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博会前瞻
来源:艺术中国
2011年,世界各地共有8个双年展将会在下半年举办,分别是第五届布拉格双年展、第六届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2011年横滨三年展、第六届哥德堡双年展、第十一届里昂双年展、第十二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第三届雅典国际艺术双年展、第十七届巴黎双年展。

第五届布拉格双年展(Prague Biennale 5)(2011年5月19日至9月11日)
布拉格双年展的历届焦点集中在体现绘画表达的多元性上,以推出捷克和斯洛伐克新生艺术家为主,同时邀请世界各地艺术家参展。双年展受到捷克文化部和布拉格市政府的支持,双年展发起人为《Flash Art》出版人乔安卡洛·波利提(Giancarlo Politi)和曾任《Flash Art》主编的赫勒娜·贡多娃(Helena Kontova),本届双年展邀请年轻策展人尼克拉·特雷兹(Nicola Trezzi)主持,三人共同策划。
双年展共分三个主题单元,分别为“延伸绘画”、“艺术全景”和“聚焦意大利”。“延伸绘画”单元试图总结当下世界绘画潮流,集中关注美国、葡萄牙和斯堪地纳维亚地区的创作,以探讨绘画这一媒介的存在合理性为主。“艺术全景”主要展现捷克和斯洛伐克本地的当代艺术创作,并且首次引入印度当代艺术——22名已经成名或正在兴起的印度艺术家。“聚焦意大利”则延续了同样的构想,以当前意大利艺术家的创作为主。与第五届布拉格双年展同时进行的,还有第二届布拉格摄影双年展(Plague Biennale Photo 2)。摄影双年展起始于2009年,原属于布拉格双年展的一部分,后因2007年双年展中捷克摄影师的作品获得大举成功,于是分离出来。本届摄影双年展主题分为“浪漫构建”与“内-外”两个单元,主要展现波兰新兴摄影师的作品。与前几届双年展不同,本次布拉格双年展更换了场地,在充满未来主义风格的废弃飞机引擎制造厂举行。

第六届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the 6th Momentum Biennial)(2011年6月18日至10月2日)
第六届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将在挪威城市莫斯(Moss)举行,本届主题试图探索人类的想象能力。人类只有在时空中才能理解自身的体验,但是,每个个体的感受往往受到记忆与期待的影响,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摇摆,记忆与想象的交织使现实更为复杂,而世界的发展方向也是在这种混沌状态中得以延续。正因此,未来的世界方向首先建立在每个个体想象另一个时空中所发生事情的能力中,由此便引出了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想象设身处地”。
本届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由五位独立策展人策划,均来自北欧国家,多为70后生人,其中一名更为80后,5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或艺术家团体参展(目前还没有中国艺术家)。本次双年展呈现了大量装置作品,中间穿梭着当代摄影与当代绘画、以及多媒体作品。策展人与艺术家试图通过展览空间与作品的交相呼应,引发观看者多维度的个人体验与超越时空的想象,我们亦可从展厅设置中感受到北欧风格的某些特征。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自1998年成立以来,为国际当代艺术届呈现了大量来自挪威和北欧最具新意的当代艺术创作,也逐渐成为北欧地区最重要的当代艺术活动之一。双年展的主要展场为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美术馆(Momentum Kunsthall)和F15美术馆(Galleri F 15)。今年的双年展还设置了户外展场,分别位于莫斯市中心及E6区的索伯格塔(Solberg Tower)。

2011年横滨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 2011)(2011年8月6日至11月6日)
在日本经历了3月11日东部海域9级地震后,横滨三年展组委会5月发出最后确认:2011年横滨三年展依然如期举办,这一决定来自于参展艺术家及各界合作伙伴的积极支持与鼓舞。今年三年展的主题为“我们的奇妙时刻:世界到底能被了解到什么程度?”,总策划人为横滨美术馆馆长逢坂惠理子。展览主题试图关注世界及日常生活中不可思议的事物、魔法般的力量以及神话作品等,让观众重新审视生活中细微的美丽与丑恶,并由此出发,呼唤一种更注重品质与从容态度的生活观,以此反对被效率化的世界。
本次三年展共邀请78名艺术家参展,日本艺术家占了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大陆的宋东、尹秀珍、孙逊,以及来自台湾的蔡佳葳也参加了展览。三年展除展出艺术家作品外,也对横滨美术馆的馆藏进行动态展览。横滨三年展始于2001年,今年刚好是成立十周年,三年展始终遵循“看”、“培训”、“连接”的理念,以儿童和市民为普及对象,开展一系列多样化项目,并与海外教育机构及艺术合作伙伴展开地域性合作。此外,横滨作为日本最早的对外港口之一,也希望借三年展之际打造“航海”般的国际当代艺术体验。本次三年展场馆包括横滨美术馆、日本邮船海岸通仓库及周边地带。

第六届哥德堡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Göteborg International Biennial for Contemporary Art)(2011年9月10日至11月13日)
第六届哥德堡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主题醒目:“群魔乱舞(Pandemonium):创造力发热时代下的艺术”。Pandemonium一词来源于1671年英国文豪约翰·弥尔顿的小说《失乐园》,原指地狱。今年的哥德堡双年展试图为这个全球经济低迷、国际纷争不断的世界寻找一些脉络:这到底是一个堕落和混乱不堪的时代,还是一个新秩序正在形成、新创造力爆发的时代?显然,艺术家们选择了后者。
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包括来自台湾的陈界仁)在以萨拉·马哈拉(Sarat Maharaj)为主的策展团队带领下,开辟了六个关注现实的主题单元:“肮脏的世界主义”、“迁徙民”、“非人类物种”、“工作-劳动-创造力”、“创造力热潮”、“南北问题”。本届双年展分为两大板块,一部分是作品展览,主要在Röda Sten艺术中心、哥德堡美术馆、哥德堡艺术博物馆、Bohusläns美术馆举行;另一板块名为“城市开拓”,由一系列行为艺术构成,沿哥德堡市一定线路展开(该板块活动已于6月结束)。有趣的是,本届哥德堡双年展的新闻发布会还伴随着“土豆计划”的开始,一部分艺术家与策展团队在Röda Sten艺术中心外开展大范围的土豆种植运动,并将之纳入双年展艺术计划之中。哥德堡当代艺术双年展开始于2001年,自2006年起,Röda Sten艺术中心正式成为双年展的主要展馆。
2011年,世界各地共有8个双年展将会在下半年举办,分别是第五届布拉格双年展、第六届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2011年横滨三年展、第六届哥德堡双年展、第十一届里昂双年展、第十二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第三届雅典国际艺术双年展、第十七届巴黎双年展。

第五届布拉格双年展(Prague Biennale 5)(2011年5月19日至9月11日)
布拉格双年展的历届焦点集中在体现绘画表达的多元性上,以推出捷克和斯洛伐克新生艺术家为主,同时邀请世界各地艺术家参展。双年展受到捷克文化部和布拉格市政府的支持,双年展发起人为《Flash Art》出版人乔安卡洛·波利提(Giancarlo Politi)和曾任《Flash Art》主编的赫勒娜·贡多娃(Helena Kontova),本届双年展邀请年轻策展人尼克拉·特雷兹(Nicola Trezzi)主持,三人共同策划。
双年展共分三个主题单元,分别为“延伸绘画”、“艺术全景”和“聚焦意大利”。“延伸绘画”单元试图总结当下世界绘画潮流,集中关注美国、葡萄牙和斯堪地纳维亚地区的创作,以探讨绘画这一媒介的存在合理性为主。“艺术全景”主要展现捷克和斯洛伐克本地的当代艺术创作,并且首次引入印度当代艺术——22名已经成名或正在兴起的印度艺术家。“聚焦意大利”则延续了同样的构想,以当前意大利艺术家的创作为主。与第五届布拉格双年展同时进行的,还有第二届布拉格摄影双年展(Plague Biennale Photo 2)。摄影双年展起始于2009年,原属于布拉格双年展的一部分,后因2007年双年展中捷克摄影师的作品获得大举成功,于是分离出来。本届摄影双年展主题分为“浪漫构建”与“内-外”两个单元,主要展现波兰新兴摄影师的作品。与前几届双年展不同,本次布拉格双年展更换了场地,在充满未来主义风格的废弃飞机引擎制造厂举行。

第六届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the 6th Momentum Biennial)(2011年6月18日至10月2日)
第六届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将在挪威城市莫斯(Moss)举行,本届主题试图探索人类的想象能力。人类只有在时空中才能理解自身的体验,但是,每个个体的感受往往受到记忆与期待的影响,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摇摆,记忆与想象的交织使现实更为复杂,而世界的发展方向也是在这种混沌状态中得以延续。正因此,未来的世界方向首先建立在每个个体想象另一个时空中所发生事情的能力中,由此便引出了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想象设身处地”。
本届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由五位独立策展人策划,均来自北欧国家,多为70后生人,其中一名更为80后,5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或艺术家团体参展(目前还没有中国艺术家)。本次双年展呈现了大量装置作品,中间穿梭着当代摄影与当代绘画、以及多媒体作品。策展人与艺术家试图通过展览空间与作品的交相呼应,引发观看者多维度的个人体验与超越时空的想象,我们亦可从展厅设置中感受到北欧风格的某些特征。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自1998年成立以来,为国际当代艺术届呈现了大量来自挪威和北欧最具新意的当代艺术创作,也逐渐成为北欧地区最重要的当代艺术活动之一。双年展的主要展场为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美术馆(Momentum Kunsthall)和F15美术馆(Galleri F 15)。今年的双年展还设置了户外展场,分别位于莫斯市中心及E6区的索伯格塔(Solberg Tower)。

2011年横滨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 2011)(2011年8月6日至11月6日)
在日本经历了3月11日东部海域9级地震后,横滨三年展组委会5月发出最后确认:2011年横滨三年展依然如期举办,这一决定来自于参展艺术家及各界合作伙伴的积极支持与鼓舞。今年三年展的主题为“我们的奇妙时刻:世界到底能被了解到什么程度?”,总策划人为横滨美术馆馆长逢坂惠理子。展览主题试图关注世界及日常生活中不可思议的事物、魔法般的力量以及神话作品等,让观众重新审视生活中细微的美丽与丑恶,并由此出发,呼唤一种更注重品质与从容态度的生活观,以此反对被效率化的世界。
本次三年展共邀请78名艺术家参展,日本艺术家占了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大陆的宋东、尹秀珍、孙逊,以及来自台湾的蔡佳葳也参加了展览。三年展除展出艺术家作品外,也对横滨美术馆的馆藏进行动态展览。横滨三年展始于2001年,今年刚好是成立十周年,三年展始终遵循“看”、“培训”、“连接”的理念,以儿童和市民为普及对象,开展一系列多样化项目,并与海外教育机构及艺术合作伙伴展开地域性合作。此外,横滨作为日本最早的对外港口之一,也希望借三年展之际打造“航海”般的国际当代艺术体验。本次三年展场馆包括横滨美术馆、日本邮船海岸通仓库及周边地带。

第六届哥德堡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Göteborg International Biennial for Contemporary Art)(2011年9月10日至11月13日)
第六届哥德堡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主题醒目:“群魔乱舞(Pandemonium):创造力发热时代下的艺术”。Pandemonium一词来源于1671年英国文豪约翰·弥尔顿的小说《失乐园》,原指地狱。今年的哥德堡双年展试图为这个全球经济低迷、国际纷争不断的世界寻找一些脉络:这到底是一个堕落和混乱不堪的时代,还是一个新秩序正在形成、新创造力爆发的时代?显然,艺术家们选择了后者。
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包括来自台湾的陈界仁)在以萨拉·马哈拉(Sarat Maharaj)为主的策展团队带领下,开辟了六个关注现实的主题单元:“肮脏的世界主义”、“迁徙民”、“非人类物种”、“工作-劳动-创造力”、“创造力热潮”、“南北问题”。本届双年展分为两大板块,一部分是作品展览,主要在Röda Sten艺术中心、哥德堡美术馆、哥德堡艺术博物馆、Bohusläns美术馆举行;另一板块名为“城市开拓”,由一系列行为艺术构成,沿哥德堡市一定线路展开(该板块活动已于6月结束)。有趣的是,本届哥德堡双年展的新闻发布会还伴随着“土豆计划”的开始,一部分艺术家与策展团队在Röda Sten艺术中心外开展大范围的土豆种植运动,并将之纳入双年展艺术计划之中。哥德堡当代艺术双年展开始于2001年,自2006年起,Röda Sten艺术中心正式成为双年展的主要展馆。

第十一届里昂当代艺术双年展(Biennale de Lyon)(2011年9月13日至12月31日)
里昂当代艺术双年展素以主题诡异、深邃、颇具挑衅性为名,今年的主题为“一种可怖的美丽已经诞生”,这句表达来自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歌《1916年复活节》,当时正是爱尔兰人摆脱英国统治、寻求自由的年代,诗句本身便带有颠覆性的对立之美,这也正是本届双年展的策展方法所在,即彰显悖论与矛盾、紧张与暧昧之间的张力,引出当下世界与艺术创作中的急迫问题。里昂双年展始于1991年,艺术总监梯耶里·拉斯帕(Thierry Raspail)始终用“关键词”来定义不同时期的双年展策展方针,如1991年至1995年为“历史”,1997年至2001年为“全球性”、2003年至2007年为“时间框架”,2009年开始则为“传输”。
本届双年展策展人维克多利亚·诺索恩(Victoria Noorthoorn)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她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就职,后以独立策展人身份活跃于拉美当代艺术舞台 。本届双年展共邀请6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主要来自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主要展馆包括糖仓(La Sucrière)、Bullukian基金会、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旧丝厂(T.A.S.E. factory)。本次双年展的风格将继续恐怖美学,以惊异强烈的视觉效果吸引观众,一如既往的追随着里昂双年展在欧洲双年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十二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The 12th Istanbul Biennial)(2011年9月17日至11月13日)
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由来已久,第一届始于1987年,一直受伊斯坦布尔文化艺术基金会支持。双年展的宗旨是为不同文化的艺术家及观众提供一个交流视觉经验的场所,带动当代艺术的新流向。如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已经与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并驾齐驱,成为世界著名当代艺术双年展之一。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组委会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监及法籍华裔策展人侯瀚如等,由他们指定每届策展人的人选。本次策展团队由阿德里阿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与让·霍夫曼(Jens Hoffmann)组成,佩德罗萨来自巴西,是一位独立策展人、编辑、作家,霍夫曼出生在哥斯达黎加,现居洛杉矶,是CCA韦茨当代艺术学院院长(CCA Wattis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s)。
本届双年展主题为“无题”,灵感来自著名美籍古巴裔艺术家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Felix Gonzalez-Torres)。两位策展人试图通过展览探讨当代艺术的两个尖锐对立视角:艺术的美学与形式特征,以及艺术的社会与政治特征。双年展由五个集体展组成,涵盖45个个展,五个主题展均以“无题”+(副题)的形式命名,为“无题”(护照)、“无题”(罗斯)、“无题”(抽象)、“无题”(枪杀)、“无题”(历史),本次双年展将集中在一个大型空间展出。值得一提的是,伴随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的,还有夏季设计、戏剧、音乐、电影、爵士乐节等,使这座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跨文化城市充满当代魅力。

第三届雅典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the 3rd Athens Biennale MONODROME)(2011年10月22日至年12月11日)
第三届雅典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由著名策展人及艺术理论家尼可拉·布里奥(Nicolas Bourriaud)与三人策展小组XYZ(即雅典双年展创始人Xenia Kalpaktsoglou、Poka-Yio和Augustine Zenakos)共同策划。本次双年展主题灵感来自一场奇异的相遇:当本雅明遭遇小王子。策展人意图通过这样的对话情境反思当今世界的社会政治与金融环境。由于希腊目前正处在严峻的欧洲债务危机中,社会政治动荡,导致希腊成为欧洲乃至全球的反面教材。
策展人试图从文化环境中了解导致希腊走到今天一步的种种深层原因,并且在双年展的组织形式上做出变革。双年展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集体静坐行为,将各类政治组织、社会群体和公民集中在一个特殊时刻,将之转变为“政治时刻”,以此作为社会转变的见证。其次,策展人布里奥将对各展场进行拍摄,将之作成一部60分钟的电影。这部电影将作为第三届雅典双年展的作品形式之一,在艺术界及电影界播放。对于如今情势低靡的希腊而言,雅典双年展不仅要追问一个已经倒退的社会现实,更要试图寻找一些能够向上攀爬的微渺可能。本届双年展将在雅典市中心多个地点同时展开,展览面积总计达4000平方米。

第十七届巴黎双年展(Biennale de Paris)(2010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
这是一个十分奇怪却彻头彻尾的独立双年展。巴黎双年展始于1959年,由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马尔罗发起,中间曾停办若干年,后于2000年重启。巴黎双年展以消解艺术体制为宗旨,坚决与各类既往价值决裂,抵制一切与市场有关的因素,标榜不依托任何当代社会管理体系、政治影响和意识形态。总之,巴黎双年展拒绝当下艺术界的任何游戏规则。此外,改变艺术观念也是巴黎双年展的目标宗旨。
有趣的是,双年展没有固定展期,前一次双年展结束即意味后一期开始,相关展览与艺术活动甚至可以贯穿几届双年展,以便获得充实发展。每个展览活动的时间由组织者自行决定,确定后发布在双年展官方网站上。浏览网站,你会发现这里类似一个简洁公开的记事簿,每个艺术项目都会在网站上发布各自的展览名称、时间和地点。除了时间不确定,巴黎双年展的地点也不确定,展览甚至可以在不同国家举行,但必须与巴黎本地的艺术活动形成呼应,以便质问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与政治环境。很难用几句话形容巴黎双年展的作品特征,姑且援引双年展自己的定义:这里的艺术没有作品、没有展览、没有观众、没有策展人、没有权威,拒绝艺术规范,但是思考艺术本身,强调独立批评,在现实中进行,以视觉实践为主,没有文字记录,只以口传耳的形式传授。在巴黎双年展的主页网站上,观众可以看到当前正在进行的艺术项目,至截稿时间,网站已列出2011年6月的四件艺术项目。(何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