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鲍栋:谈“第三世界的世界 III”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3   浏览数:2694   最后更新:2014/10/23 16:24:03 by guest
[楼主] 陆小果 2014-10-23 09:14:16

来源:凤凰艺术


作为一位不愿重复自己的艺术家,张培力在2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一直反对用简单的符号为自己的艺术贴上醒目的视觉标签。1994年起他就放弃早已成熟的绘画技法与观念,转而向更广泛的创作媒介挑战。


虽然其艺术从未被符号化,但是张培力透过作品,却一直延续着他对当今艺术、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研究。多年来,张培力一直坚持着通过新的艺术语言的开拓、探索来表达自己的体验。


(图注1:艺术家张培力青年时期的留影)


(图注2:张培力作品单视频录像《水- 辞海标准版》的画面)


(图注3:张培力《X?系列三号》,油画画布, 180×198cm,1986年)


(图注4:通缉令No.1, BFK光面相纸上水性丙烯, 55.9x76.2 cm 2014年)


张培力的创作历程:不想用简单的符号定义作品,尝试使用不同的技法作为语言重新定义“绘画”。


早期张培力曾创作过著名的医用手套《X?》系列,以及《1988年甲肝情况报告》。这些绘画所涉及的符号,对于早年的艺术家影响是矛盾、含混但又特别强烈的。张培力的父母都是医生,而他本人从小也有一部分与疾病、死亡和治疗相关的经历。张培力曾说道:“自我记事起,就三天两头去医院,生病比一般的孩子要多得多。我那时候的确不喜欢在艺术作品里对宗教、政治、社会进行简单的指涉。我认为,一张画主要靠的是形象,加上色彩,再加上表达方式,就是艺术的全部。我就是想画可能什么都不是的一张画。你也可以说你从中看到很多,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联想。作品的意义不是通过简单的符号给定的,如果非得说这是关于生命,是关于死亡……这样的话,艺术就沦为工具了。”


80年代末,张培力曾停止了一段时间的绘画创作,虽然到了90年代初,他又画了一段,但是在1994年之后他就完全停了。说起停止绘画的原因,张培力说:“对于绘画太熟悉了,后来随着我涉及的创作媒介越来越多,绘画对我来讲越来越没有挑战性。”


从1994年到今年差不多20年了,很多人说,张培力差不多20年没画画了,真的要再画,还能画好吗?对于这一点,张培力曾自信的表示:“仍然有把握可以画一张大家都认为还不错的画”。但如果仅仅是简单的画一张画,就算视觉上能被认可为好画,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仍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20年后的今天,张培力尝试使用不同的技法作为语言来重新定义“绘画”。



(图注5:艺术家张培力)


(图注6:张培力在美国的工作室内与国外艺术家交流)


(图注7:张培力在美国的版画工作室内创作)


(图注8:张培力在美国的版画工作室内创作)


张培力的艺术创新:用多种媒介创作,挑战观者的文化依赖、观看习惯和认知模式。


2014年夏季,张培力受“仁庐”邀请在美国著名的版画工作室驻村一个月,尝试以石版、铜版、木刻等为媒介,创作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平面作品。张培力回忆这段驻村经历说道:“在美国待了一个月,做了石版、铜版、木刻、还有数字打印,这些也是绘画,也是平面的。还有在镜子上创作的作品,而不是直接手绘;我用了很多图片,也做了肌理效果。对我来讲,做石版也好、铜版也好、木刻也好、做录像也好、摄影也好,总归得有一点新鲜感,这个过程才是有意思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尝试和新鲜感,好像就提不起这个精神。油画就是这样。对我来说,现在要画可以,但它就是重复的工作。”


2014年11月14日,《不但|而且》张培力个展将于上海“仁庐”(Ren Space)开幕,此次展览是张培力在“仁庐”的首次个展,同时也是他告别绘画近20年后,再度尝试创作平面艺术作品的展览。


此次展览作品的题材将延续艺术家一贯以来所关注的“刑侦”题材以及对于个人身份问题的关注。如新作“案发现场”系列作品,艺术家在网络上搜索并下载了一些发生在南美洲某地“犯罪场景”的图像,通过对于这些图像进行“截取”与“调整”后,利用木刻与数码套印技术创作出视觉效果强烈的三联画。然而在此作品里,观众却无法从视觉上判断画面中的地理环境以及所发生的事件,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被艺术家有意模糊,从而挑战人们的文化依赖、观看习惯和认知模式。


本次展览名为《不但|而且》,延续了张培力一贯开放式的命题风格。我们不难发现张培力不但没有重复自己,而且还更好的拓展了他的艺术实践。


艺术家简介:张培力,1957年生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八五”新潮美术运动中的活跃艺术家,曾参与筹建了“85新空间”展和“池社”等团体,倡导“理性绘画”。1988年他创作了中国第一件录像作品《30×30》,被称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1995年开始放弃绘画,全力投入录像及相关摄影、装置艺术创作,代表作品有《“X”系列》(布面油画)、“艺术计划第二号”(文字)、《焦距》(录像装置)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