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艺术眼
展览日期:2014.03.29 至 2014.05.04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美术馆
策 展 人:鲍栋
艺 术 家:北村独立工场二楼出版机构 分泌场 观察社 箭厂空间 黄边站 杂货铺空间 扬子江论坛 腾挪空间实验工作坊 上午空间 器·Haus 空间
“积极空间”最初是一个用来分析建筑外部空间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筑学术语,那些由人为意图框定,并在框架内规划秩序、功能的外部建筑空间被认为是“积极的”,反之,如果一个外部建筑空间缺乏上述规划的,则是“消极的”。空间的积极性可以进一步被理解为空间与人之间关系的自觉性,当人们在某个空间中逐渐形成惯性,以至于空间本身被熟视无睹,这个空间最初的积极性也就逐渐贫弱。
我们可以把艺术系统理解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空间,而随着中国的美术馆-画廊制度的基本成型,当代艺术实践也逐渐被体制化,内部逐渐固化,外部逐渐封闭,换句话说,中国当代艺术这个社会空间正在失去其建构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变得消极。在这个背景下,很多城市都出现了艺术家们的自我组织实践,其中就包括很多小型的自我组织机构。相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艺术群体、九十年代的艺术小组,以及二十世纪初的非营利机构,2008年以来出现的这些自我组织机构表现出了不同维度上的新特征。他们有的以具体的艺术系统针对性为出发点,发挥着了插件的作用;有的则强调艺术机构与周边社群的关系、艺术实践与社会研究的关联,把自身镶嵌在公共空间之中;他们常常以客厅(沙龙)的身份出现,成为了当地艺术生态群落的纽带,但也着力于对研究、创作,以及更广义艺术实践的主动生产。这些各具特征的自我组织机构激活了艺术系统内部及艺术-社会链接关系中的那些惰性角落,正在努力把今天的艺术实践从日益制度化的消极状态带入积极状态,以促使当代艺术空间的转化及再造。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构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积极空间”。
美术馆也要去成为这一系列空间反应的一部分,要去主动接纳、参与及发动对当代艺术系统的不断再造,从而保持美术馆自身文化及与周边社群的积极状态,尤其是对于从立馆之始就一直致力于主动介入公共生活空间的时代美术馆而言。
此次展览是首次在美术馆内呈现活跃在中国当下的小型自我组织机构,策展工作把问题聚焦于不同机构在出发点、针对性、组织方式与工作方法上的差异性,参展的12个机构将以“机构馆”的方式呈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自我理解与自我想象。而5位长期参与、关注、研究自我组织实践与艺术机构问题的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家将以观察员的身份发起五场对话,旨在把展览提出的开放议题深入下去。
观察员: 蔡影茜、胡斌、李一凡、梁健华、石青
分泌场 李姝睿 订书机 2008,Guest 1000问-100 2012
北村独立工场 膜- 之二 2014 邓筱
杂货铺空间
杂货铺空间 于伯公 草药音箱 2006
扬子江论坛 12个参展空间画作 2014 宋拓,囚徒(墙) 2014 李景湖
扬子江论坛 天蝎座 2012 李燎
扬子江论坛 雏形2(回到社会主义)2014 金闪
箭厂空间
观察社 给观察社的物 2014 观察社艺术家
腾挪空间 腾挪小组·石炳煌 2008-2014
腾挪空间
分泌场 废墟 2008 谢墨凛
二楼出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