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宇:悲观于历史偶然性的消失——写在甘阳新书发布会之后
来源:豆瓣“一杯生普洱”日记
当两年前,徐震宣称他要成立没顶公司的时候我就没有看好这个想法。当时的想法不过是认为这个把个体转换成一个团体行为,在艺术史上有过。既然有过就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了。但是没顶的问题可能还不是一个重复旧有模式的问题,而是在基本的方法论乃至立足点上的问题。
在我看来徐震、杨振中、杨福东这一类的艺术家的出现其实是在99年到2000年左右。当时的上下文的关系是老栗的政治艺术模式已经被商业彻底侵蚀,而上海和杭州的艺术家从1997年开始对于艺术媒介拓展的工作开始产生作用。在这个背景下,三个艺术家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对于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界限模糊工作,或者特有的幽默感、传统文人情节彻底的吸引了我们。在这三个人中,徐震的街头流氓特色与杨福东的文人气质是两极,而杨振中则是在中间尝试各种语言(虽然今天不火,但是他对于语言的探索未来会显出价值,这点颇似他的老师耿建翌)。杨福东对于电影有着特殊的情结。竹林七贤将风格化的语言发挥到极致,而最近从上海双年展开始,他开始尝试录像的非线性叙事与电影的线性叙事之间的区别。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是稳扎稳打。
徐震的作品有两个因素,一个对于生命状态的直觉,(比如早期的彩虹、闻气味,在柏林展览的即时帖上画身体的局部),另一种是街头亚文化的东西。我个人喜欢的前者,而对后者开始除了觉得好玩,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这种街头的东西的痞子(北方叫痞子,上海估计叫小赤佬)其实在精神上与玩世现实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唯一的不同一个偏重符号,一个偏重日常生活的经验。所以在刚开始让女孩说脏话、从裤子里面掏除日用品,或者学HIPHOP骂脏话,把珠峰切一截都还能给人一些新的感觉。但是这些作品的问题是,你不用看,只要听描述就可以了。但有不是观念艺术那种反视觉,而是他拼了命做视觉,你却只谈论的他的点子。
或许徐震意识到这一点,也或许他渴望大于个人叙事的成功,于是有了没顶。但是没顶出现的本质在于既然徐震的来源是一种街头文化,他必然就要成为一个“社团文化”才有力量。从表面上看,没顶试图挑战的艺术生产的机制。他制造一个没有作者的假象,他按照我们欣赏的惯例来炮制我们期待看到作品并调戏我们的趣味。可是这些并不新。周铁海做过,颜磊做过,而对于趣味机制的研究王兴伟也做过。这些都不是新鲜的事情。
没顶公司摆出一副要挑战整个艺术生产体制的架势,把自己打扮成艺术家中的流氓无产阶级。但是遗憾的是他连这个体制的毛都没有挑战到。他们还是拿着那些国际资本的钱巡回着展览。他们介于社团和公司之间的组织结构最大限度的消耗了当地艺术家的点子,阻止了这些艺术家通过这些点子展开观念的探索。他们把这些点子组装成一个又一个的泡沫玩具,降低成本,薄利多销,并以企业的加快本来是个体生产艺术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没顶对于个体创造的抹杀比他反对的那种艺术生产体制还要恶劣。他逐渐成了他反对的事物本身,甚至更糟糕。而从区域的艺术生态来看,在短期时间中,这个社团带来了上海艺术界的繁荣,但是从本质上看确实对个体创造的扼杀。它就好像一个高尔夫球场,看起来绿草茵茵,但是其实土壤早就被各种化学制剂毒害了,数十年都不可能长出除了青草之外的植物。
这些并非是狭隘的道德主义的批判。没顶是个点子公司,而不是一个想游击队姑娘、艺术与语言那样有着明确主张并且勇于实现自己主张的团体。没顶只是在调戏而已,谈不上批判。而他还是要用那些廉价的东西去占据商业画廊、美术馆、基金会的预算等等。所以最后他们甚至没有调戏到所谓的体制。他们调戏的只是那些滋生出他们的无知但是善良的街头看客。没有意识,也没有形态,更没有形状。他们只是打着挑战的旗号的一些杂耍。他们把作品抛在空中,以为这样就改变了作品的观看方式,这是何其幼稚的想法。最糟糕的是,他磨灭了个性的力量。如果说玩世现实主义是在怀疑所谓的崇高的话,那么没顶则是试图把痞气变成一种时髦和产品从而垄断文化生产。
也许有些过时了,但是我们是否仍然相信艺术应该是游击队,在严密的社会、生产秩序中的一些零散的个人抵抗,我还是否相信,如果艺术应该是善意而高贵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提供一个穿越现实的出口,而不是混杂在现实之中。而没顶的问题即在于它貌似反叛,其实贪婪。这种贪婪还不是大企业的贪婪,而是街头地摊的市侩。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不是高贵的,而是低贱的!
当两年前,徐震宣称他要成立没顶公司的时候我就没有看好这个想法。当时的想法不过是认为这个把个体转换成一个团体行为,在艺术史上有过。既然有过就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了。但是没顶的问题可能还不是一个重复旧有模式的问题,而是在基本的方法论乃至立足点上的问题。
在我看来徐震、杨振中、杨福东这一类的艺术家的出现其实是在99年到2000年左右。当时的上下文的关系是老栗的政治艺术模式已经被商业彻底侵蚀,而上海和杭州的艺术家从1997年开始对于艺术媒介拓展的工作开始产生作用。在这个背景下,三个艺术家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对于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界限模糊工作,或者特有的幽默感、传统文人情节彻底的吸引了我们。在这三个人中,徐震的街头流氓特色与杨福东的文人气质是两极,而杨振中则是在中间尝试各种语言(虽然今天不火,但是他对于语言的探索未来会显出价值,这点颇似他的老师耿建翌)。杨福东对于电影有着特殊的情结。竹林七贤将风格化的语言发挥到极致,而最近从上海双年展开始,他开始尝试录像的非线性叙事与电影的线性叙事之间的区别。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是稳扎稳打。
徐震的作品有两个因素,一个对于生命状态的直觉,(比如早期的彩虹、闻气味,在柏林展览的即时帖上画身体的局部),另一种是街头亚文化的东西。我个人喜欢的前者,而对后者开始除了觉得好玩,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这种街头的东西的痞子(北方叫痞子,上海估计叫小赤佬)其实在精神上与玩世现实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唯一的不同一个偏重符号,一个偏重日常生活的经验。所以在刚开始让女孩说脏话、从裤子里面掏除日用品,或者学HIPHOP骂脏话,把珠峰切一截都还能给人一些新的感觉。但是这些作品的问题是,你不用看,只要听描述就可以了。但有不是观念艺术那种反视觉,而是他拼了命做视觉,你却只谈论的他的点子。
或许徐震意识到这一点,也或许他渴望大于个人叙事的成功,于是有了没顶。但是没顶出现的本质在于既然徐震的来源是一种街头文化,他必然就要成为一个“社团文化”才有力量。从表面上看,没顶试图挑战的艺术生产的机制。他制造一个没有作者的假象,他按照我们欣赏的惯例来炮制我们期待看到作品并调戏我们的趣味。可是这些并不新。周铁海做过,颜磊做过,而对于趣味机制的研究王兴伟也做过。这些都不是新鲜的事情。
没顶公司摆出一副要挑战整个艺术生产体制的架势,把自己打扮成艺术家中的流氓无产阶级。但是遗憾的是他连这个体制的毛都没有挑战到。他们还是拿着那些国际资本的钱巡回着展览。他们介于社团和公司之间的组织结构最大限度的消耗了当地艺术家的点子,阻止了这些艺术家通过这些点子展开观念的探索。他们把这些点子组装成一个又一个的泡沫玩具,降低成本,薄利多销,并以企业的加快本来是个体生产艺术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没顶对于个体创造的抹杀比他反对的那种艺术生产体制还要恶劣。他逐渐成了他反对的事物本身,甚至更糟糕。而从区域的艺术生态来看,在短期时间中,这个社团带来了上海艺术界的繁荣,但是从本质上看确实对个体创造的扼杀。它就好像一个高尔夫球场,看起来绿草茵茵,但是其实土壤早就被各种化学制剂毒害了,数十年都不可能长出除了青草之外的植物。
这些并非是狭隘的道德主义的批判。没顶是个点子公司,而不是一个想游击队姑娘、艺术与语言那样有着明确主张并且勇于实现自己主张的团体。没顶只是在调戏而已,谈不上批判。而他还是要用那些廉价的东西去占据商业画廊、美术馆、基金会的预算等等。所以最后他们甚至没有调戏到所谓的体制。他们调戏的只是那些滋生出他们的无知但是善良的街头看客。没有意识,也没有形态,更没有形状。他们只是打着挑战的旗号的一些杂耍。他们把作品抛在空中,以为这样就改变了作品的观看方式,这是何其幼稚的想法。最糟糕的是,他磨灭了个性的力量。如果说玩世现实主义是在怀疑所谓的崇高的话,那么没顶则是试图把痞气变成一种时髦和产品从而垄断文化生产。
也许有些过时了,但是我们是否仍然相信艺术应该是游击队,在严密的社会、生产秩序中的一些零散的个人抵抗,我还是否相信,如果艺术应该是善意而高贵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提供一个穿越现实的出口,而不是混杂在现实之中。而没顶的问题即在于它貌似反叛,其实贪婪。这种贪婪还不是大企业的贪婪,而是街头地摊的市侩。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不是高贵的,而是低贱的!
“没顶”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且执行了一种“不要脸”美学。从方式到造型,都可以是“不要脸”的,但仍然是一种美学,而非反美学。不要说反美学也是种美学之类的废话,这里不是那个意思。这种“不要脸美学”应对的是“崇高”——无论这崇高是因“想象力的无法抵达性”而产生的敬畏,还是“面对无限时的无能为力”。“不要脸”是一种确保胜利的姿态,不是虚无,虚无也可以成为崇高,这一点在许多现代主义大师那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不要脸”反对任何一种“崇高”(无论是康德还利奥塔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也是个包袱,而“没顶”连虚无主义的包袱都放下了。作为一种美学姿态,“不要脸”是一种乐歪歪的不求甚解不当真的精神。不要误会,绝不是骂人,在我看来,禅宗也是一种“不要脸”智慧,很牛逼的。
徐震代表了一批以投机为目标的艺术家群体.
其实很简单,楼主还是相信作品和艺术是捆绑在一起,所以他一定的从一件作品里面发现发他所谓的艺术意义,这个意义包括他认为的艺术家创作个性.
这典型的收藏家思维,花落前一定觉得自己的获得了艺术灵魂.典型的恋物心态.这种心态也不是说他真的对艺术有特别尊崇而是为了霸占和炫耀.
而没顶的更多已经看穿这样的把戏,所以才会让那些人觉得被调戏了.艺术和作品早就不是骨肉相连事情.
花钱的只是嫖客,还非要以为小姐的灵魂也是爱你属于你,这不是脑残肯定也是自恋.
所以你说他投机,投什么机?本来就是一堆鸡,还需要投?
这典型的收藏家思维,花落前一定觉得自己的获得了艺术灵魂.典型的恋物心态.这种心态也不是说他真的对艺术有特别尊崇而是为了霸占和炫耀.
而没顶的更多已经看穿这样的把戏,所以才会让那些人觉得被调戏了.艺术和作品早就不是骨肉相连事情.
花钱的只是嫖客,还非要以为小姐的灵魂也是爱你属于你,这不是脑残肯定也是自恋.
所以你说他投机,投什么机?本来就是一堆鸡,还需要投?
方案艺术家其实是个老话题,以前老邱也用徐震作为点子典型来批判过.但现在看来徐震这个点子艺术家在变革大潮中变态的生存了下来,还开了公司,这到有点戏看了.
其实19世纪之前所有的绘画、雕塑其实都是project,最后一个大方案是库尔贝的‘画室’,全名很长啊,叫《画家的工作室:一个现实的寓言,我7年来艺术生活的状况》。只是在印象派之后才产生艺术家直接面对对象的纯绘画状态。方案性创作本身不是问题,或者说问题不在这里。
其实19世纪之前所有的绘画、雕塑其实都是project,最后一个大方案是库尔贝的‘画室’,全名很长啊,叫《画家的工作室:一个现实的寓言,我7年来艺术生活的状况》。只是在印象派之后才产生艺术家直接面对对象的纯绘画状态。方案性创作本身不是问题,或者说问题不在这里。
“没顶”不止表现了这个时代的病症,而且它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病症。但千万不要与你的时代太接近,否则还要你做什么?
从现实角度分析,缺少等级递进的生长环境,导致艺术家一步跨到位之后,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随之而来的就是创作能量逐步枯萎.这个是国内的现实问题.
但也是我们这里的最大的特点.其结果就是逼着一些艺术家自己站起来求新求变的变身,艺术家改变了原来的艺术家的功能,不是为了伟大的想法,而是为了生存必须的.徐老板是典型的中当代的苦逼代表.童年不幸被选入威尼斯,又在第一代艺术机构打过工,也在第二代网媒打过工,还和一群上海苦逼艺术家联合开画廊,做展览.你说他街头,我看他基本属于露宿街头.
大多数攻击徐震就是2点1点子艺术家.2权利在手天下我有.再加上小徐出道实在是早.他的同龄人现在还在被当作新人在推,被人诟病是很合理正常的事儿.
这篇文章里面很多东西都属于作者硬套给没老板的.但是我认为这种文章是非常好的.因为这类艺术家需要大家去深入的了解和判断他们.平时的那种sb媒体的水文都是他们调戏媒体利用媒体的口水.
没老板对于成功的要求很简单,"我一定会成功".这句话肯定恶到一批人士,但无所谓,我倒希望看到他不断的给出不同的成功的结果.
我无意捧没老板,但是作者你还是不懂这代艺术家他们要什么(比如小刘伟,朱昱,杨福东,杨振中,徐震,河岸,,,).他们追求的是不断的有趣和寻求挑战.每代人都在这么说,但是这批人的确有这个资历说这个话.这可以去看他们这10几年的作品.
所以有人说过,这代艺术家的作品不要急着去收藏,因为他们会越来越精彩.而他们的前一代,因为停顿所以已经有明确的艺术史定位.这批人是很贱的一批人,焦虑,不安,自疑.反而后来的80代比他们轻松,
只有让没老板们更痛苦和让杨福东们越来越骚,中当代才会越来越扯蛋.
但也是我们这里的最大的特点.其结果就是逼着一些艺术家自己站起来求新求变的变身,艺术家改变了原来的艺术家的功能,不是为了伟大的想法,而是为了生存必须的.徐老板是典型的中当代的苦逼代表.童年不幸被选入威尼斯,又在第一代艺术机构打过工,也在第二代网媒打过工,还和一群上海苦逼艺术家联合开画廊,做展览.你说他街头,我看他基本属于露宿街头.
大多数攻击徐震就是2点1点子艺术家.2权利在手天下我有.再加上小徐出道实在是早.他的同龄人现在还在被当作新人在推,被人诟病是很合理正常的事儿.
这篇文章里面很多东西都属于作者硬套给没老板的.但是我认为这种文章是非常好的.因为这类艺术家需要大家去深入的了解和判断他们.平时的那种sb媒体的水文都是他们调戏媒体利用媒体的口水.
没老板对于成功的要求很简单,"我一定会成功".这句话肯定恶到一批人士,但无所谓,我倒希望看到他不断的给出不同的成功的结果.
我无意捧没老板,但是作者你还是不懂这代艺术家他们要什么(比如小刘伟,朱昱,杨福东,杨振中,徐震,河岸,,,).他们追求的是不断的有趣和寻求挑战.每代人都在这么说,但是这批人的确有这个资历说这个话.这可以去看他们这10几年的作品.
所以有人说过,这代艺术家的作品不要急着去收藏,因为他们会越来越精彩.而他们的前一代,因为停顿所以已经有明确的艺术史定位.这批人是很贱的一批人,焦虑,不安,自疑.反而后来的80代比他们轻松,
只有让没老板们更痛苦和让杨福东们越来越骚,中当代才会越来越扯蛋.
楼上是某画廊老板吗 ?
作者自己在文章快结束时,提到“并非是狭隘的道德主义的批判”,看来也在警惕伦理代替批判,通篇下来作者的意思很明确:认为没顶仍是痞子艺术的延续,而且这种批判是虚伪的,无效的,是伤害自己和其他艺术家个性创作的,认为艺术应该是高贵的,反私欲的,高于现实的,看来痞子文化是作者全文批判的基点,因为痞子文化出发点是“恶”的,何况现在社团化了,公司化了,如果说和作者理解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正是在这个症结点上:就是“痞子”在徐震这里,到底是工具性的还是本体?如果是后者,那是真痞子,因为没有价值系统和立场;但据我的观察结论,徐震倒应该是前者,参加过威尼斯又能怎样?在我们这样社会系统中不一样是弱势群体?弱势的反抗往往会被渲染成极端而乖张的,从另一个方面讲,这样做,恰恰才能对这个社会系统有点效果,”痞子“,”坏孩子“无非是一个个带有针对性的小暗器而已,还有,被作者忽视的恰恰是徐震的建设层面,网站,画廊,策展等等,这种“挤占”行为本身就是极强的批判意识和实践,这应该不像一个完全没有立场和策略的“痞子”所为;至于没顶作为公司进行的新实践,我的看法是不要过早下结论,一切在行进中,就像楼上所说,对于这种类型的所有艺术家,我们更应该采取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才是。
他们介于社团和公司之间的组织结构最大限度的消耗了当地艺术家的点子,阻止了这些艺术家通过这些点子展开观念的探索。
阻止当地艺术家用这些点子进行观念探索,这句话写的不清楚,有很多漏洞哦,什么是点子,点子怎样就成了观念?而且别的艺术家自己的点子怎么会被消耗掉?难道有人强迫吗
一杯生普洱上桌前,就已经想好如何歇菜
文章的作者应该姓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