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何岸、秦思源、张慧《一次》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054   最后更新:2014/04/02 10:16:52 by babyqueen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4-04-02 10:16:52


来源:艺术眼


展览日期:2014.03.29 至 2014.05.04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美术馆

策  展  人:鲍栋

艺  术  家:北村独立工场二楼出版机构 分泌场 观察社 箭厂空间 黄边站 杂货铺空间 扬子江论坛 腾挪空间实验工作坊 上午空间 器·Haus 空间


概述

“积极空间”最初是一个用来分析建筑外部空间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筑学术语,那些由人为意图框定,并在框架内规划秩序、功能的外部建筑空间被认为是“积极的”,反之,如果一个外部建筑空间缺乏上述规划的,则是“消极的”。空间的积极性可以进一步被理解为空间与人之间关系的自觉性,当人们在某个空间中逐渐形成惯性,以至于空间本身被熟视无睹,这个空间最初的积极性也就逐渐贫弱。

我们可以把艺术系统理解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空间,而随着中国的美术馆-画廊制度的基本成型,当代艺术实践也逐渐被体制化,内部逐渐固化,外部逐渐封闭,换句话说,中国当代艺术这个社会空间正在失去其建构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变得消极。在这个背景下,很多城市都出现了艺术家们的自我组织实践,其中就包括很多小型的自我组织机构。相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艺术群体、九十年代的艺术小组,以及二十世纪初的非营利机构,2008年以来出现的这些自我组织机构表现出了不同维度上的新特征。他们有的以具体的艺术系统针对性为出发点,发挥着了插件的作用;有的则强调艺术机构与周边社群的关系、艺术实践与社会研究的关联,把自身镶嵌在公共空间之中;他们常常以客厅(沙龙)的身份出现,成为了当地艺术生态群落的纽带,但也着力于对研究、创作,以及更广义艺术实践的主动生产。这些各具特征的自我组织机构激活了艺术系统内部及艺术-社会链接关系中的那些惰性角落,正在努力把今天的艺术实践从日益制度化的消极状态带入积极状态,以促使当代艺术空间的转化及再造。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构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积极空间”。

美术馆也要去成为这一系列空间反应的一部分,要去主动接纳、参与及发动对当代艺术系统的不断再造,从而保持美术馆自身文化及与周边社群的积极状态,尤其是对于从立馆之始就一直致力于主动介入公共生活空间的时代美术馆而言。

此次展览是首次在美术馆内呈现活跃在中国当下的小型自我组织机构,策展工作把问题聚焦于不同机构在出发点、针对性、组织方式与工作方法上的差异性,参展的12个机构将以“机构馆”的方式呈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自我理解与自我想象。而5位长期参与、关注、研究自我组织实践与艺术机构问题的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家将以观察员的身份发起五场对话,旨在把展览提出的开放议题深入下去。

观察员: 蔡影茜、胡斌、李一凡、梁健华、石青



分泌场 李姝睿 订书机 2008,Guest 1000问-100 2012

北村独立工场 膜- 之二 2014 邓筱


杂货铺空间

杂货铺空间 于伯公 草药音箱 2006

扬子江论坛 12个参展空间画作 2014 宋拓,囚徒(墙) 2014 李景湖

扬子江论坛 天蝎座 2012 李燎

扬子江论坛 雏形2(回到社会主义)2014 金闪

箭厂空间

观察社 给观察社的物 2014 观察社艺术家

腾挪空间 腾挪小组·石炳煌 2008-2014

腾挪空间

分泌场 废墟 2008 谢墨凛

二楼出版机构


[沙发:1楼] guest 2014-04-03 01:12:34
小掌柜们
[板凳:2楼] guest 2014-04-03 10:41:31
来源:《收藏·拍卖》杂志 作者:Phenix

积极空间:一场“自我组织”空间的检视

分泌场《订书机》,2008,李姝睿

分泌场《订书机》,2008,李姝睿

关于“积极空间”的主题探讨,策展人鲍栋认为,积极空间带有三层含义:首先是其作为建筑学术语的含义——探讨建筑外部空间与人的关系。“积极空间”一词来源于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书,最初是一个用来分析建筑外部空间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筑学术语,那些由人为意图框定,并在框架内规划秩序、功能的外部建筑空间被认为是“积极”的。而将此概念延伸到艺术系统,尤其随着中国的美术馆-画廊制度的基本成型,当代艺术实践开始出现内部固化,外部封闭的情况,中国当代艺术这个社会空间正在失去其建制过程的积极性,变成一个“消极”空间。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不同的城市开始出现自我组织实践机构。因此衍生出它的第二重含义——起到激活当代艺术系统的作用;再次是它内在的动力——通过布展以及各个机构的展示理念,对美术馆空间感知更加活跃。

展览现场犹如一个“自我组织”机构的小型艺博会,正对展厅入口处的是北京箭厂空间,其橱窗大小的门面通过蓝色线条绘制在展墙之中,凭借直观的方式告知观者空间的实际大小。以“箭厂胡同38号”为题,它展示了两组作品,其中制作于2010年的《一见你我就笑》是王卫他们与奔驰Smart汽车合作,拍摄的一段录像。透过影片可见,直接镶嵌在居民生活中的箭厂空间所带来的汽车装置作品打破了周围居民原有的生活体验。

北村独立工场《膜- 之二》,2014,邓筱

北村独立工场《膜- 之二》,2014,邓筱

二楼出版机构是在场的唯一一个与出版有关的自我组织团体。早在展览开幕之前,他们便委托广州某家咨询公司,以“广州市民最关心什么”为题调查,但当中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遭受空壳公司诈骗。他们在墙上通过QQ记录展示了受骗的过程。又如来自北京的分泌场在自己的展示区中举办了一个“最差的展览”,引入了艺术家被画廊拒绝展出的“最差”的作品,就如张辽源曾说过:“难道没有画廊我们就不搞艺术了吗?”因此分泌场希望以此呈现画廊体制对于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本次展览可以视作侯瀚如在2005年举行的第二届广州三年展提出的“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中一个单元“自我组织”的延续。当时策展人侯瀚如与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首次将“自我组织”一词带入艺术现象分析当中。同时,本次展览也被策展人鲍栋视作去年其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孙东东共同策划的“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展的一个深化发展。

当被问及参与本次展览的自我组织空间与当年侯瀚如提出的自我组织空间有何不同时,鲍栋认为,“自我”本身在不同的场域就有不同的所指。侯瀚如可能针对的是西方中心主义、西方的美术馆体系而提倡的一种非西方的、本土的自主性。而此次展览的自我组织指对的范围是青年艺术生态,是一个观察年轻艺术家的自我或者自主性的场域。但是这样的机构在目前而言数量庞大,因此在挑选参展机构时,策展人所参照的三大标准是,第一,打破中心论,地域分布的多样性是考虑的关键。第二是这些艺术空间的持续时间,第三则是这些机构的展览质量是否能激起当地的艺术气氛。时代美术馆策展人梁建华认为,这些各具特征的自我组织机构激活了艺术系统内部及艺术-社会链接关系中的惰性角落,而美术馆也要成为这一系列空间反应中的一个部分,需要主动接纳、参与及发动对当代艺术系统的不断再造。


[地板:3楼] guest 2014-04-13 17:45:24
小小的小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