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艺术在911事件面前显得无力
来源:东方早报

高行健油画水墨画《Inner Vision》
昨晚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的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从2007年至今,已经进入第五届。今年,媒体出身的新任总监马西姆·多利西亚尼对当代艺术圈来说,是一张全然陌生的面孔,用他的话来说:“上海当代的优势在于,艺术就在此地当下发生。”所以,坚决选择走本土化道路的2011上海当代的100家参展画廊中,只有很少部分国外画廊,数量较之往年骤减。
有意思的在角落
上海展览中心一楼展厅的重要位置理所当然被上海香格纳画廊、北京佩斯画廊、唐人艺术中心、科恩画廊、BOERS-Li等国内重量级画廊占据。由国内知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皮力、王林坐镇其中,与往来的各路藏家、艺术家、媒体人士相谈,宛如办公室一隅。当然,对画廊而言,人群中至关重要的是藏家和潜在的藏家。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收藏家乌里·希克独自在每一间画廊门口徘徊,似乎并没有驻足询问价格的意思。
二楼的亦安画廊此次与一家国外画廊合作,主持人张明放说:“一幅标价30万元的尹朝阳油画已在展览前售出,墙上那幅他的水彩作品标价18万元,也一定会在此找到买家。”
二楼的J.Bastien ART画廊出现了旅法学者高行健的作品,他以油画笔做传统水墨画写意,捕捉传统水墨中正在消失的材料感,试图将水墨的表达和油画融为一体,可以想见,在远离自己母语的异乡,绘画是高行健彻底摆脱语言束缚的一种方式。
比较有意思的还有分布在展会各个角落的热点板块,展示青年艺术家的大型作品。参展艺术家有鸟头组合(宋涛和季炜煜)、Carsten Nicolai、何岸、Heman Chong、蒋志、阚萱、李杰、梁远苇、庄辉&旦儿、周啸虎及邱志杰。热点板块中还特设一个区域展示以水墨形式制作的作品,艺术家有FX Harsono、 阳江组(郑国谷、陈再炎和孙庆麟)、马文、白宜洛、陈琦和秦风。
越看越感“视觉疲劳”
展场中很多艺术家都表现出了对本届艺博会的失望之情,有多年参观上海当代的艺术家坦言:“缺乏新意。”从现场看,除了外国画廊的减少之外,没有给人带来新感觉,“越看越觉得视觉疲劳”,是众多参观者的一致感受。
有艺术家认为,相较西方的作品,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骨子里还是脱不掉“一股子着急”劲儿。有著名画廊展出的成名艺术家作品,创作质量与态度感觉早已日薄西山。
据悉,上海当代总监马西姆在今年的香港艺博会现场,曾对于即将入手的上海当代的新想法和创意层出不穷,而就昨天的情况看来,他也许真的是因为对中国艺术市场的了解度不深而变得因循,也可能是因为不得不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权衡而变得平稳。原属于上海当代的先锋气息和国际气息被去掉以后,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然而现在更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香港艺博会兴起,新加坡艺博会的包围下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好地生存下去。上海当代本来在全球艺术舞台的形象就很模糊,当下,存在或者不存在,已经变成迫在眉睫的问题。

高行健油画水墨画《Inner Vision》
昨晚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的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从2007年至今,已经进入第五届。今年,媒体出身的新任总监马西姆·多利西亚尼对当代艺术圈来说,是一张全然陌生的面孔,用他的话来说:“上海当代的优势在于,艺术就在此地当下发生。”所以,坚决选择走本土化道路的2011上海当代的100家参展画廊中,只有很少部分国外画廊,数量较之往年骤减。
有意思的在角落
上海展览中心一楼展厅的重要位置理所当然被上海香格纳画廊、北京佩斯画廊、唐人艺术中心、科恩画廊、BOERS-Li等国内重量级画廊占据。由国内知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皮力、王林坐镇其中,与往来的各路藏家、艺术家、媒体人士相谈,宛如办公室一隅。当然,对画廊而言,人群中至关重要的是藏家和潜在的藏家。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收藏家乌里·希克独自在每一间画廊门口徘徊,似乎并没有驻足询问价格的意思。
二楼的亦安画廊此次与一家国外画廊合作,主持人张明放说:“一幅标价30万元的尹朝阳油画已在展览前售出,墙上那幅他的水彩作品标价18万元,也一定会在此找到买家。”
二楼的J.Bastien ART画廊出现了旅法学者高行健的作品,他以油画笔做传统水墨画写意,捕捉传统水墨中正在消失的材料感,试图将水墨的表达和油画融为一体,可以想见,在远离自己母语的异乡,绘画是高行健彻底摆脱语言束缚的一种方式。
比较有意思的还有分布在展会各个角落的热点板块,展示青年艺术家的大型作品。参展艺术家有鸟头组合(宋涛和季炜煜)、Carsten Nicolai、何岸、Heman Chong、蒋志、阚萱、李杰、梁远苇、庄辉&旦儿、周啸虎及邱志杰。热点板块中还特设一个区域展示以水墨形式制作的作品,艺术家有FX Harsono、 阳江组(郑国谷、陈再炎和孙庆麟)、马文、白宜洛、陈琦和秦风。
越看越感“视觉疲劳”
展场中很多艺术家都表现出了对本届艺博会的失望之情,有多年参观上海当代的艺术家坦言:“缺乏新意。”从现场看,除了外国画廊的减少之外,没有给人带来新感觉,“越看越觉得视觉疲劳”,是众多参观者的一致感受。
有艺术家认为,相较西方的作品,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骨子里还是脱不掉“一股子着急”劲儿。有著名画廊展出的成名艺术家作品,创作质量与态度感觉早已日薄西山。
据悉,上海当代总监马西姆在今年的香港艺博会现场,曾对于即将入手的上海当代的新想法和创意层出不穷,而就昨天的情况看来,他也许真的是因为对中国艺术市场的了解度不深而变得因循,也可能是因为不得不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权衡而变得平稳。原属于上海当代的先锋气息和国际气息被去掉以后,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然而现在更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香港艺博会兴起,新加坡艺博会的包围下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好地生存下去。上海当代本来在全球艺术舞台的形象就很模糊,当下,存在或者不存在,已经变成迫在眉睫的问题。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石棱
上海当代2011:旧瓶新酒还是新汤老药?
2011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简称“上海当代”,ShContemporary)昨晚5点-10点,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揭幕。同往届一样,这个揭幕只是VIP预展;从今天(9月8日)起一直到9月10日,是公众参观日。
非常“4+1”的ShContemporary2011
本届艺博会展出了25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家画廊、机构。从展览布置的外观上看,与往届并无重大差别,依然是依托上海展览中心展厅的对称式结构,一层中央大厅展示最重要或最凸显主题的“重量级”作品,自成一个版块;西一馆二层、东一馆二层为画廊区;两个画廊区之间处于交通“要塞”或“枢纽”位置但无任何序言的“序厅”,设置信息咨询台和提供了赞助的品牌机构;中央大厅二层两侧走道和两个画廊区的边角过道,设置特别主题区、媒体区、非画廊类的机构展区以及VIP室。
但从版块内容来看,本届Shcontemporary显然希望与前几届拉开距离。“热点”(Hot Spots)、“首届展览”(First Issue)、“影像室”(The Video Room)、“探索”(The Search Project)四个版块,加上一个“亚太区摄影奖”(APPP——The Asia Pacific Photography Prize),构成了本届展览的主体。
推荐新人,推重摄影
Shcontemporary的官方新闻稿称,“热点”版块只限邀请,由SH Contemporary与Arthub亚洲共同策划,展示的成熟艺术家的大型作品将分布在展会各个角落。在现场我们看到,这些“成熟”艺术家的作品集中分布在中央大厅,分别由常青画廊、Bors-Li画廊、北京现代画廊、长征空间、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公社等画廊推荐,除了邱志杰在现场大兴土木般的竹子装置可算“大型”外,其他一些装置作品并不很大型。值得一提的是,参加各个版块的鸟头组合、阳江组、庄辉&旦儿、梁远苇、周啸虎、包括邱志杰在内,恐怕都未必愿意称自己的作品已经“成熟”——对于当代艺术而言,“成熟”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件好事情。尤其在欧美真正“成熟”的艺术界,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作品要称“成熟”,是需要艺术家有年头的。
然而对本届ShContemporary来讲,要说“热点”版块的艺术家“不成熟”或“年轻”,显然更不恰当。因为“首届展览”版块,推出的是“2010-2011年举办首次个展”的“最新和最不为人知的”亚太艺术家。但从现场实际参展的艺术家来看,称这些艺术家为“东南亚”而非“亚太”艺术家,似乎更为精准。
“影像室”和“探索”作为两个版块,光听名字的话或许会感觉分量很足。可惜展览现场并非如此。不细心的人可能不知道有“影像室”这个单元。而“探索”,不知道是语言翻译的误差还是标题命名的问题,实际所指只是“一个收集当代东南亚艺术实践和发展的资源和资料的试验性项目”,如英语标题所言,这是一个“Search Project”,既不像文献展,也不像google的网上博物馆项目,的确很“试验性”。不过即便是“文献展”,对于希望达成成交的画廊主来说,恐怕作用也不大,不然卡塞尔文献展也可以打造成一个画廊博览会。
本届ShContemporary最有意思的版块可能是摄影版块。“亚太区摄影奖”专为这个版块设立,Olivo Barbieri (艺术家)、Cristopher Phillips(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策展人)、Emma Reeves (来自伦敦与纽约的摄影编辑和策展人)、叶晓薇(周末画报主编),以及Arthub 亚洲的Defne Ayas组成的评审团,将评出一位获“亚太区摄影奖”的艺术家,奖金5000欧元。此外,展览的最后一天(9月10日),组委会还将在外滩M on the Bund举办一个题为“摄影资讯——新的一代: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的炼金术”(Photography Update:The New Generation. Alchemists in the Last and Next Decade)的摄影论坛。如此推重摄影,与新任本届ShContemporary的意大利总监Massimo Torrigiani无疑有很大关系。Torrigiani现在仍是《Fantom》杂志的负责人,而这本杂志是一本摄影季刊。在其他场合无论怎么强调摄影的价值,也许都不过分。但对一个综合艺博会来说,如此强调摄影版块,以至于“热点”这样的主题版块在势头上也略显单薄,多多少少会有点问题——至少许多观众到现在也没明白,这届艺博会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除了这些内容版块外,本届ShContemporary还有一个不同于往届的特点是,有28家民营美术馆组成联盟,作为展示机构集体亮相。遗憾的是这一点在本届ShContemporary的对外宣传中,并没得到足够的重视。
旧瓶装新酒还是换汤不换药?
自2007年创办的ShContemporary,今年已行至第五届;然而对Torrigiani来讲,今年只是他的第一届。或许出于这个原因,VIP预展现场的观众热情,较往年有过之而无不及。遗憾的是在本站记者的采访中,当场就有参展商抱怨没什么正点的人过来,当然更多的抱怨是针对场地设施和服务质量的糟糕。一些人开始大讲港台艺博会的服务水平高,甚至有圈内的专业人士在微博上开骂。种种不满的情绪,让人很难认同本届ShContemporary是“后来居上”;如果最终的成交量也没达标,不知道Torrigiani先生会不会真的如他先去在媒体面前说的,“卖得不好,我将下课”。
时至今日,ShContemporary已经是一个不算新的瓶子,上几任酿酒的主帅出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新主帅一方面需要给主办方博洛尼亚(Bologna Fiere)经济回报,一方面要灵活面对中国未必复杂但极其微妙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还要挖空心思般在艺术专业方面寻求突破口并接受艺术专业人士的各种要求和批评,其压力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把视野从艺博会扩大一圈,联想到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中国所出现过的各种状况,包括尤伦斯本人以及萨奇、希克等“老外”对中国艺术界的态度,我们不得不说,中国艺术品这盘菜好吃但并不好做。新晋的Torrigiani借助ShContemporary这个看似很酷的酒瓶,到底能装进什么美酒呢?我们不要看“东南亚”、“亚太”、“欧美藏家”、“本土化策略”、“摄影”这些跟展览主题挂钩的字眼,因为这些都只不过是贴在酒瓶上的标签而已。
围绕ShContemporary的话题当然不止于展会本身。由展会所呈现出的艺术状态,对真正关心艺术的人来说,可能才是重要的话题。不管展会本身的操作状况如何,它总能反馈出一些艺术状态。所以对于Torrigiani,我们应该感谢他能够接手ShContemporary这个酒瓶。
上海当代2011:旧瓶新酒还是新汤老药?
2011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简称“上海当代”,ShContemporary)昨晚5点-10点,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揭幕。同往届一样,这个揭幕只是VIP预展;从今天(9月8日)起一直到9月10日,是公众参观日。
非常“4+1”的ShContemporary2011
本届艺博会展出了25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家画廊、机构。从展览布置的外观上看,与往届并无重大差别,依然是依托上海展览中心展厅的对称式结构,一层中央大厅展示最重要或最凸显主题的“重量级”作品,自成一个版块;西一馆二层、东一馆二层为画廊区;两个画廊区之间处于交通“要塞”或“枢纽”位置但无任何序言的“序厅”,设置信息咨询台和提供了赞助的品牌机构;中央大厅二层两侧走道和两个画廊区的边角过道,设置特别主题区、媒体区、非画廊类的机构展区以及VIP室。
但从版块内容来看,本届Shcontemporary显然希望与前几届拉开距离。“热点”(Hot Spots)、“首届展览”(First Issue)、“影像室”(The Video Room)、“探索”(The Search Project)四个版块,加上一个“亚太区摄影奖”(APPP——The Asia Pacific Photography Prize),构成了本届展览的主体。
推荐新人,推重摄影
Shcontemporary的官方新闻稿称,“热点”版块只限邀请,由SH Contemporary与Arthub亚洲共同策划,展示的成熟艺术家的大型作品将分布在展会各个角落。在现场我们看到,这些“成熟”艺术家的作品集中分布在中央大厅,分别由常青画廊、Bors-Li画廊、北京现代画廊、长征空间、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公社等画廊推荐,除了邱志杰在现场大兴土木般的竹子装置可算“大型”外,其他一些装置作品并不很大型。值得一提的是,参加各个版块的鸟头组合、阳江组、庄辉&旦儿、梁远苇、周啸虎、包括邱志杰在内,恐怕都未必愿意称自己的作品已经“成熟”——对于当代艺术而言,“成熟”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件好事情。尤其在欧美真正“成熟”的艺术界,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作品要称“成熟”,是需要艺术家有年头的。
然而对本届ShContemporary来讲,要说“热点”版块的艺术家“不成熟”或“年轻”,显然更不恰当。因为“首届展览”版块,推出的是“2010-2011年举办首次个展”的“最新和最不为人知的”亚太艺术家。但从现场实际参展的艺术家来看,称这些艺术家为“东南亚”而非“亚太”艺术家,似乎更为精准。
“影像室”和“探索”作为两个版块,光听名字的话或许会感觉分量很足。可惜展览现场并非如此。不细心的人可能不知道有“影像室”这个单元。而“探索”,不知道是语言翻译的误差还是标题命名的问题,实际所指只是“一个收集当代东南亚艺术实践和发展的资源和资料的试验性项目”,如英语标题所言,这是一个“Search Project”,既不像文献展,也不像google的网上博物馆项目,的确很“试验性”。不过即便是“文献展”,对于希望达成成交的画廊主来说,恐怕作用也不大,不然卡塞尔文献展也可以打造成一个画廊博览会。
本届ShContemporary最有意思的版块可能是摄影版块。“亚太区摄影奖”专为这个版块设立,Olivo Barbieri (艺术家)、Cristopher Phillips(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策展人)、Emma Reeves (来自伦敦与纽约的摄影编辑和策展人)、叶晓薇(周末画报主编),以及Arthub 亚洲的Defne Ayas组成的评审团,将评出一位获“亚太区摄影奖”的艺术家,奖金5000欧元。此外,展览的最后一天(9月10日),组委会还将在外滩M on the Bund举办一个题为“摄影资讯——新的一代: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的炼金术”(Photography Update:The New Generation. Alchemists in the Last and Next Decade)的摄影论坛。如此推重摄影,与新任本届ShContemporary的意大利总监Massimo Torrigiani无疑有很大关系。Torrigiani现在仍是《Fantom》杂志的负责人,而这本杂志是一本摄影季刊。在其他场合无论怎么强调摄影的价值,也许都不过分。但对一个综合艺博会来说,如此强调摄影版块,以至于“热点”这样的主题版块在势头上也略显单薄,多多少少会有点问题——至少许多观众到现在也没明白,这届艺博会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除了这些内容版块外,本届ShContemporary还有一个不同于往届的特点是,有28家民营美术馆组成联盟,作为展示机构集体亮相。遗憾的是这一点在本届ShContemporary的对外宣传中,并没得到足够的重视。
旧瓶装新酒还是换汤不换药?
自2007年创办的ShContemporary,今年已行至第五届;然而对Torrigiani来讲,今年只是他的第一届。或许出于这个原因,VIP预展现场的观众热情,较往年有过之而无不及。遗憾的是在本站记者的采访中,当场就有参展商抱怨没什么正点的人过来,当然更多的抱怨是针对场地设施和服务质量的糟糕。一些人开始大讲港台艺博会的服务水平高,甚至有圈内的专业人士在微博上开骂。种种不满的情绪,让人很难认同本届ShContemporary是“后来居上”;如果最终的成交量也没达标,不知道Torrigiani先生会不会真的如他先去在媒体面前说的,“卖得不好,我将下课”。
时至今日,ShContemporary已经是一个不算新的瓶子,上几任酿酒的主帅出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新主帅一方面需要给主办方博洛尼亚(Bologna Fiere)经济回报,一方面要灵活面对中国未必复杂但极其微妙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还要挖空心思般在艺术专业方面寻求突破口并接受艺术专业人士的各种要求和批评,其压力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把视野从艺博会扩大一圈,联想到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中国所出现过的各种状况,包括尤伦斯本人以及萨奇、希克等“老外”对中国艺术界的态度,我们不得不说,中国艺术品这盘菜好吃但并不好做。新晋的Torrigiani借助ShContemporary这个看似很酷的酒瓶,到底能装进什么美酒呢?我们不要看“东南亚”、“亚太”、“欧美藏家”、“本土化策略”、“摄影”这些跟展览主题挂钩的字眼,因为这些都只不过是贴在酒瓶上的标签而已。
围绕ShContemporary的话题当然不止于展会本身。由展会所呈现出的艺术状态,对真正关心艺术的人来说,可能才是重要的话题。不管展会本身的操作状况如何,它总能反馈出一些艺术状态。所以对于Torrigiani,我们应该感谢他能够接手ShContemporary这个酒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