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明军:“不成功,便成仁!” ——行动就是宣言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2164   最后更新:2014/12/08 18:24:15 by 小白小白
[楼主] babyqueen 2014-12-08 18:24:15

来源:佩斯北京


“我刻意去关注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接近那些事件发生地或即将发生的地方。” ——奥尔加·切尼谢娃


位于伦敦莱克星顿大街(Lexington Street)6-10号佩斯画廊2014年11月26日至2015年1月17日推出驻莫斯科艺术家奥尔加·切尼谢娃(Olga Chernysheva)的展览。这是切尼谢娃的作品在佩斯的首次展示,展览集中呈现她所拍摄的莫斯科街头的摄影作品、素描、影像和投影片。

奥尔加·切尼谢娃,《无题-帽子系列》,光学打印,100 x 150 cm,2000,版权:奥尔加·切尼谢娃


在不同的媒介间游走的切尼榭娃,以不同视角捕捉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苏联解体后国家形态的讽刺性探索令她一举出名。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曾是非常陌生的概念,切尼谢娃对此十分着迷,并描绘了曾经作为俄国主导意识形态的集体主义的影子。在她的家乡莫斯科,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大潮席卷了公共空间,与残存的集体主义形成紧张的对立。

奥尔加·切尼谢娃,《无题-帽子系列》,光学打印,100 x 150 cm,2000,版权:奥尔加·切尼谢娃


本次展览中的摄影作品展现了切尼谢娃对如今俄国社会价值观敏锐的观察力。她的照片对宏观的社会图景与细微末节的日常生活均有表现。她的照片——视角常常来自背后——记录下莫斯科街头行人所戴的形形色色的冬帽。这些不同的形状和颜色诱导观众注意其中的形式性,并上演一出关于个性化与大众文化的对话,在统一的照片构图中突出差异。

奥尔加·切尼谢娃,《无题-帽子系列》,光学打印,100 x 150 cm,2000,版权:奥尔加·切尼谢娃


切尼谢娃对于街头生活中世俗现实的兴趣,揭示了其对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好感,以及对弥漫在其童年的更加夸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排斥。“我刻意去关注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接近那些事件发生地或即将发生的地方。” 切尼榭娃说道。她的作品反映了苏联的宣传画传统,及其一致性和重复性的倾向,同时结合了由消费者驱动的个人主义倾向。

奥尔加·切尼谢娃,《无题-帽子系列》,光学打印,100 x 150 cm,2000,版权:奥尔加·切尼谢娃


这一兴趣根植于她所接受的学院式训练及其童年经历。切尼谢娃是在苏联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最后一代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莫斯科学习,接受社会主义艺术生产方式的训练。她在这一僵化体制中接受的训练,充斥着她对俄罗斯当代生活横跨媒介的观察。“她具有先天的禀赋,能够将生活的日常荒诞改造为颇有深意的艺术,这就是切尼谢娃的标志”,叶卡捷琳娜·安德烈耶娃(Ekaterina Andreeva)这样写道,“这源自于一种想与世界联系的强烈渴望,以及她对艺术作为实践魔法的坚信。”

奥尔加·切尼谢娃,《无题-帽子系列》,光学打印,100 x 150 cm,2000,版权:奥尔加·切尼谢娃


与佩斯的展览同期的,还有在安特卫普现代艺术博物馆(MuHKA)的“保持视线”(Keeping Sight)。这一展览展示了切尼谢娃为回应该博物馆永久藏品所做的作品,展期至2015年1月18日。


关于奥尔加·切尼谢娃(Olga Chernysheva)

奥尔加·切尼谢娃,1962年生于莫斯科,目前在莫斯科生活及工作。她的个展包括2011年在荷兰BAK艺术中心举行的“In the Middle of Things”展览, 以及2013年在德国埃尔福特艺术中心(Kunsthalle Erfurt)的“Compossibilities”。此外, 她也参与过不同的国际群展,如2010年第六届的柏林双年展和2011年在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的“Ostalgia”。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