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东新片计划:《关于与一切未知的女孩: 马斯瑟》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896   最后更新:2013/09/02 10:20:59 by 小白小白
[楼主] babyqueen 2013-09-02 10:20:59

来源:非常现场


9月1日上午躲雨躲在房间里。
为哥德堡双年展"玩的政治"入口设计的壁画「笑的政治」草图。用了这个城市的地图做空间结构框架。
中午来到场地,双年展的人一个都不见。今天是星期天啊。空间黑着,找个路过的人一起找电灯开关。很少人在忙碌,负责我的策展人要今晚才到。没有梯子。我看到杂货堆中有一张带轮子大桌子,于是自己清开通道,把它推出来,又找了一张牛皮纸铺上。站在上面,比梯子还稳。最主要的是,有地方可以放墨汁和水桶,于是开始画。
一动笔就发现这面墙的涂料的吸水性能不对,研究了半小时,找到了对付他的新的皴法。
推桌子折腾的时候我暗笑,我当过上海双年展的总策展人。算是指挥过一些人马的,居然在这里和那位卖不掉画的爱尔兰穷艺术家一样,自己给自己当民工。实在是很低调呀。明天策展人来看到,该不好意思了。但是此时此刻,实在是比起当策展人愉快得多。
画了一下午,一共用用掉半根炭条,估计整幅画画完,仅能用掉八分之一瓶一得阁墨汁。十桶水。材料费二十元人民币。折合两个半欧元。
在这样的双年展里,做一个最省经费,也最让策展人省心的艺术家,其实并不见得一定会引起感激。人是很贱的,越是要求多多不好侍候的,有时候越被当大师。要被重视有时候是需要装逼的。但通常我是一个最不愿意给策展人和美术馆添麻烦的艺术家,宁肯自己想想办法。甚至于实在不行,放弃作品的完美也无所谓。
我的这种风格,很大程度上首先是因为我自己当过策展人,知道这么大型的展览到了这种时候,千头万绪没人有空照顾你。策展经验让我很谅解策展人和美术馆的难处,对别人太理解。
其次是,我总觉得一件作品在气场和立意的大模样上追求更重要。大格局对不对是决定得九十分还是七十分的问题。小细节上抠来抠去,无非是在71分还是79分之间用力。这是我不严谨的特点。
再次,我总觉得创作其实是需要不断随机应变将就现实的,现实的局限有时也是新的机缘。不应该提前想象一个完美效果,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实现它。我的状态总是一个初步的意志和构想就开始动手,根据情况做做看,可成可败。甚至可能也不是成败,这种做法和那种做法之间,有时候也弄不清楚哪一种更好。有时候是需要做出来之后看看观众的反应才知道的。既然不存在着已经高度完成的对最终效果的想象,那么中间可以变动的地方多,那就不见得一定要为难别人。
最后是,中国人做人的风格,应该是比较体谅别人,总是抱一种做贡献的心态,让利的心态,不是那么斤斤计较于权利的。
今年我所读的书籍中,理论书籍读到感动得几乎泪下的一本,是《四千年农夫》,那本书讲到几千年来中国小农,什么都不浪费,每一片树叶每一桶粪便都要回到田里做废料。天冷的时候穿得臃肿不堪地保暖,尽量少燃烧燃料。我的泪水盈眶。我想起父亲退休后在家里写回忆录,写到祖父一生没穿过毛衣,写得他自己老泪纵横。我想起小时候回乡下老家帮着拾牛粪,想起我们中国人一贯的节俭和珍重的生活方式,每个父母都会把小孩吃不完的剩饭吃光。这个传统到我身上至今还保留着,我每天都会把女儿剩下的饭吃掉。
我们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他们教给我们的,是为难自己,不要为难别人。是多为别人着想。当然,也是感情用事,是重视人的感受,不认死理。也是法律权利意识淡薄。这些好和坏,基因一样,根植在我身上。
今天的中国也在转型成西方式的权利中心的信念。每个人都开始注意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律师们的生意将会越来越好。大家都注意维权,特别是都在警惕不要让公权侵犯私权。这是社会进步的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个人权利过分强调,可别造就不好合作的新一代,不能齐心做事情的新一代。
在艺术领域,展览文化里面也是这样。年轻人接受了关于“规范”、“专业”的传说之后,变成不好侍候的爷们。在西方的专业体制里面,艺术家的地位走两个极端。一方面有些场合艺术家很吊丝,什么都自己做,经济也不宽裕,开破车穿破牛仔裤抽烟丝,继续波西米亚着。另一方面,在大美术馆和双年展体制里面,其实艺术家是太被宠坏了。方案还没被接受的时候最惴惴不安的,不知道能不能参展。而方案一但被接受立刻成了大爷,美术馆和策展方必须得出钱出力,完美地实现自己的狂想。一旦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就是不“规范”不“专业”,换个方案或者打点折扣都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艺术家们争场地,争器材,争预算,似乎好商量好合作就会伤自尊。与此同时,策展人,特别是策展助理们,就成了最苦逼的人。对于这样的艺术家来说,邀请他们参展就是和他们签订了合同,做不到全美,就是合同违约。弄不好就威胁退展。似乎他们的到来,不是来做贡献,而是来讨债的。美术馆和策展人呢,因为追求“规范”和“专业”,因为以服务者自居,一下子苦逼非常。
当然,我的意思绝不是我们的美术馆和策展人应该不规范不专业不服务。服务机构当然要尽可能提供好的服务,因为把事情做好了他们也是获益的一方。特别是中国的美术馆和策展组织,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只是从艺术家这一方面来说,美术馆和策展方并不是欠了你的债的人。参展方和主办方本来是共谋者合作者,本来是客人和主人,应该能够互相体谅对方的困难,各自想办法来促成事情的最大优化。这时候,过分强调各自的权利义务,反正我觉得是挺没劲的。因为归根到底,你做艺术并不是为了能够获得能对别人要求这个要求那个的权利,在你做艺术的过程的愉快中,你的想象力得到实现,你的猜测得到证实,你已经获得了回报。美术馆和策展人给你提供条件实现,我总没觉得是我应得的,而是总觉得是我多赚得。所以应该抱有感恩之心,不给组织添麻烦。所以,我总是不好意思要材料费,我总是不好意思要求这个要求那个。
我知道,我是一个太传统的中国人,要面子,宁可苦自己,总是安慰自己说吃亏是福。我和这个律师横行的现代社会是有距离的。
这次哥德堡双年展,我除了画这面墙,大展厅里面还有两幅纸上的水墨。146x183厘米的画心,裱成卷轴之后是两米五高。我自己当作随身行李带过来的,两张不小的画,也就是8x16x150的一个纸盒子。昨天打开给策展助理Sarah看,我向她解释,其实主要的重量是这两根木轴。这个轴的作用是两个:卷起来的时候使画卷实心压不坏。跨起来的时候配重使画面平整。围观的人都赞叹,这个方式又聪明又环保。我说,是呀,这整个大展厅,如果展卷轴画,只需要一个木箱就能搞定。如果展绷了框的油画,得两个集装箱。
中国人的方式,是克己的,方便的,环境友好的。因此,也是仁义的。我希望我们的展览文化要一步步变得专业和规范起来,但是与此同时,不要失去我们的克己和仁义。就算我们有了原子弹,我们还是要当红军。要用创造力而不是坏脾气来解决我们的问题。这样,或许有一天,中国人的方式会化解现代展览文化的戾气。


我看着门口用喷罐涂鸦的两位,年龄和我差不多。他们多么快乐,有地方可以合法地画画,已经很满足。有时候,他们的画一天之内就会被涂掉。有人告诉我,有时候同一面墙,挺好的画,会被盖掉三层!我觉得我和他们的区别,只是他们在外面用油漆涂墙,我在里面,用墨汁,也是涂墙。


中国人的态度,正是水墨的材料特点。相比之下,油漆是多么暴力的材料。

[沙发:1楼] guest 2013-09-02 10:56:59
对, 老邱, 还是玩国画吧,这样既安全又异情。搞多媒体咱玩不过西人。
[板凳:2楼] guest 2013-09-02 11:26:02
相信老邱!
[地板:3楼] guest 2013-09-02 11:26:48
邱直接最大的问题是:有精力,无才气 ,他总以为越绕,越使劲,就越艺术!你看看他的画和尿布似的什么东西呀!
[4楼] guest 2013-09-02 12:19:36
你看看楼上什么东西啊
[5楼] guest 2013-09-04 10:40:39
“总体艺术”现象早已是那些获得“出类拔萃”称号的文艺家们的普遍特征了。邱志杰集一身的才气从现象中归纳出这一名词,并不辞辛苦地营造气势,营造属于自己的专属区,几年来应该说收获不小,,,!有一个众人忽略的事实,都以为这一切是他个人才气所致,其实这背后得天独厚的环境成全了他的梦想,,,邱老师要谢谢国美才是。
[6楼] guest 2013-09-04 13:15:06
邱直接最大的问题是:有精力,无才气 ,他总以为越绕,越使劲,就越艺术!你看看他的画和尿布似的什么东西呀!他把自己搞晕啦,也把石青,张惠搞蒙啦,都是邱直接一码的.
[7楼] guest 2013-09-04 14:04:01
有一种很不健康的态度就是只要自己玩上了什么就把别的说的一文不值,油漆和水墨本无区别,在有德的人手里核能也是有益的,在无德的人手里,空气都会是暴力的。
[8楼] guest 2013-09-04 17:10:36
没才气,没关系,勤能补拙!
[9楼] guest 2013-09-04 19:42:20
王广亿看了,要疯啊.当年在手拿老虎机玩的王,身后被刚来京的小丘一拍,'妈的谁啊,这也有人认识波谱王",回头一看',你谁啊".
[10楼] guest 2013-09-04 19:46:45
想想丫当年在油伦斯的个展.
[11楼] guest 2013-09-05 23:36:22
不是一般烂,比艳星差多了。——这是骂艳星的一句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