰选择的主题又是南方。我人生中年轻成长时最重要的几年都是在南方,其间包括很多地域的变化和生活状态的变化。我放下了这根油画的“画笔",又拿起了摄影机的“画笔"。这些创作方法的选择、媒介的选择和变化,和(南辕北辙)这个主题的某些气息点是吻合的。

杨福东,《雀村往东》,六频影像装置,2007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南辕北辙”中,是什么线索串联起了这5件作品,让它们能够以现在的形式展出?

  其实《竹林七贤》拍到第四年的时候我的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该项目自2003年起始),虽然我是想拍年轻人介于理想和信仰之间的思想状态,但总有一种脚踩在空中“发飘"的感觉,很不真实。那时候也想换个“呼吸”的感觉,在想要不要去老家拍《雀村往东》,那时候题材已经显现出来了,我在反问自己要不要做一些脚踏实地的作品,也就是所谓“真实对真实”,然后再去拍《竹林七贤 之五》。慢慢的从07年开始会变成相对一条比较明确的系列——“空间电影”。这个思路也围绕着《银色的梦》和《第五夜》两个版本的状态。

  空间系列电影都是从电影创作的元素里面再做新的创作,比如说《离信之雾》,就是使用了电影中的素材。之前是拍10条选1条,现在我会觉得这10条都是有成立的,是真实存在的影像,就是素材,因此你的素材就是电影。所以《离信之雾》的9个画面,可能你要拍15遍,甚至20遍,看起来像是在重复模仿,其实不是。有时候感觉不好就再来一遍,于是看上去画面播放了一分多钟就重复了,但其实不是这样。

  《离信之雾》和《第五夜》不一样,《第五夜》一共有两个版本,使用到的电影创作中的元素是架设了7组不同的机器,比如广角镜头、特写的镜头,以及用不同的推拉摇移来进行的实时创作。此次展出的是标准的一本胶片的完整版,而之前在伯克利展出的版本(有监视器取景框,画面比较模糊)我把它叫做“预览电影”,就是导演所看的监视器,我把那个画面录了下来。那个版本的《第五夜》不只是十几分钟,而是我拍了四遍,所有的记录都在里面,再加上前面的排练,一共有五十分钟——这有点像是巡回排演,把巡回排演当作真正的叙事。所以从电影监视器拍,其实也是一种对电影的处理。

  关于《关于一切未知的女孩:马斯瑟》,因为之前和马斯瑟合作过两次,这次就会从她在电影中的角色、演员的身份作为切入点。我拍她去东北拍电视剧,而她又参与了我的一些照片拍摄和时尚杂志的拍摄,例如去年与《周末画报》合作的以“心中的缪斯"为主题的拍摄《被遗忘的蝴蝶结》。当前展出的这部分作品也不确定以后会怎么样,但我回想把所有的这些做成一部独立的电影,所以才称其为“一切未知的……”。目前这个项目是暂停的状态,因为马斯瑟已经有公司签约代理,她的工作档期有所变化,很难配合我的长期创作项目。我觉得针对演员的身份角色看待她的生活,那种演员和艺术家生活中“碟中谍”的状态很有意思。她去演戏的时候生活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但实际上她绝对是真的。比较“穿越"的是她在电视剧中演的是红卫兵,但是晚上回到宿舍又回到了现实中的另一种装扮。这是真实生活还是虚拟生活,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杨福东,《天色·新女性II》,五频影像装置,音乐:汪文伟,2014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你以前创作过大量的黑白影像作品,而首次在国内展出的《天色·新女性II》是一件彩色作品。在一段自述中你曾提到,在这件作品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创作思路,甚至可能在今后的创作中“将绘画,装置,影像,不同的媒介材料"融合进作品中,可以具体谈谈从《新女性》到《天色·新女性II》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吗?

  《新女性》是针对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中国早期电影致敬,包括蔡楚生导演、阮玲玉主演的影片《新女性》,那是一部讲述女性悲惨故事的叙事影片。而我要拍的是关于女性的一个抽象概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女性的潜在意识,很多时候惯有这种“新女性"的意识也同样象征着完美的生活。想象中一定是向着最美好的方向去想,然而现实和想象之间是有距离的。我面对的问题是你怎么去呈现这个状态, 运用女性肢体的抽象形象来做一种相对宏观的叙述。

  在拍《新女性》的时候,我就在想要不要拍《天色·新女性II》,一年之后便开始了筹划。《天色·新女性II》是一个微缩,回到了一个年轻女孩的房间。一个雨后阳光下,女孩在宝贝的书中夹了许多色彩斑斓的糖纸,把糖纸对着太阳,像是彩虹一样的颜色。就是这样一个的“假假的"、充满幻想、憧憬美好的场景。

  我一定要拍彩色的。那种天空的颜色,黑白的就不对了。另外一定要人工制景,需要搭一个摄影棚。很多我们看到的时尚的、“fashion"的,包括一些老影片中呈现的那种非常甜蜜的生活场景都是使用人工制景。以此来传达了一个很优美但是“假假的”画面,让你对场景内的人物有无限的美好幻想。

  以后我会有更多的作品需要用彩色来传达。例如这次《天色·新女性II》就是非常明确要用数字电影机拍,以数字电影机出来的颜色效果来呈现“天色",是加分的。

你对影像作品的剪辑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你自身是如何感知和理解时间的观念?

  我希望能够去拍另外一种电影,属于自己想象的,一种“意会电影”,是跳跃的,“瞬间眨眼”式的想象,眨眼间,可能一个世纪已经换掉了,你的思绪飘到了另外的一个地方。我希望能够真正靠近这种感觉,一种多维的,被我称作“心有灵犀”的感觉。

杨福东,《关于与一切未知的女孩:马斯瑟》2013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现场照,电影,图片摄影,装置,2013-2015年

  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此次展出的《雀村往东》、《青·麒麟/山东纪事》、《第五夜》、《天色· 新女性 II》都是多频影像装置,在构思作品形式时你希望观众在这种多频影像的安排下获得怎样的感官和心理体验?

  在艺术空间里展出影像作品,会有相对的自由,主动权交给了观众,而观众就像是第二个导演。当观众走入空间,他/她自己来攫取在现场观看到的版本,可能有些人觉得没意思,看了一两分钟就走了,另一些人则驻足看了很久,但是脑海中留下的可能是这样或那样的印象。 每个人“剪辑"出的独特版本都是属于自己的,别人是体会不到的。观众与作品之间有一个互动的、互相欣赏,又或者是互相拒绝的感觉。

  请谈谈你此次和余德耀基金会的合作,最开始的契机是怎样的?

  差不多在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和美术馆方面的工作人员以及巫鸿一起讨论有没有可能一起做这个展出,其中包括两件余德耀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决定了以后,就开始进入筹备阶段,开始认真的考虑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来展出,如何策划。前后差不多只有半年的时间,稍稍有一点仓促,时间上不仅需要硬件的支持,软件也要跟得上。余德耀美术馆在各方面做得很好,包括画册的质量都是很好的。好的影像展览,是要花一些时间去做的。上海的民营美术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专业化。毕竟美术馆不是短视的,它需要长期地存在于此,作为一个服务大众的艺术审美教育平台,我很高兴看到民营美术馆趋于专业化。

杨福东,《第五夜》,七频影像装置,35毫米黑白胶片电影转高清,音乐:金望,201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可以谈谈你接下来的展览和计划吗?最近在进行哪些创作?

  9月下旬新西兰的奥克兰美术馆会有我的个展“杨福东:电影中的风景",从墨尔本的澳大利亚移动影像中心(ACMI,Australian Centre for the Moving Image)巡展过去的。

  目前正在创造一件新的作品,希望明年年初可以开始进行,目前仍然有许多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展览信息:

  “南辕北辙:杨福东作品展"

  展期:2015年8月27日至2015年11月15日

  地点:余德耀美术馆,上海市徐汇区丰谷路35号(龙腾大道与丰谷路交汇处路南)

  “杨福东:电影中的风景"(Yang Fudong: Filmscapes)

  展期:2015年9月25日至2016年1月25日

  地点:奥克兰美术馆(Auckland Art Gallery Toi o Tāmaki),Corner Wellesley and Kitchener Streets, Auckland City, New Zealand

  采访整理:Chuqiao Liu、Fan Yan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