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松:作品没有什么特定的所指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7   浏览数:3417   最后更新:2012/10/01 12:46:47 by guest
[楼主] 蜡笔头 2012-09-29 08:02:27

来源:新浪微博

 

@azurewoo:还是一片工地。

 

公子池新浪个人认证 :这是仿奥运火炬吗 有点意思

 

azurewoo:回复@公子池:是千手观音的说

 

阿特姥姥新浪个人认证 :开幕时就好了。@上海双年展 正在紧张布展中 

 

@azurewoo:#上海双年展# Loris Cecchini的墙面装置Gaps。如水波般荡漾开的螺旋波纹最后融入墙面。玻璃钢制的作品边缘很薄。工人正在刷墙,难度在于两者的贴合与消除色差。艺术家一直坐在对面焦灼地看着它完成。

 

@azurewoo:Pascale Marthine Tayou的帕斯卡柱。由数个瓷罐垒筑,15米的高度是具有挑战性的。与它遥遥相望的是欧阳春的无穷柱。

 

尹丹的微博新浪个人认证 :我在想这里面水的压强到底有多大

 

azurewoo:回复@尹丹的微博:哪里有水?罐子是打通的,用钢管穿起来。

 

尹丹的微博新浪个人认证 :回复@azurewoo:帕斯卡柱嘛,我以为里面装满了水

 

azurewoo:回复@尹丹的微博:注水技术难度太大了

 

@azurewoo:#上海双年展#藤原西蒙。只见图,未找到作品

 

@azurewoo:#上海双年展# 暂不知作者是谁,却想起了你的云。@李景那个湖

 

Jo2011:王郁洋

 

@azurewoo:#上海双年展#Monika Sosnowska变形延伸楼梯中的一段。未拼接完成,已感觉到了空间的压力。

 

 

兰陵王井:太像艾菲尔铁塔的那段梯子了,文章抄的不错。

 

@azurewoo:#上海双年展# Boris Mikhailov也来了。这应是他的case history系列。

 

@azurewoo:#上海双年展#石大爷和他的百货公司或者游乐场,施工中,霓虹闪烁

 

[沙发:1楼] 蜡笔头 2012-09-29 09:57:36

来源:新浪微博

 

@阿特姥姥:@上海双年展 今天媒体预展,展场够大,不像老馆空间那么局促,许多大个的作品在这个空间中也不那么张牙舞爪了,开幕那天效果应该不错,因为今天还在施工,看了一半就呛得快背过气去,粗粗地看了,上图吧

 
@阿特姥姥:@上海双年展@卢远征 的声音装置作品吸引了一群媒体围观,艺术家用一张白纸盛着一些沙粒,并把它们放在普通的音响小喇叭上,利用喇叭的振动,纸张会发出振耳的声音,沙粒也随着变换形状。艺术家也不断地用手表计算着时间,过几天去看看这个作品最后成什么样了
 
 
@阿特姥姥:改成这样了?//@卢征远新浪个人认证 : 一字排开队形 
 
 
 
@阿特姥姥:上海双年展各种布展中
 
azurewoo:那只大猩猩其实很欢乐,这一面是荡秋千的,背面是走路的,悠哉悠哉。
 
montsaint新浪个人认证 :我喜欢那个黑墙黄字的东东
 
 
@阿特姥姥:真替@邱志杰 同学捏把汗,这么大的工程咋还不完工呢,邱总自信地说,放心,十一开幕瞧好吧
 
 
@阿特姥姥:穿蓝T恤的是@石青的文字小仓库 同学不?你也太难认了!偶以为是跟旁边两人一伙地呢
 
[板凳:2楼] 蜡笔头 2012-09-29 10:40:14

上双展场从一楼到五楼的清晰剧透来啦,图片来自99艺术网。

 

媒体预展现场 上海双年展将从10月1日至名年3月3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为期半年

 

一楼 入口处沈远装置作品《井》

 

一楼 入口处沈远装置作品《井》

 

一楼 艺术家季·拉黑子·大利夫利用旧拖鞋制作的《飓风行动计划》

 

一楼 黄永砯作品《千手观音》

 

 

一楼 黄永砯作品《千手观音》(局部)

 

一楼 Chico Macmurtrie作品《Totemobile》

 

一楼 Chico Macmurtrie作品《Totemobile》 

[地板:3楼] 蜡笔头 2012-09-29 10:59:08

二楼 波兰艺术家Monika Sosnowska作品表现的是一段延伸的楼梯,他对于展览空间而言太高了,故而不得不被压低。经过变形后,它成为了一个非功能性的无题,从壁纸的形态转化为不规则的蜿蜒蛇形。

 

二楼 喀麦隆艺术家帕斯卡·马尔蒂那·塔尤的作品《帕斯卡柱》如勃起的阳物一般提出了人类存在的永恒议应。

 

二楼 喀麦隆艺术家帕斯卡·马尔蒂那·塔尤的作品《帕斯卡柱》如勃起的阳物一般提出了人类存在的永恒议应。

 

二楼 梁硕参展装置作品《临时结构》

 

二楼 卢征远参展装置作品(局部)

 

二楼 洛里斯·塞池尼作品《间隙》诗意浮雕星探存在的雕塑元素,如同墙的皮下组织和记忆元素一般。

 

二楼 石青作品《上海电力百货大楼》

 

二楼 隋建国装置作品《运动与张力》

 

二楼 杨心广参展装置作品

 

二楼 艺术家正在调整作品

 

二楼 英法艺术家组合Lucy+Jorge Orta的作品《奥塔净水工厂》的雕塑和装置物品将引发公众对这一重要生命资源的关注。

 

 

 

二楼 英法艺术家组合Lucy+Jorge Orta的作品《奥塔净水工厂》的雕塑和装置物品将引发公众对这一重要生命资源的关注。

 

二楼 英国艺术家Ryan Gander装置作品整个正厅不满了成百上千根亚光黑的箭,他们似乎从展厅入口的一面飞射而来。

 

二楼 英国艺术家Ryan Gander装置作品整个正厅不满了成百上千根亚光黑的箭,他们似乎从展厅入口的一面飞射而来。

 

二楼 展厅中的“串串烧”

 

二楼 展厅中的“串串烧”(局部)

 

二楼 主题展“溯源”部分,俄、美、德、韩艺术家团体参展作品

 

二楼 主题展“溯源”部分艺术家Joseph Kosuth作品

 

二楼 主题展“溯源”部分艺术家Joseph Kosuth作品

 

二楼 主题展“溯源”部分艺术家Joseph Kosuth作品

 

二楼 主题展“溯源”部分艺术家Joseph Kosuth作品

 

二楼 主题展“溯源”部分艺术家Joseph Kosuth作品

 

二楼 装置作品

[4楼] 蜡笔头 2012-09-29 11:09:43

三楼 用“手指头”堆砌的小山

 

 

三楼 用“手指头”堆砌的小山

 

三楼 艺术家在利用感应系统绘制作品

 

三楼 参展作品

 

 

 

三楼参展作品

 

 

 

三楼 参展作品

 

 

 

三楼 参展作品

[5楼] 蜡笔头 2012-09-29 11:13:06

五楼 参展作品

 

 

 

 

 

五楼 参展作品

[6楼] guest 2012-09-29 16:19:24
不是小点子就是图解,符合老邱口味
[7楼] guest 2012-09-29 17:32:40
从视觉上很好
[8楼] guest 2012-09-29 17:57:36
看起来挺像的。
[9楼] guest 2012-09-29 18:14:21
挺好的,邱的努力没有白费
[10楼] guest 2012-09-30 06:57:51
箭不错
[11楼] guest 2012-09-30 09:28:24
相片上很像,不过不知可以代表实际展览否,每件作品是否得到充份显示,不过,现在问这些已没用了。
[12楼] guest 2012-09-30 15:17:23

[13楼] 蜡笔头 2012-10-01 12:22:14

来源:新民网

 

邱志杰教您看上海双年展

 

图说:一辆会变形的汽车。新民网周晏珵拍摄
图说:一辆会变形的汽车。新民网周晏珵拍摄 图说:英国艺术家的“乱箭射墙”。新民网周晏珵拍摄
图说:英国艺术家的“乱箭射墙”。新民网周晏珵拍摄图说:工人们正在布置“排风扇叶吊顶”。新民网周晏珵拍摄
 
图说:工人们正在布置“排风扇叶吊顶”。新民网周晏珵拍摄
 

  【新民网·独家报道】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国庆试展的同时,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也将开始为期半年的展览。9月28日,新民网记者在当代艺术博物馆看到,艺术家正在进行布展工作,整体已经完成6成左右。与此同时,记者采访了双年展总策展人邱志杰,由他向大家介绍今年双年展如何看。

  “重新发电”:重构社会认同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前身是世博城市未来馆,即曾经的南市发电厂。对于此次双年展“重新发电”的主题,邱志杰表示,这座建筑的前身是电厂,因此主题自然会围绕相关因素,不过对于艺术而言,重新输出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能量,而是精神层面的。人们溯源、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我们力量的来源,访问我们遗忘的东西。“重新发电”这一主题所蕴含的潜台词,即重构社会认同。

  三大看点 艺术体量空前

  邱志杰介绍,本届双年展有三大看点。首先,此次艺术体量较以往大得多、可谓规模空前,比如由上一次主题展的60个艺术家上升至今年的90个艺术家。其次,本届新增城市馆,由对方城市自己挑选策展人和艺术家,品质都有保障,同时让城市馆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数和规模都不亚于主题展的板块。第三,今年除展出外,还设置一系列教育计划。如“中山公园”计划,从上海出发,在福建、漳州、厦门、泉州、金门、台湾等地的中山公园进行巡回展,直至一月份回到上海,下一步还可能深入各个社区、机场火车站,将艺术送到各个地区。

  邱志杰认为,这一次的展览并不理论化,反而比较感性,有不少作品视觉上很强烈的。比如现场穿透几层楼板的柱子,比如一座由一千只手形成的巨型雕塑……当然,也有非常微妙、优美的作品,比如不仔细看都不知道在动的钢丝雕塑,作品可谓包罗万象。

  据悉,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不仅来自世界各地,而且年龄跨度十分大,最年轻的仅22岁刚刚毕业,同时也不乏最顶级的大师,包括健在的或者离世的。

  看不懂?大声说出“不喜欢”

  面对人们讨论当代艺术的种种“看不懂”,邱志杰表示,应该破除成见,“其实当代艺术比古典艺术更好懂,只是大家往往给自己设置了心理障碍。”邱志杰认为,当代馆和双年展是特别民主的地方。人们觉得艰涩看不懂,其实并非如此,而是人们不喜欢。“很多人觉得看不懂是显得没文化,其实,大可大声说出:我不喜欢。”

  邱志杰说,因为其实很多艺术家还在试验状态,他用作品企图打动你,但不可否认,他也可能失败。因此,我们在尊重艺术家的前提下,可以很放松地看待各个作品,坦然地说出自己的喜欢或者不喜欢。“之所以一次次地办双年展,就是不能总在美术馆中展出高高在上、已成定律的东西,这样才能给城市带来鼓励创作的氛围。”(新民网记者 周晏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