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塞尔回顾:艺术家谈卡塞尔的知识分子气质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2   浏览数:1651   最后更新:2012/12/11 11:28:40 by guest
[楼主] 蜡笔头 2012-12-10 11:46:04

文: 廖冬云  来源: hiart.cn 

 

站台中国香港空间上演孙逊个展项目“昨夜” 

 

“这种展览得有那种不怕死、不怕苦的革命精神才能够实现。”虽然累得够呛,但展览项目的最终呈现,令孙宁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我想香港不可能有第二家做这样的展览,我感觉我们简直近乎疯狂,而没有这种疯狂也不可能实现这样的展览。” 

12月8日开幕的孙逊个展“昨夜”是站台中国香港项目空间进驻香港之后实施的第三个项目。实际上“昨夜”项目早在2010年北京就已经开始,这件作品亦被站台中国收藏,但此前并未在香港展出过。而在十二月推出这样一个项目,更多地是一种“率性而为”的冲动,展览计划直到十一月才最终确定,而具体要怎么实施,则是在孙逊初次来到站台中国香港空间之后才有的思路。

自然随后便是卖力地实施。在孙逊驻留香港的三天时间里,一贯热衷于现场创作的他以近乎不睡觉的状态疯狂创作了三十张绘画作品,并将其裱在从旧货市场买来的旧框。而为了搜集孙逊在项目实施中所需的材料,站台中国香港的团队更是四处奔波。“我跑出去买了几百斤的旧书、老旧的台灯、锈迹斑斑的桌布。香港没有多少废旧的市场,要买二手的东西反而不容易。但大家都是在很有激情的情况下,找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孙宁说道。

好在最终呈现的效果不负众望,兴奋远大于疲惫。在站台中国的香港项目空间里,透过大窗可以一览无遗空间外面的工业港柴湾,港湾边上有怪手、起重机、还有各种无名的巨型机械,不间断的二十四小时运作着,随时抓起初入港口的货柜或是牵引吊船。而这扇大窗亦能够将窗外的这些静默的景观引入室内,机械的运作就像是一出戏剧或者马戏团的后台机关,盛大而夸张地揭开幕布、吊起舞台的灯光。

在孙逊的设想中,他期望从窗户外面看进来,这个空间就像是在灰蒙蒙的工业大厦里面,透着玫瑰色的灯光以及嘉年华乐声的一个小橱窗,展示并且密封着一出正在上演的微型戏剧。在创作中,孙逊沿用了他制作动画的概念,创作出一幅一幅像是影格一样的瞬间,但跟动画不尽相同的是,这些短片的连贯和叙事将由观看的人自己去完成。尽兴地实施完毕之后,孙逊将这样一处历经折腾的空间命名为:站台香港电影公司。

据孙宁介绍,这次展览可以算作孙逊创作今后发展方向的一种尝试。“可以说是作为一种引子,或者序。这些年来孙逊一直在做动画,但他希望他的作品能够以一种更综合、多元的状态实现,期望有一种舞台的感觉。他希望变成一种戏剧演出,也许是绘画、戏剧、动画的一种结合。”而对于展览的最终效果,孙宁感到很满意,她说:“孙逊一直希望尝试打破一些既定的条条框框。而在这次展览更像是一种电影脚本的感觉,将剧院、舞台、动画、电影;包括素描、绘画、实物;内外、历史、动物和人类都融合到一起。我感觉这样一种展览让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正在发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年轻一代人的状态。”

[沙发:1楼] guest 2012-12-10 12:43:49

来源:站台中国

 

孙逊--昨夜个展

2012.12.8-2013.2.24

地址:香港柴湾,永泰路60号,柴湾工业城第一期601单元,站台中国(香港)

 

孙逊这次在香港待了三天,他初次来到站台香港的空间非常兴奋,在现场就地创作了三十多张绘画作品,最后裱在从旧货市场买来的旧框里面。

站台的香港项目空间的大窗,可以一览无遗依傍在旁的工业港湾柴湾。在港湾边上有怪手、起重机、还有各种无名的巨型机械,二十四小时的运作着,随时抓起出入港的货柜或是牵引吊船。透过那面大窗,窗外静默(而这时候则显得非常超现实)的景观被引入室内,这些机械上演的舞蹈,就象是一齣戏剧或是马戏团的后台机关,它们盛大而夸饰的揭开布幕、吊起舞台的灯光、控制一幕和一幕之间的转场、缓缓调动布景及道具、然后放出眩目奇幻的花火和烟雾,让演出者神奇的凭空而降。

甚至孙逊想象,假设从窗户外面看进来,这个空间就象是在灰蒙蒙的工业大厦里面,透着玫瑰色的灯光、以及嘉年华乐声的一个小橱窗,展示并且密封着一齣正在上演的微型戏剧,而这些动物就是主角。

孙逊沿用他制作动画的概念,创作出一幅一幅象是影格一样的瞬间,但是跟动画不同的是,这些段片的连贯和叙事将由观看的人自己去完成。最后孙逊将其所在命名为:站台香港电影公司。

 

 

 

 

 

 

 

 

 

 

 

 

 

 

 

 

 

 

 

 

 

 

 

 

 

 

 

 

[板凳:2楼] guest 2012-12-10 14:37:25
应该好卖。
[地板:3楼] guest 2012-12-10 16:45:34
笔触越来越熟练,再加上“不经意的” “反叛性”装置手法,终于与当代“接轨”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