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街头博物馆—APP技术引领新潮流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411   最后更新:2011/09/01 10:35:13 by babyqueen
[楼主] clclcl 2011-09-01 10:35:13
作者:文:安息香 摄影:董林 来源: 《HI艺术》



 由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比奇·库莱格选择的作品“宋冬馆:大杂院”的展览项目仍在第54届双年展主题站首个展位上展出,宋冬将展区分割成11个空间,用其曾经居住过七年的旧屋(百年老屋)和收集来的不同人家的100个大衣柜,构成了北京胡同生活的样本。而在本月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宋冬此项目的其它部分作品则在中央甬道进行展示,展览题为“穷人的智慧”。两大展览无疑让宋冬成为上个月的焦点人物之一。

  Hi艺术=Hi 宋冬=宋 冷林=冷

  为什么在今天讨论宋冬

  宋:从威尼斯回来,这几天都被采访晕了。十几家媒体。

  Hi:我们今天的话题依然关于你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以及在尤伦斯展出的作品“穷人的智慧”。

  宋:如果这两个展览有什么区别,其实是一个展出形态的问题。在尤伦斯和威尼斯展览的都是这个作品项目中的一部分。带去威尼斯的是作品最新的部分,是我2010年至2011年的创作,除此之外都是旧作。作品里出现的都是老百姓们平时放在胡同里的一些东西,当它们出现在展厅里,形成的是另一种状态。

  Hi:冷林对宋冬的这两个展览有什么样的看法?

  冷:我没有去威尼斯。

  Hi:但是你应该非常了解宋老师的作品。

  冷:对。

  Hi:我很想了解你对宋冬作品都有些什么样的看法。

  宋:我觉得如果是对话,你不能让冷林当着我的面来评价我。他说我好,我受不了,说我不好,我也受不了。如果你想听他对我的展览评价,得单独采访他。对谈,更适合讨论些别的问题。

  冷: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

  Hi:比如哪些话题?

  冷:他的艺术和我的事业。

  宋:我们两个人的精神沟通是特别多的,我们都是“政纯办”小组的,交流非常愉快。

  Hi:关于宋冬这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你们二位有过讨论吗?

  冷:我有一个问题想提,像你们杂志很少做像宋冬老师这一类的艺术家,基本上杂志的内容是以拍卖造就的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从以前的F4到后来的一线、二线艺术家,从70年代、80年代的划分到现在4万元以下的艺术作品推广……所以你们今天想起来做宋冬的采访,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为什么你们这次会选择做宋冬这样一个选题,而不是80后艺术家的话题?是不是就是因为宋冬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如果没有威尼斯双年展,宋冬依然不在你们的视线范围内?毕竟宋冬算是老一辈艺术家,不属于你们新生代关注的范围了,是吧?

  Hi:我想我杂志并不是在用刚才冷林所想象的那种角度来确定每一期的选题。我们关注艺术圈的实时动态,关注当月发生的焦点新闻。像宋冬这一类艺术家一直都在我们的关注范围之内,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的价值,才会有我们今天坐在一起的对话。如果您关注我们的杂志,应该也会看到我们对如汪建伟、小刘偉、邱志杰、张培力等艺术家的报道与呈现。我想这些艺术家也都不在刚才您刚才所说的那个狭小的概念范围之内。

  宋:我是觉得一个对话中所呈现的不应该是评价,而是对不同问题的看法与讨论。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不需要围绕我本人,可以就展览派生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冷林怎么看这个展览,这个展览有什么样的价值……而关于我的作品为什么这样做、或者是什么促使我要做这样的作品,则可以对我进行个人采访。

  Hi:冷林你作为宋冬的推手……

  宋:冷林不是我一个人的推手,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艺术家。作为一个艺术推手,怎么去塑造艺术家?做一个画廊,他塑造出了一个介于博物馆与画廊之间的新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如何在今天用一种新的方式推出新的年轻艺术家?塑造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并且在一个世界村的平台上产生今天我们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价值。这不是今天很多人在吵的“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一套系统,要有我们自己评判标准”。谁都可以建立起来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但世界未来的发展却不是这个样子的。每个人的价值都会在地球上呈现出来,而不是大家在一个小房间里建立规则,出了屋子就活不下去。因为在屋子之外还有规则,这些规则是无数小屋子的规则共同形成的。今天的艺术价值不再是谁说出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然后不断把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往里面套。

  现在的人们应该去看,在别处为何会有那样一种艺术价值呢?那种价值对我如何有影响?如果不用这样一种方式去交流,你就只能跟自己玩了。过去“欧洲中心主义”原本是一个欧洲人自己的话题,不在亚洲人、非洲人讨论的范围之内,但当它的贸易已经做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时,你不了解人家文化能行吗?现在人们需要相互之间的学习,这个概念也不是早先的殖民主义。所以,同样,如果让冷林谈如何塑造了我一个人,那是拘束了他对艺术的想象力。冷林现在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像“帝国”一样的东西,他建立起了自己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在不断地渗透。他现在所做的展览不光让我们在中国的人觉得有意思,美国人、欧洲人也没有看到类似的展览,他们也觉得有意思。意思在哪儿?一定是你提供出了一种不同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与其他地方的价值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如果完全相似,别人会认为你在玩一个我们已经玩剩下的东西;如果只求相异,那就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玩,同样进步不了。终究,不同地方的文化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们今天所生存的世界已经基本上是一个无缝的世界。

  形式是挤压状态下产生

Hi:这两个展览共同展出的都是宋冬的作品“穷人的智慧”系列,在这个系列的作品中有一个核心讨论的问题,就是关于“借权”。

  宋:对。老百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丢掉了很多东西,他怎么去找回来?只有“借”,这种“借”当然很无奈。这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方式,并且逐渐变得很普遍,它发生在每一条胡同,每一个角落。在寻找中我逐渐总结出,这是一种“借权”的美学。但这种美学并不限于狭义的“穷人”的范畴,我认为它的涵盖面是很宽泛的。这种方式一样被狭义定义里的“富人”所使用。它使你在遇到困境时获得了你原本获得不了的利益。

  冷:宋冬在当代艺术中算是很前辈了,九几年就开始做作品至今。宋冬作品中“借权”的概念很有意思。这个系列的作品最初是与纽约建筑项目有关系的,作为一位在胡同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很多作品中都带有民间的不起眼但很有意思的东西。宋冬是把艺术神圣化的一个人,甚至用艺术将一家人都调动了起来。宋冬一直有一个理念,就是“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这跟我们观念上讲的“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不一样,他的这种理念是你能够摸得着的,它有实体感受而不是观念。

  包括“借权”的概念也是一样。我跟人开玩笑讲:人们生活当中的“借权”讲的是穷人怎么占便宜的事情。但是宋冬作品中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从这种具体的行为中总结并上升为了一种普遍的认识,所以刚才他也提到,在他作品中的“穷人”,指的并不是钱少。富人盖别墅也会违章搭建,很有普遍性。从这件作品我们甚至可以谈到东西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一百年前抵抗外族入侵,到之后对现代文明的某种心悦诚服,包括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是我们从西方借来的一些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不要全盘西化的声音,我们的状态就在此之间胶着。到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考虑我们要给世界带来什么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当中思考的问题。如果20年前,宋老师想讨论“借权”,那是不可能的。想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经验焕发成为一种知识,首先需要的是文化自信。

  这次宋冬在尤伦斯展览的前言写得很好,他试图为中国艺术创造出一种新的概念、形式,让我们去认识艺术。宋冬的作品就像“借权”一样,可以在任何地方长出来。这种生长性是在压迫状态下、非主动地生长出的一种形式和对规律的认识。过去我们认为形式是艺术家创造的,是多么主动的一件事情,但是在宋冬的作品中,形式是在被挤压状态下产生的,这也给人们看待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形式其实也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爆发出来的。这就是在我眼里,宋冬“穷人的智慧”系列作品带给我们的意义之一种。

  中国当代艺术到现在得出什么有价值的概念了吗?其实没有。现在连共识性都很少了。所以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挺多的。所以不论是记者、批评家、学者,大家的机会还是挺多的。最初我不理解,为什么宋冬的艺术非得把家人搞进去,连小孩也出场了,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当时想不通,后来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观察,我发现宋冬的艺术是与我们之前所认识的艺术的传统概念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的。可是艺术就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你不能说它不属于原本艺术的定义,它就不是好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会出现一次更新,世界艺术会出现变化。我也觉得整个世界艺术的前途很难预料,在经济高峰带来的自信心,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带来的迷失,艺术向哪里依旧是一个问题。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中,世界艺术也会看到那种蛮荒中的人们的原始热情,那种个性的、地域性的艺术所带来很多新鲜的刺激与价值,人们会认为这很重要的。要不然宋冬的作品也不会被放在威尼斯一进门这样重要的位置上。这样的价值需要不断发酵,在我看来媒体应该更早地关心这些问题,现在媒体也关心,只是关心不够。你做媒体有自己的价值观,我做画廊也有,但这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我们关注的艺术家名单差别挺大的。

  补充一点,从宋冬的作品可以看出,好艺术不一定依靠媒介取胜,关键还是艺术本身的价值。何谓好?它能打动你,给你启发,给你带来新的世界。我的工作就是像让这些重要的东西释放出来。所以我们看待艺术不能总是谈钱,虽然我做的也是商业化的画廊,拍场上的高价也会让我觉得激动人心,但就艺术本身来说,商业不是全部。我在乎新的想法和创造性的价值。当人们对艺术价值的认识不够清晰,造成的结果就是艺术市场上大量的投机行为,这不就是现在媒体话题中常常谈到的“谁过时了”、“谁最有投资价值”吗?但到底什么是收藏?这是个挺严肃的问题。像宋冬这样的艺术家需要不需要收藏?藏家到底应该收藏一些什么样的作品?这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当然宋冬的作品也被很多美术馆收藏,只是没有在我们的艺术市场上有所显现而已。我觉得在这一方面,中国还有需要一段消化的时间和过程。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