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ris Groys :在理论的注视下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严潇潇
白杨之子蒋晓松、赵丹的女儿赵青出席修复版老电影《十字街头》首映
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周日在梅雨中的申城落幕。从获奖名单来看,华语电影在竞赛单元有所斩获的是《神探亨特张》(导演高群书获最佳导演奖)与《萧红》(最佳摄影奖);彭磊(《乐队》导演)与香港影片《大蓝湖》(曾翠珊作品)则在亚洲新人奖上捧得最佳导演与评委会特别奖。
而真实的观影反馈,却与上诉这简单的获奖罗列有所出入:集结一众网络红人“友情出演”的《神探亨特张》更像是互联网时代消费社会公众事件的“噱头”影片;《萧红》让人无奈摇头,(获得摄影奖的)唯美画面反而更衬出影片在选择主题切入点时苍白浅略的视角。竞赛单元的整体疲软与红毯上的星光熠熠、热闹非凡形成令人尴尬的对比,获奖榜单上更赢得大多数肯定的依旧是舶来品,其中,2004年便凭借《代价》夺得金爵奖的伊朗导演克斯罗·马素米(Khosro Masumi)的新片《熊》再次问鼎。

相比之下,于去年公布的经典老片修复计划此番初见成果,无疑为本届上海电影节赢回更多正面评价。6月19日《十字街头》修复版在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光明影院首映,现场200多位身着旗袍观影的女性让电影重新融入一座城市的旧有气质。修复后的经典尽管仍旧存在由于母带缺失而造成的无可挽回的音轨问题,让《十字街头》这样原片胶片已存在相当损坏的影史经典重回大银幕,本身便是一个电影节所能作出的最美好举措之一。同样在本届电影节上推出修复版的,还有中国老片经典《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特吕弗脍炙人口的《祖与占》,电影修复常识也借此机会再次在普通观众中有了直观的普及。
《月球旅行记》与描绘其着色版是如何修复的纪录片《非凡旅程》被争取来搭配放映,也是上海电影节在影史教育上尽到的又一份(微薄)之力。然而后者中文字幕的粗制滥造也让首次公映蒙羞,却也紧接着成就了一段由知名电影爱好者(magasa与吴觉人)紧急应邀为组委会义务重新赶译字幕的佳话。
作为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理应承载了来自各方的更多期待。或许需要简略说明的是,“A类”并不具有规格或等级方面的至上地位,从A至D的区别在于内容、主题,其中A类电影节意味着“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在无特定主题框架下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层次内涵。
与好大喜功的另一个(刚刚注册成为)国际A类电影节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相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是“含辛茹苦”走到第15届的上海电影节多了几分亲民的气质,这从不少上海乃至临近省市的影迷都会蜂拥而至、贪婪看片就可见一斑,然而却也折射出上海艺术电影观影机会奇缺的硬伤。电影市场(今年首度细分为“电影交易市场”与“电影项目市场”)、业界论坛、乃至海内外纷至沓来的电影各界人士让这儿变为一年一度的交流洽谈集散地和互动平台,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其红火程度盖过了电影本身,这既是一个国际电影节的重要角色,但若比例失衡、却也不啻为一记警钟:电影节最核心的还是电影,在影展单元设置与策划上下工夫、进而为培养观影文化做推动工作,当是基础。
同样依旧存在的,是多种因素酿造而成的种种“不靠谱”,这也几乎已成上海电影节年年有人怨、回回见怪相的家常便饭。今年,作为放映场地之一的星光影城在电影节期间临时宣告暂停营业让人错愕不已,好在网络移动互动平台的日趋发达让种种突发问题的解决与沟通有了更多的渠道。尽管对组委会的批评声有所转移,从更大层面上看,发展十几年来上海电影节也遭遇许多国际知名电影节(甚至是戛纳、威尼斯)同样绕不开的桎梏,出现娱乐化、程式化等倾向,在内地电影大环境难有改观的岁月里,未来上海电影节如何走向,还有待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