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为你服务吗?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781   最后更新:2014/02/17 14:21:40 by 小白小白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4-02-17 14:21:40

来源:artforum

徐震没顶公司出品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LLENS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院798艺术区
2014.01.19–2014.04.20

徐震,“徐震没顶公司出品展览现场,2013.

相较于遭遇没顶公司的单件作品此次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的全景式没顶或许能为观众带来另一种体验每进独立的空间结构在控制展览节奏的同时更大限度地放大了没顶与生俱来的杂质感与旺盛的生产力尤其是最后一个被大量装置绘画录像行为表演混杂充斥的展厅其格局与密度都显示了相较于梳理性的回顾这次展览更热衷于制造一个全方位的没顶公司产品发布现场事实上没顶不仅擅长集体创作更擅长集体呈现不只是创作者连作品本身也通过这种展示方式削弱了其个体性结果是任何长久地驻足于单件作品面前的沉思都是徒劳的——那些抱着严肃心态来寻求审美体验的观众甚至会感到一种被戏耍的愤怒因为作品背后并没有更多可以揣摩的东西观众的深度被作品刻意的无聊感和空洞性挡在了外面而当这种极度无聊的时间被一一累加起来的时候反而产生了奇特的荒诞感

有意无意地展览的题目徐震没顶公司出品以正面迎击的态度毫不避讳地放大了徐震个人与徐震所创立的当代艺术策划与生产公司没顶之间互利互为的关系后者可以同时成为欣赏徐震和诟病徐震的理由互为结构并不仅仅存在于操作与利益层面事实上转而以没顶公司的名义创作给予了徐震更宽裕的自由度和上升空间早期的徐震作品虽然已经渗透出无聊戏谑的核心特征但创作线索相对比较随意点状的幽默感在比作品更为嘈杂的现实中激起的波澜较为有限没顶公司所能够提供的格局视角与生产力都不是一个个体艺术家可以比拟的吊诡的是,“没顶的难以复制如果仅从美学角度来看也恰恰在于创始人徐震作为个体艺术家疏松散漫的创作语言它给予新的结构以更自由的生长空间原先点状生发的作品在摆脱个体艺术家的线性风格限制之后迅速蔓延成为一种均质的创作网络从而与没顶与生俱来的去个体化气质一拍即合——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英雄时代,“没顶应运而生从徐震到没顶”,更换或模糊的只是身份表象而前者作为个体艺术家的DNA内核从来没有被真正消解反而通过没顶的运营和其架设的媒体平台实现了一种若隐若现的倍数复制作品的可塑性与艺术家的能见度瞬时提高

然而,“没顶的强项并不止于转换游戏手法它更擅长于挑战和制定游戏规则假如查看其作品声明会发现没顶一直忙于批判”、“揭露”、“嘲弄艺术体制和商业社会的种种虚伪与丑陋然而这种行为的合法性恰恰在于没顶本身必须放姿态以自身形式的媚俗与混乱发起攻击事实上,“没顶作品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它在形式上是媚俗的否则它的批判和戏谑就会因为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而难以站住脚跟它需要随时证明自己站在大众的一边这是没顶形式法则与必要武器与此完美结合的另一条游戏规则是上升作品观念框架的野心与高度——比如在意识形态博物馆中宣称要梳理古今中外的历史图像与实物发明世界首创的健身操当创作的出发点越是庞大严肃和权威作品形式的空洞与无聊就会在落入现实后地更为粉碎批判与幽默的张力由此形成但这里又存在着另一层逻辑陷阱即无论是没顶所依附的当代艺术生存背景还是其生产与展示的过程无一不依靠其精英化的内核正如格林伯格所提醒的那样前卫艺术的文化是由精英阶层所提供的,“前卫艺术则假定它自己被这个社会所背弃而它又总是通过一条金钱的脐带依附于这个社会”。“没顶与商业社会之间的互相揭露所质疑的不仅是现实本身更多的是我们对于真实的惯性理解在四处漂移着表象的媒体时代仅仅观看艺术家再现的真实早已不能让观众感到刺激他们需要在展览现场被发掘出一种揭穿艺术家把戏的能力从而得到俘获真实的快感在徐震、“没顶公司与观众三者之间,“皇帝的新衣究竟穿在谁的身上是一个值得去揣摩的问题

— 文/ 贺婧

[沙发:1楼] guest 2014-02-17 17:14:14
终于有人开始说到点子上了
[板凳:2楼] guest 2014-02-17 23:42:00
改名叫没耻公司更合适,就不会被诟病了
[地板:3楼] guest 2014-02-19 00:24:21
有点意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