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汉密尔顿:渐入佳境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504   最后更新:2013/04/12 10:47:54 by babyqueen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3-04-12 10:47:54

作者:Alice Gregory(陈颖编译)  来源:NYTimes


今年军械库艺博会的一瞥

切尔西区长久以来都与充满了当代艺术品的仓库似的空间、除开穿着考究的客人之外忽略所有人的冷淡的画廊员工、以及进行各种闲谈聊天的星期四夜晚(在这样的时候,西20号街的人行道上挤满了抽着烟、喝着葡萄酒的观众,他们从这场展览的开幕式辗转到另一场展览的开幕式)联系在一起。就在几个街区之外,像折纸手工品一样的IAC总部(这里头驻扎着OKCupid、Vimeo以及Ask.com)、难以名状的Google东海岸办公室等等则充满了新晋的百万富翁,他们不停地编程、开发软件、发明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各种技术。

然而尽管这些软件工程师和艺术经销商也许会在高线公园(High Line)中擦肩而过,但他们生存的世界却不可能那么相似——这是两个几乎不会相交的平行世界。另外据同时处于技术与艺术领域的相关人士表示,技术创新者与支持他们的风险投资家并不太收藏艺术品。

“很难得到这些人的注意力,”今年70岁的资深艺术顾问Thea Westreich说。“我认为他们最终还是会开始收藏艺术品,并且收藏的力度还会相当大,直到最后变成这一群体的一部分。但同时我想这应该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至少从短期来看。”

今年40岁的Rex Sorgatz是网络业务与杂志的一名数字顾问,他是硅巷(Silicon Alley)中少数与艺术圈里的人有来往的人之一。在最近的一次电话采访中,Rex Sorgatz表示如果他邀请自己搞技术的朋友前去参观古根海姆博物馆,那么大部分人都会拒绝。“我对纽约艺术界与技术界之间的分裂感到失望,”他在之后的一封邮件里写到。“比如很少见到刚开始创业的人出现在画廊展览的开幕式上。”

对于这种现象有各种各样貌似合理的解释:技术产业相对较新(尤其是在纽约),它的成员都年轻、忙碌且大多数都没有进行过相关的艺术学习。然而正如艺术界里的许多人所指出的那样,新媒体大亨在如今没有理由不能进行补救式的艺术教育。

纽约艺术顾问Sima Familant就认为技术产业几乎有更多地接触艺术的义务。“如果这些人就是下一个约翰·洛克菲勒、安德鲁·卡内基、弗里克,那么就我们富有的美国精英你还想说些什么?而他们为什么就不支持文化?”今年40岁的Sima Familant表示自己很担心受私人资助的艺术机构的未来。“如果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新富阶级,而他们又不愿意支持这些机构和艺术的话,那么到时候我们肯定会有大麻烦的。”Sima Familant说。

未完待续…


[沙发:1楼] 艺术眼artspy 2013-04-14 18:21:07
作者:Alice Gregory(陈颖编译) 来源:NYTimes


技术新富将成为艺术品收藏家吗?Pt.2

2011年的“Seven on Sevens”

有的人选择正面回击这个问题。在4月底,专注于新媒体艺术的非营利机构Rhizome将举办其第四届“Seven on Sevens”活动——该项目将参加的艺术家与技术人员配对,要求他们在一天内合力打造出一个项目。今年36岁的Dennis Crowley是社交网站Foursquare的创始人,他就将参加今年的“Seven on Sevens”。尽管Dennis Crowley也曾购买过艺术品,但他的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了他已经拥有了许多块的滑雪板上。在谈及艺术时,Dennis Crowley是这样说的:“我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一位收藏家。如果我这样做了,那我的朋友肯定会取笑我,他们都是那些更关注商业的人。”

不过也有迹象表明这种犹豫正在逐渐进化。在上个月的军械库艺博会上,出现了一群科技界的“移居者”在现场并排观看作品,他们中男性穿着艾迪·斯理曼的西服,女性则穿着在哥本哈根设计的外套。这其中包括了General Assembly的创始人Matthew O. Brimer、JavaScript的程序员John Resig、FiftyThree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Georg Petschnigg以及Facebook的一名工程师Serkan Piantino。

今年35岁的Georg Petschnigg住在西雅图,他前往这场展会的目的是要寻找一些作品来装饰其位于哈得逊街的新办公室。“纽约有更多的艺术,”Georg Petschnigg说。“规模也要大得多。想要真正地了解这里的艺术界,那么你还需要朋友。”

28岁的John Resig也是出自相同的印象来到军械库艺博会的,他发现整个场面“有些残酷”,然后又补充说:“我还不习惯在这种商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欣赏艺术。”John Resig表示在技术方面往往存在一种“开放的文化”,人们可以从共享自己的作品、允许他人使用中得到满足。“艺术则似乎是一种完全相反的氛围——排外、隐藏,”他说。“我从来没有在学校学过艺术史,但我一直在尝试自学。对艺术圈外的人来说,就算仅仅是学习也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

的确,对这些穿着连帽衫的企业家来说,他们更热衷于前往塔霍湖而不是泰特,艺术界的各种规矩似乎尤其地不透明。“人们对艺术界还有许多不了解的事,”BuzzFeed与《赫芬顿邮报》的创始人Jonah Peretti说,他收藏了包括科里·阿肯吉尔(Cory Arcangel)、Hennessy Youngman、埃文·罗斯(Evan Roth)等在内的艺术家的作品。“即使你有钱,那这也不意味着你是这个圈子中的一员。”

[板凳:2楼] 艺术眼artspy 2013-04-14 18:22:53
作者:Alice Gregory(陈颖编译)   来源:NYTimes

技术新富将成为艺术品收藏家吗?Pt.3


资料图片

对那些习惯了创业文化及其理想化的透明与精英理念的人来说,进入艺术界的阻碍物令人既沮丧又困惑。各种派对活动都相当排外,而作品也不总是出售给那些最有钱的人;各种图像都不会出现在网络上,“货物”的托运可能要持续数个月的时间。

正如Jonah Peretti在提及切尔西区一间杰出的画廊时所说的那样:“当你出现在Barbara Gladstone画廊时,不会有什么使用说明书来向你解释你看到的一切。”在阐述了技术界里关于画廊体系的富有代表性的抱怨后,Jonah Peretti补充到:“它们为什么要使购买艺术品变得如此困难?我很想花大钱来买作品,可他们对待我的方式就好像我完全不懂、好像他们不想要我的钱一样。”

来自Spark Capital的风险投资人Mo Koyfman与Jonah Peretti持相同的看法。“平等对技术人员来说是很重要的,而艺术界则是一个结构化和层次化非常严格的系统,”Mo Koyfman说。“艺术界里存在一种矛盾、冲突,而这有可能就是科技型创业者与艺术界做斗争的原因之一。”今年35岁的Mo Koyfman收藏的大部分艺术品都来自在下东区的画廊里举办展览的新兴艺术家,他说他认为这种紧张的关系在纽约比在硅谷轻一些,并且引证了Tumblr、Kickstarter以及Etsy等少数在艺术与科技的交叉领域中运营的当地的新兴公司。“随着纽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方面的成功例子,我预计这些人会对艺术品收藏有更多的爱好和兴趣,毕竟这是在纽约。”Mo Koyfman说。“这才是你生活在这里的原因,如果你不想接触艺术,那你大可以去硅谷生活。”

不过地理位置上的临近对缓和这两个领域之间的普遍的矛盾并没有太大作用。“走进一间画廊简直就是一次令人望而生畏的体验,即使你是Mark Zuckerberg(译者注:Facebook创始人),”AOL Ventures的创始人Mike Brown说。Mike Brown从10年前就开始收藏诸如Swoon与Sail等人的街头艺术品,且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扩展其兴趣范围。“许多具有内向型人格、一整天都在编程序的人会回避与画廊的接近,他们会说,‘我为什么会想走进画廊?’。”Mike Brown的艺术顾问Sarah Jane Bruce肯定了“通常的假设是搞技术的人会收藏街头艺术品”。Mike Brown不断进化的品味便是由Sarah Jane Bruce一手打造的。他们俩是在2011年的巴塞尔艺术展开幕之前通过两人共有的朋友认识的,Mike Brown也是在那时购买了他的第一件艺术品。“艺术界存在一种天然的屏障,”Sarah Jane Bruce说。“它孤立而且封闭,价格通常也不会直接公布出来,你必须通过与某人的交谈、询问才能得知。”

随着艺博会的激增,艺术界越来越受到各种有多人参加的活动、展会的推动。而这对某些人来说也许是另一种障碍——既因为他们的反社会行为,也因为他们具有革命性的发明。“我想在画廊里随便走走,”Mike Brown说。“我想和艺术家见面,听听他们关于创作的故事。我不想到处去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