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第二回
来源:陈邵雄网站
堪萨斯州的劳伦斯城——在四处盛行着所谓“占领美学”的今天,折腾一个与此相关的艺术展览似乎有些吃力不讨好,大家对意识形态化的观念主义和极度政治正确性的陈词滥调已是审美疲劳,对那些蜻蜓点水地涉及全球资本主义、政府无能、独裁和不公,却忽视它们引发的现实问题的轻率作品更是越发生厌。
但来自于北京的艺术家陈劭雄似乎有着一个更实用主义的出发点,他想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反思从阿拉伯之春和占领华尔街到中国偏远农村所涌现的民主选举热之全球现象。早在八十年代的广州开始从事艺术时,陈便对社会政治事件相当敏锐;他观察到在地缘政治的讨论之中,地点(where )和内容( what )往往被大书特书, 而如何 (how )有效地实践这些社会运动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了。陈提出: “在我们的大学里从未设立一个关于抗议方法和示威技术的学科,” 而抗议示威又恰恰是现代公民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因此最近三周在堪萨斯大学Spencer美术馆所做的“有备无患:激进者策略”项目中,陈尝试去缜密考虑所设想的情况以预先准备好社会行动措施。艺术家相信:“游行示威和大规模聚会……已被实践和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它是伴随着民主的进程所使用的一种政治语言,”故此认为“人们应该在心理上接种这种疫苗。”
自2011年底艺术家发展这个项目伊始,该美术馆的全球当代艺术策划人欧翔便希望将这种社会现象植入大学的校园内, 借此“解剖和分析抗议活动内核,以更好地理解现时这种社会运动的基础构成。”
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带着很强的互动性,陈所计划的事件包括美术馆门前的方形栅栏、每周一次邀请学者和激进分子来分享他们的研究和经验的讲习班、露天公众演讲、提供餐饮的讨论会和持续进行中的,对来自多种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堪萨斯大学学生进行采访—-因为这些截然不同的背景造就了对社会激进主义的不同态度与体验。
堪萨斯大学所在的劳伦斯小城很快自动加入了这一系列活动,陈在栅栏上预设的广告横幅被改写成引用居伊德波的口号,然后又被不断更新的政治标语疯狂地覆盖。政见被分享,想法被传播。
一个由许多采访镜头编辑而成的记录短片(在里面每个受访者都被注明了他们的国籍)成为4月11日开始的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由四个问题组成的简短问卷收集的答案生动地昭示了被访者对不同社会系统中抗议所起的作用以及有效性的不同见解。(问卷内容是:1,你有过抗议的经历吗?2,你具备哪些抗议的知识?3,你了解抗议的历史吗?4,想像一场你将参与的抗议)
除此之外,陈和其他参与者的作品与美术馆的藏品一并展出,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陈列中还包括有名的“游击队姑娘”。文献资料档案中又添入来自占领华尔街的鲜活标本,比如一个被漆上美国银行logo的马桶盖。这些被收集被展示的革命纪念品虽然脱离了原来的语境,但同时又在提供一个重新思考最近全球运动的新视角。这种展示同时也能提供一种宽慰和确信,就像一位受访者所说的“这样我们便不会觉得因为自己的异议而被孤立。”
这个展览咨询丰富,趣味十足又发人深省,且丝毫没有矫饰的邋遢和赶时髦话题的意思。实用资信随处可见,如陈所设计的一张视觉化清单,上面罗列了计划上街游行者所要准备的道具。并列在一起的则是一张标准警力装备的图解海报。这一对比承认着这样一个事实:即使社交媒体和新技术持续带来抗议方式的变革,从1970年的肯特州立大学射击事件到最近的加州达维斯校园的警察喷辣椒水事件都在提醒我们:在这类抗争中肉身的现场性有其独特的力量,但又极端地脆弱。
在堪萨斯之后,陈劭雄计划到更多的地方去实施他的“抗议者训练营”,也包括他那被严格管制的国家。在那里,通过艺术和研究的形式接种游行示威的“疫苗”将有特别的意义。
堪萨斯州的劳伦斯城——在四处盛行着所谓“占领美学”的今天,折腾一个与此相关的艺术展览似乎有些吃力不讨好,大家对意识形态化的观念主义和极度政治正确性的陈词滥调已是审美疲劳,对那些蜻蜓点水地涉及全球资本主义、政府无能、独裁和不公,却忽视它们引发的现实问题的轻率作品更是越发生厌。
但来自于北京的艺术家陈劭雄似乎有着一个更实用主义的出发点,他想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反思从阿拉伯之春和占领华尔街到中国偏远农村所涌现的民主选举热之全球现象。早在八十年代的广州开始从事艺术时,陈便对社会政治事件相当敏锐;他观察到在地缘政治的讨论之中,地点(where )和内容( what )往往被大书特书, 而如何 (how )有效地实践这些社会运动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了。陈提出: “在我们的大学里从未设立一个关于抗议方法和示威技术的学科,” 而抗议示威又恰恰是现代公民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因此最近三周在堪萨斯大学Spencer美术馆所做的“有备无患:激进者策略”项目中,陈尝试去缜密考虑所设想的情况以预先准备好社会行动措施。艺术家相信:“游行示威和大规模聚会……已被实践和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它是伴随着民主的进程所使用的一种政治语言,”故此认为“人们应该在心理上接种这种疫苗。”
自2011年底艺术家发展这个项目伊始,该美术馆的全球当代艺术策划人欧翔便希望将这种社会现象植入大学的校园内, 借此“解剖和分析抗议活动内核,以更好地理解现时这种社会运动的基础构成。”
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带着很强的互动性,陈所计划的事件包括美术馆门前的方形栅栏、每周一次邀请学者和激进分子来分享他们的研究和经验的讲习班、露天公众演讲、提供餐饮的讨论会和持续进行中的,对来自多种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堪萨斯大学学生进行采访—-因为这些截然不同的背景造就了对社会激进主义的不同态度与体验。
堪萨斯大学所在的劳伦斯小城很快自动加入了这一系列活动,陈在栅栏上预设的广告横幅被改写成引用居伊德波的口号,然后又被不断更新的政治标语疯狂地覆盖。政见被分享,想法被传播。
一个由许多采访镜头编辑而成的记录短片(在里面每个受访者都被注明了他们的国籍)成为4月11日开始的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由四个问题组成的简短问卷收集的答案生动地昭示了被访者对不同社会系统中抗议所起的作用以及有效性的不同见解。(问卷内容是:1,你有过抗议的经历吗?2,你具备哪些抗议的知识?3,你了解抗议的历史吗?4,想像一场你将参与的抗议)
除此之外,陈和其他参与者的作品与美术馆的藏品一并展出,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陈列中还包括有名的“游击队姑娘”。文献资料档案中又添入来自占领华尔街的鲜活标本,比如一个被漆上美国银行logo的马桶盖。这些被收集被展示的革命纪念品虽然脱离了原来的语境,但同时又在提供一个重新思考最近全球运动的新视角。这种展示同时也能提供一种宽慰和确信,就像一位受访者所说的“这样我们便不会觉得因为自己的异议而被孤立。”
这个展览咨询丰富,趣味十足又发人深省,且丝毫没有矫饰的邋遢和赶时髦话题的意思。实用资信随处可见,如陈所设计的一张视觉化清单,上面罗列了计划上街游行者所要准备的道具。并列在一起的则是一张标准警力装备的图解海报。这一对比承认着这样一个事实:即使社交媒体和新技术持续带来抗议方式的变革,从1970年的肯特州立大学射击事件到最近的加州达维斯校园的警察喷辣椒水事件都在提醒我们:在这类抗争中肉身的现场性有其独特的力量,但又极端地脆弱。
在堪萨斯之后,陈劭雄计划到更多的地方去实施他的“抗议者训练营”,也包括他那被严格管制的国家。在那里,通过艺术和研究的形式接种游行示威的“疫苗”将有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