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程式:克里斯.波顿的《大型都市 II》与《城市路光》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968   最后更新:2012/04/17 10:58:33 by 小白小白
[楼主] colin2010 2012-04-17 10:58:33
来源:新浪微博

板儿砖宝典
该内容由 @匿名用户 - 在 2012-04-16 18:55:22 发布

每逢艺术展览开幕,总有些惯例和与时俱进的讲究。一些不合时宜的环节已经基本绝迹了,比如邀请艺术家和领导现场致辞,当然美协主办的展览除外。其他常规的环节则有导览、酒会、晚宴等,最后还有一项虽然没有明显仪式感,但亦是不可缺少的礼节行为:赠送画册。

画册作为辅助展览的出版物,内容一般包括作品图像和介绍文字,对进一步理解展览和日后查阅资料无疑有着明显必要。但是,在网络和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下,纸质画册的存在必要更多的是礼节需求和形式感。不清楚艺术圈是何时流行用把这种出版物做成板儿砖厚度,似乎希望画册的物理体量能够印证展览的学术分量。每个开幕凑堆的周末,如果在798或者草场地走上一圈的话,手上没有十来斤的功夫活是走不下来的。有经验的客人,会先瞥一眼画册的分量,再决定是否接受;然而总有些时候不得不虚伪的微笑着接过“板儿砖”,因为上面负载的是人情和面子,重要的不是艺术。

“板砖”的售价不算便宜,动辄上百元。据我了解,能够做到画册销售平衡制作成本的展览甚少,大部分的画册将被赠与受邀和未能到场的客人。这一习气可能来自所谓艺术市场更发达的地区。早年间有次我一口气走访了欧洲3个国家不下15个展览,抱着好学的精神一本画册都没扔,但带这些“板儿砖”登上回京飞机时,逾重费用简直抵得上旅费,身体也体验了黄河边的纤夫。

我建议过很多画廊索性做U盘版画册或者干脆把电子版放到网络上请客人下载,总之要搞搞更轻更小的新意思。但印象中只有少数艺术机构不感冒“板儿砖”的形式,比如来自意大利的常青画廊,每次展览会出版一本尺寸相同的小册子,信息依然充足实用。还有一些艺术家,虽然在有“板儿砖”习惯的机构做展览,但为了减轻自己朋友的负担,会说服机构采用更聪明环保的方式。

一些有心的设计师,会真正的将画册成为衬托展览艺术性的一部分,这类“板砖”到了家里,往往值得回味。比如艺术家王光乐曾经做过一组水磨石效果的绘画展览,画册设计师选用了真正的水磨石作为封底及封面的材料,虚构的图像效果和真实的表述对象在一本册子里并行呈现,这样好玩的“板儿砖”,再沉也认了。还有前不久的杜蕾斯艺术展,每本画册里嵌入着一只特别版产品,据说有几位拥有画册的客人事急时本想拆来用,但发现会破坏画册的美感,就忍下了。

顺便说一句我家的咖啡桌就是由已经被网络所取代的“板砖”搭成的,用以秉记那些我还没能对画廊员工要求快递画册,或索要电子档画册的年代。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