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纽约弗里兹艺博会告一段落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2242   最后更新:2013/05/29 10:36:31 by babyqueen
[楼主] 小白小白 2013-05-29 10:36:31

来源:全球艺评 文:游千慧


高雄市立美术馆明年(2014)即将届满廿週年,从2012年开始,特别发起一项在台湾官方美术馆史无前歷的计画——建立专属高雄本地的「艺术影像资料库」。而第一批艺术家系列的影音光碟在今年4月首度发行,该系列所记录的艺术家共有七位:许淑真、刘耿一、陈水财、卢明德、李明则、詹浮云与洪根深。其中由黄明川导演执行拍摄的艺术家為刘耿一、陈水财、卢明德、李明则以及许淑真。关於这些个计画的种种意义,导演详述他多年来记录艺术家的观察与研究,对黄明川来说,这些「口述歷史」纪录影像已超出了纪录片的范畴。导演提到美国在1930年经济大萧条时代,有很多纪录片访谈都有逐字稿纪录,而这些被建立的档案被保存至今,借阅者可以先查询逐字稿再选择调阅影音档案,而此种档案活用型式也形成一种文化。「尤其是只听录音,不看动态画面」,黄明川认為美国早期的口述歷史,存在著重要的文化知觉,足以让现代研究者感受到强烈的衝击,由於当时美国的口述语言跟现代口语有许多不同,若再对照逐字稿,会发现到很大的差距。


 黄明川表示,我们国家的官方机构也必须建立某种机制,让查阅「口述歷史」像到图书馆借阅书籍一样容易。但美规的逐字稿仍然有缺点,比如说「美国黑人」英文口语的纪录方式,会记录成成白人或黑人的惯用语?文字纪录比起影音档案更不容易忠於原样,然而这个机制还是有其方便性,且行政成本也较低。但若是欧规的资料库则会直接拷贝影像档提供给借阅者(跳过从文字档案选择的过程),因為他们承认语言的不同潜藏著文化细节的差异,法国认為逐字稿会引导阅读者走向错误的认知,因為逐字纪录难免会带有记录者的逻辑辨识。


 导演藉著长年执行纪录片工作,体认到台湾人虽然说普通话(国语),但却受很多地方语言的影响,他在為纪录片上字幕时,已然察觉某种巨大的文化差异。「现在访问客家人与福佬人,若他们说的话没办法用汉字很神传地传达该怎麼办?」这是黄明川的提问,而「口述歷史」的纪录与档案建立即為他的答案。对照导演之前製作纪录片「台湾诗人一百」的体会,他回忆起2009年在当代馆举办了「遇见台湾诗人一百」总回顾,诗人们纷纷出席回顾展,他们整齐一致地穿著「格子装」,这也使导演察觉其為第一批受到美国战后影响的诗人。美国初次传入台湾的流行文化是「AGOGO」,该舞蹈所搭配的衣著就是牛仔裤与格子装。纪录影片毫无保留地暗示这个现象,黄明川指出「诗人一百」不只是研究「诗」,而是包含了「诗」与「人」。光这一系列纪录片就能研究从1999至2009年的衣著、髮型、家屋与建筑空间等。现在一百个诗人只剩下九十个还在人世。我们所要抢救的口说歷史还剩下多少时间?


 透过这次高美馆「艺术影像资料库」计画,我们发现黄明川在平视艺术家的镜头中,并没有加添太多搧情的元素,即便艺术家的情绪澎湃、创作思绪复杂而丰沛,记录者仍然做了一定程度的抽离,或许这也是有别於主观记录片创作的部分。影像能够攫取艺术家的「失语」,但这当然不是指艺术家无法以言语、文字表述其作品意象,或是传达个人理念,而是在创作歷程中,人总有说不出来、无可形容的心境,或是转瞬即逝的触动。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溢出、超过自己想表达的部分,在他以言语说明之餘,还有无意识的领域,也许是自身未曾察觉的情感创伤,或是他自己也不明白的灵感啟动。然而,这些也许能够被超乎主观意识的影像纪录所捕捉。


 影音歷史能保存的讯息惊人,未来的研究者若找到这一线门路应该惊讶不已。其意义不是出自拍摄者的主观认知,而是影像自身即带有庞大的讯息量。导演在高美馆的拍摄计画中,為每个艺术家整理出四、五个小时的影音档案,并且再另外為每个艺术家剪接出十分鐘的影音导读,以简介片的方式出版,帮助观影者快速进入此影音计画。今年(2013)高美馆预计要再製做十位艺术家的影音资料。导演表示,当初想做口述影音歷史的时候,感觉台湾纪录片的出品速度太慢了,每年委託的影片都赶不上艺术家、作家死亡的速度,比方说高美馆计画中的艺术家「许淑真」,她是唯一不满五十岁却入选纪录的艺术家,因馆方得知她罹患重病,因此该段纪录可说是在抢救与她谈话的最后时光。黄明川说,与许淑真在病床上和在家裡谈话的感觉非常不同,她入院后又再度接受八次访问,在那过后她就过世了。那八次的谈话纪录十足珍贵,许淑真原本已经申请好今年八月在高美馆开展,然而其心愿无法在生前完成,她最后把所有的作品捐给了高美馆。而高美馆接下来会以「研究展」方式对艺术家做生平创作的回顾。


 影像资料是揭开歷史的宝库,以往国家所保存的影像多半是官方的谈话纪录,但即便如此仍然带有真实的一面,事过境迁大家可能不会记得谁说过什麼,但若歷史被完整地记录下来,能被重新阅读就有机会开展新的可能与重要性。黄明川导演一再提醒高美馆,要开始建立让学术界与或纪录片工作者阅读影音资料的步骤,这个计画的成果也一定要进入图书馆,且需要全数公开。高美馆的影音图书馆有很多外国纪录片,但出自台湾的还太少,缺乏高雄在地艺术家的影片。地方美术馆的资料库之所以珍贵,就在於它拥有关於自身的资料与完整歷史。至於要如何借阅、如何供给研究及拍片者,其使用步骤都需要建立详尽的方法。我们不能太过随兴地看待这些歷史纪录,因為这全是文化歷史的无形之产。

[沙发:1楼] guest 2013-05-29 11:44:51
d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