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胜中:文革并没有使传统断裂
来源:99艺术网

批评家/策展人高岭在访谈现场
主持:宋睿
嘉宾:高岭(批评家/策展人)
袁霆轩(99艺术网执行主编)
文字整理:郝立勋
编者按:中国当代艺术在前三十年的发展中一直依附于西方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但随着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开始寻根溯源,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寻找与自己艺术思想和理念相关联的元素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也在艺术圈内掀起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大学习和大讨论,对于中国的文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也会引起更多的探讨。本次的对话就围绕这个主题与嘉宾高岭先生进行了一些交流。
中国的文脉就是逍遥的文脉
宋睿:今天的话题是探讨一下中国艺术发展,我们还是先请高老师聊两句。
高岭:我从2005年开始就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个时候虽然艺术品市场刚刚开始,但是开始有一个升温的迹象。2006年的秋天在积水潭北边小西天老今日美术馆,我策划了一个展览,叫做“中式意识——审美营造的当代复兴”。在我的批评和研究的最深处,我始终认为我们在今天当代艺术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似乎不愿意谈美这个词。自从刘东先生在八十年代提出“丑学”这个概念后,大家都在讲丑,讲对立、夸张和冲击。其实从中国的文化来讲其精神深处是一种逍遥的气质,就是任逍遥,《庄子•逍遥游》里传递出来的这个意思。这个我认为是中国文化里面最根本的一个特质之一,中国审美心理里面最根本的境界叫逍遥。我们看到中国的当代艺术从80年代的八五新潮,一直到90年代到21世纪这十年。其实当代艺术更多的顺应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需求,中国艺术扮演的是一种批判和拯救这样的一个角色和功能。我们从文革极左路线为政治意识服务的简单意识形态功能化的约束中摆脱出来,艺术开始回归,开始有伤痕,有理性的反思,还有向西方的学习,后来又结合着中国的经验,中国现实的一种融合,一种调侃,一直到媒介的大规模的出现,尤其是装置,新媒体,还有后现代社会的建构,这些过程中艺术作品从题材上,从风格上,从关注的切入点上,都是扮演着批判、怀疑、反思的角色。但是,艺术在整个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来看,按照最近这些年很多批评家爱讲文脉这个词来看,中国文脉的这个根肯定是阴阳五行。
宋睿:道家。
高岭:道家是后来出现的,阴阳五行是最早的,《易经》,周易最早。它是中国人的世界观的一个原始模型,就是最初那个时候就被建立起来的。这里面经过老子和庄子的发展,我们后来知道其核心思想就是逍遥,我们沿着中国文脉缕一下中国艺术从古代和近现代,就能够看清楚,现代开始有了反思批判,同时伴随着社会摆脱半殖民化,半封建,还有民族救亡的政治要求。这是这一百年里发生的事,而此前的几千年中,我们的文化里始终存在着逍遥寰宇,气贯千秋的天然朴素本性。在我们的艺术史上得到评价最高的艺术形式就是山水画。宋代山水这是我们文脉里面的最高峰。与此同时,宋代还开始出现文人画,后来成为遗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都透露着放情天地山水的自然逍遥之气。
我们再看中国传统的人物画,为什么中国绘画和雕塑在人物造象方面,以概括和简约为上品?为什么大量的存留作品中山水画里不求表现人物,人物画里不求刻画人物表情的细节?所有这些都和我们祖先对自然和人事的基本态度有最紧要的关系。
宋睿:简形。
高岭:要简形而求神。甚至于我们很多画里,原本应该有人物的,到了很多绘画里面基本上是没有人了。中国人追求一种逍遥的空灵,就是虚和实里面就要这个虚,空灵、自然、逍遥这是在一起的。中国很早就是要超越有限的物质,追求精神的一种逍遥。从这个文脉来看,最近三十年来的艺术,以及上推最近一百年来的文化救亡,批判反思的主张,其实是一个社会性和阶段性东西。
宋睿:跟社会有关系。
高岭:跟社会的动荡有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尤其是邓小平南巡以后将近二十年来,我们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相对来说是难得的一个机遇。尽管说世界上并不太平,但中国相对来说是太平的。这个时候我们的文化、艺术确实发展得非同寻常,我们的艺术创造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认为从今天以及到未来,我们的艺术家应该考虑的,换句话说艺术本身的要求,时代的要求和文化的要求,就是说你不能再去把自己的艺术全部搞成是愤世嫉俗的,那个是可以的,艺术有批判和怀疑的功能,但今天的当代艺术从未来的角度理解其真正的意义,更多的应该在于建构某种令人神往的东西。
宋睿:中国美学。
高岭:今天实现这个建构的基础已经形成,已经很好了。因为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信息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一百年中国美术严格的现代转型和当代转型的历史,经过一代一代的,四五代人的努力,我们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在今天国际上也赢得了很多的尊重和关注。我们如何能够赢得我们自己国人的关注,同时又能够赢得我们对历史,对民族传统,文脉的真正的尊重,这个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文化最根本上它就是一个逍遥的东西。
宋睿:比较具有条例性的。
高岭:中国文化的根基不是西方那种理性的,主体和客体,超越主体追求客体的模式。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没有主客之分,我和客体之间是往返,逍遥游,就是来回游,主客不分的游,它是一种气的,来回回荡,荡这个词特别好。还有一个词叫涵咏。什么叫涵呢,涵就是反复的过程,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中国文化最独特的东西。跟西方人不太一样。我们中国吸收一百年,我们也吸收了很多的装置,影象,媒介的材料思想都是融合的。所以这几年我最基本的工作是在研究这个东西,我只是没有更多的公开。2006年做了“中式意识——审美营造的当代复兴”展览,可谓是初次表露我的研究。我最近开始想运作一个展览,就是这样的一个展览。我很高兴看到这几年也有类似关注点的事情出现,比如说高名潞写了一本书,叫《意派论》,作为建构中国艺术理论的学术研究,我尊重和钦佩他的雄心。但是他又搞了一个庞大的展览。他那个展览里面有很多东西在我看来不是属于意派的。意就是一种逍遥,跟中国人那种特有的形象思维有关系,而中国的形象思维就是逍遥,虚实相间的东西。但是高名潞先生的那个展览里面有很多东西恰恰不是虚,恰恰是太实了,实的作品太多了,社会批判的,反思的,置疑的东西多,不是说那些艺术家的作品不好,而是在他的展览里出现吻合不了他的理论。
再比如今年九月底开展的成都双年展美术部分的主题叫“溪山清远”,这个词是非常令人神往的一个词,但是整个展览能不能做得好,挑选哪些艺术家,这个艺术家的作品能不能吻合这个主题,值得关注。大家都在往这方面想,这是非常好的迹象。但是更多的人还没有想到,更多的人还在忙活着,被一些局部的画廊,拍卖公司牵着走。但是从真正的意义上,我觉得中国艺术今天需要转型,中国艺术的关注点,叙述方式和评论基础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转型。很多人,我不知道意识到没有,反正我觉得是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转型。
中国艺术需要更多的“中国再造”
宋睿:我大概综合一下高老师的意见,是觉得咱们中国艺术的发展还是要回到传统文脉的基础上来。
高岭:不是要回归,是以它为基础的接续,另外一种叫再造,中国再造。我们现在老爱讲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其实,现在没有什么是中国真正创造的。真正属于中国创造的东西只有我们1840年以前的文化算是中国创造。1840年以后的文化是混杂的,现在这些年我们叫中国制造。不光是服装大国,产品大国,美术也是。我们很多的方式,我们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我们的创作风格都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个叫中国制造。经历了一百多年,中国现在和未来应该是中国再造,我觉得我们经过了而且应该有意识地终结制造这个过程,开始学着思考和尝试我们如何能够再造自己的东西,就是融合之后的再次创造。
宋睿: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文化理念有一个逍遥游的概念。
高岭: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
袁霆轩:整体文化脉络受整个时代环境的影响,最后会导致它变成什么样的形状,这个仍取决于之后社会的发展。我是觉得中国社会目前的情况在整个历史环节中处于一种动荡期,包括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在变动。
宋睿:全球地位。
袁霆轩:前期三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呈现目前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个情况,这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跟社会格局的变迁是息息相关的。而如今的中国会发展成什么状况,伴随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慢慢改变,也将深刻影响到艺术文化的形态。
宋睿:然后建构自己的文化,品位。
袁霆轩:整个形象,整个文化地位和经济基础都在改变。包括中国现在自身的独特性,比如说它一党的政局,包括跟周边国家的摩擦。比如说现在的日本、朝鲜这些,还有刚刚发生的局部战争,那些有可能会引发战争的争端。在大环境里面,中国处于急速转型的状态。
宋睿:如果不打仗的话。
袁霆轩:大仗一般打不起来,现在是不断地摩擦,包括我们网络时代的这种因素,导致了中国整个环境是非常魔幻现实主义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面,它即使是跟以往的逍遥也好,还是传统的文脉也好,在接续上它已经是现代化的一个国家了,包括跟西方的逻辑思维结合也好,跟物质化的时代结合也好,它肯定会产生新的,不同于以往,也不同于西方的东西。
宋睿:基本上肯定是多元的,有的人可能就直接偏那边了。
高岭:当然是多元的。
袁霆轩:它肯定会形成一个总体,大格局上的,大的方向。
高岭:我们现在讨论的都是个人的看法。你知道官方喜欢什么吗?你知道文化主管部门喜欢什么吗?肯定不是我们讲的这些,至少人家认为这只是边缘,谁是主流还很难说。在中国来说考量什么叫主流,主要是看你的职务。你在哪个单位。
宋睿:全国美展第几名,金奖,银奖。
高岭:在人家看来,你只是西方人的主流,而且西方人现在还不要你了,尤伦斯都把你卖了,你以为你是什么主流。所以说,中国艺术的未来格局它肯定是个多元的状态。尤其是在中国目前,以北京来看,至少有三种明流,三种明流在争,一种是传统的水墨书法;还有一个是庞大的学院写实的绘画;还有想承担着批判、怀疑这样一种新功能的艺术,就是所谓的当代艺术。
袁霆轩:三大类里面还分成各种小类。
高岭:还分成很多圈子和派系,那就多了,这是北京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什么到北京来很多人很头疼就在这。在四川、在重庆那就好多了。四川老一代的画家,画写实画不过北京他们的那些同学同辈,所以他回老家四川教书了,就是这么回事。画国画也画不过,画写实也画不过,反而冒出个四川美院,七七级以后各届毕业生,成为了中国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南重庆和四川这些人的艺术就成为一个主流,相对来说在这个地区它就是强势。可在北京呢,三种势力都认为自己是强势,都认为自己是代表中国艺术的未来方向的,就是这样。成都双年展今年举办,据说有三千万的经费,这是在西南成都发生的事,这个事可能和当代艺术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到了北京的情况呢,谁能在北京拉到三千万的政府经费?只有北京双年展,只有国家和政府级的画院的一个展览政府拨款三千万,民营艺术展不可能让你弄到三千万经费。所以,在北京,谁是主流啊,这很难断定了。我们只能说上述三种艺术明流在北京,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在全国更是如此,大家互相包容,各干各的事情。
宋睿:大家都起来了。
袁霆轩:现在并不存在官方认定或者是大众认定总体大的方向,所有人都会在这里面,他们之间的差异会很大,甚至有些地方是相互排斥的。
宋睿:这就是我刚才说到的那个N次元的问题。
高岭:N次元,这是N次元,真的是这样。
宋睿:除了刚才高老师也提到,比如逍遥游和人脉有关系,有没有觉得在现有次元力量比较强大的,某一个比较具体一点的,学术方面的,不是说派系方面的。
高岭:首先一点要清楚,现在没有人关心学术。所以今天关于中国艺术的当下和未来的方向这个话题是我们敢斗胆讨论,我们现在正进行的讨论本身就是很尴尬的,因为几乎没有人讨论这样的话题。包括你们九九艺术网在内的所有媒体,绝大多数情况下和绝大多数内容,无非都来讨论市场的。没有人做这个事情,都是在做一些具体的,围绕着艺术生态链条末端的东西打转转。
宋睿:我实际觉得我们今天探讨的这个,它有利于在全球文化,精神文化发展的时代,将来的一个中国品位的问题。
高岭:现在政府也在讲中国形象,那么在艺术上有没有一种新的中国气派,就是能够透露出我刚才讲逍遥气质的东西呢?比如从画面上讲,我们一看,就能够说出法国绘画有什么特点。再比如,我们说法国的咖啡和墨西哥的咖啡有什么不同,懂得人很快能讲出一二三来,这就是我们讲的作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艺术的气派,艺术的气质。比如说中国的绘画和日本的绘画有什么不同,或者东亚地区的绘画,作为一个整体跟美国的绘画有什么不同。美国的艺术和欧洲大陆的艺术之间有什么差异。如果我们能在今天的艺术动辄戴军帽,大眼睛,家庭照,天安门这些符号标记之外,形成某种特质,让人能讲出一二三来,那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真正的精神气质和风采。
宋睿:它应该是整体形象,而不是学院派什么的。
袁霆轩:之前看八五那个时代,包括前三十年中有出现过一些像栗宪庭提出来的艳俗,政治波普,这几个算是艺术的小潮流。包括后来的卡通。而在今天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再做出这样的判断。今天的艺术形态是多元化的,已经超出当时年代能够分类定义的那个范围了。
高岭:对。
袁霆轩:现在有些批评家和艺术史家,做这样一个研究,然后给出一个定义,这个定义只能是小圈子了,别人已经不再玩这个了。已经没有办法有一个大众性的,大范围的共识性的一个潮流,所以这也是导致刚刚想说落实到具体的文化脉络的概念。
宋睿:就是我们想探讨一下现在的潮流是什么?
高岭:我觉得还是有。比如说我们听一种音乐,比如我们去听高山流水的古琴,三十岁以上的大部分人可能还会被它那个东西给感染了。
宋睿:它还有心境的沉淀。
高岭:那个东西显然是很高的,比如谭盾的艺术,谭盾的音乐为什么吸收了很多中国古代的东西,为什么西方人评价很高。这个东西有些时候是没有国界的。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穿墙而过
高岭:我相信是有稳定的精神性这个东西。我们的艺术家往往被很多现实的东西包围和遮蔽,自己的创作也总是沉浸在现实的喧嚣里。其实,现实已经很热闹了。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拆除高墙和藩篱的过程。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处都是一堵墙或者一堆景观。人生其实就是在翻越墙,或者是在爬山,一座一座的墙。墙有物质的墙,视觉的墙,心理的墙。其实,它就是屏障,就是隔膜。
宋睿:每个人都有墙,高低胖瘦而已。
高岭:所以说你怎么能够穿越,穿墙而过,翻越这个墙是很重要的,心理上的墙,物质上的墙,视觉上的墙。还有商品,就是奢侈品,所有现实金钱。你看中国首善陈光标到哪里捐款都爱用现金堆起一堵墙。这种金钱之墙很形象地诠释了我所说的物质之墙。
宋睿:他很牛。
高岭:现代人的心理就是墙,我觉得我们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穿墙而过,艺术家应该穿透物质的高墙。
宋睿:直达你的心理。
高岭:所以,我就讲到我为什么不太轻易像当演员那样搞博客,开微博,跟网络发生关系。我跟你讲,真正的艺术家,首先是要学会独处,艺术的品格是独处。
宋睿:先要学会孤独。
高岭:艺术根本的东西从古到今没有变。在过去没有灯,没有电,没有交通工具,没有信息,没有纸张的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洞穴里面画兽,画打的那个野牛。在阿塔米拉洞穴里画野牛的时候,那种喜悦,那种人与神的心灵的交流,为什么那么强烈,为什么那么具有穿越黑暗的光芒,类似于黝黑晚上我们在寻找一个人,在寻找一条路。我们有句形象话叫知音难寻,为什么知音难寻是最高的一种境界?如果知音好寻就不是叫知音,这是第一点。知音难寻这四个字,最精彩的就是这个“难”字,这是肯定的。因为“难”,它才有价值,它才有艺术价值。如果知音随时都能找到,那就不叫知音了。而我们今天便捷到什么程度了?吃喝拉撒睡随时都可以放到微博上,那些东西是什么?那些东西全是信息,根本就不是智慧,根本就没有体验。我们不少朋友热衷于每天花大量时间高微博,说白了就是在美术界当一个演员。你每天发的那些个消息有什么给人启发的东西吗?你是怕别人忘了你的存在,你若是有思想的人,若是思想首先在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又何必如此忙于、累于这些所谓的场面上的曝光和机会呢?质量不是靠数量决定的。
宋睿:给自己竖起来了那个墙。
高岭:这个不是给自己竖起来。我觉得这些信息网络无形中也是个墙,你被异化了,诱惑了。就去忙活手机了,老惦记着别人在关注我,谁关注你了,关注你什么了,你的信息给别人智慧了吗,个人吃饭的事情是智慧吗,你那只是信息。你那顶多是素材,信息都谈不上。素材、信息、知识和智慧,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我希望自己拥有智慧,而智慧的体现,可能对与一个人来说一生可能就那么几句话,几个概念。比如,关于笛卡儿,我们后人就知道“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谁会记得住笛卡儿当年每天的日常琐事呢?
宋睿:从八五时期大家开始关注这个当代艺术开始,其实有蛮多流派是很明显的,像霆轩刚才就已经提到了像波普了,艳俗了,卡通啊。
高岭:这都是栗宪庭的概念,这都是老栗的价值,老栗没有搞博客,更没有搞微博,但人们记住了他的那几个关键的词汇和概念,这是文字工作者批评家也好,理论家也好,策展人也罢,最为根本的立命之本。
宋睿:他把这个词提炼出来。
高岭:就像我们说到孔子就会想到他的那些言论,比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等等,这些都收录在《论语》里。
宋睿:就两字就够了
高岭:这是孔子流芳百世的东西。
宋睿:子曰,曰了好多,学而实习之不欲乎。
高岭:对,所以我就是强调我的本分,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思考,提炼一些关于中国艺术的概念、范畴和命题,比如像我2007年策划的《黑白灰》展览和发表的关于“黑白灰”的当代中国视觉艺术特征的论文那样。
宋睿:机会来了,高老师。
高岭:就是那个意思,我希望是这样。我觉得这是我们角色的本源,如果迷失了这些东西,整日忙活和热衷说我今天策划了一个什么展览,今天所有的镁光灯都聚焦于我,是没有什么长久的意义和价值的。时间是无情的,今后没有人会知道和关心你曾经策划了什么展览,后人们只是会记住你曾经提出的思想和概念命题,就像后人只知道某种视觉图像是曾经的某位艺术家画的。
宋睿:您总结一下,当下现代这个美术界的一个状况,它有没有一个比较主流的流派,除了主流流派以外还有没有一些多元的流派,哪些您比较关注的。
高岭:现在确实是这样,像小袁刚才讲的,很难说谁是主流,一时半会判断不了。
宋睿:有哪些流派。
高岭:没有流派。
宋睿:现阶段已经没有流派了。
高岭:应该说是没有,只有使用不同的媒介,加强了个人元素的,比如说这个人是搞项目的,他在影响的哪些单元里面,哪些环节里面,他做了一点自己的贡献,只能这样评论。我刚才讲到的逍遥的命题,我希望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当然不是流派,是一种趋向。
袁霆轩:精神上的一种共通性的特点。
宋睿:正想问您,您觉得也没有是吗?
袁霆轩:不是有没有的问题。
宋睿:您认为这是做伪命题。
袁霆轩:我自己本身是在做网络这方面的研究,时代的网络化其中有一个特点是把一切事物碎屑化。而关于艺术流派的讨论是将世界概括成为一个整体可梳理概念,但是网络化是把所有整体切分开的。它会摧化掉这种整体架构。
宋睿:原来有流派的元素,现在没有了。下一个话题,你们预测将来还会有吗?流派问题,还会出来流派吗?
高岭:会有。人类是这样的,到一个周期就会重新开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因为身在其中,我们往往执迷不悟,就是看不清楚有没有流派和方向。其实在整个人类,人类就是因为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人才努力寻找同类,所以才去不断地探险和征服。
袁霆轩:就是中国古语说的天下大事分分合合,是一个波浪型的。
高岭:是个波浪型的东西,还会有这个。
宋睿:好,感谢高老师和袁主编,今天我们就到这。
高岭:可以了,够多了,下回再聊,留一点。
背景资料:高岭,1964年7月出生。美术学博士、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被国内美术出版媒体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活跃、最有影响力的26位艺术批评家之一。自1987年以来,先后在国内外许多艺术专业类报刊上发表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画家评论等文章近300篇,计160余万字。

批评家/策展人高岭在访谈现场
主持:宋睿
嘉宾:高岭(批评家/策展人)
袁霆轩(99艺术网执行主编)
文字整理:郝立勋
编者按:中国当代艺术在前三十年的发展中一直依附于西方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但随着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开始寻根溯源,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寻找与自己艺术思想和理念相关联的元素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也在艺术圈内掀起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大学习和大讨论,对于中国的文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也会引起更多的探讨。本次的对话就围绕这个主题与嘉宾高岭先生进行了一些交流。
中国的文脉就是逍遥的文脉
宋睿:今天的话题是探讨一下中国艺术发展,我们还是先请高老师聊两句。
高岭:我从2005年开始就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个时候虽然艺术品市场刚刚开始,但是开始有一个升温的迹象。2006年的秋天在积水潭北边小西天老今日美术馆,我策划了一个展览,叫做“中式意识——审美营造的当代复兴”。在我的批评和研究的最深处,我始终认为我们在今天当代艺术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似乎不愿意谈美这个词。自从刘东先生在八十年代提出“丑学”这个概念后,大家都在讲丑,讲对立、夸张和冲击。其实从中国的文化来讲其精神深处是一种逍遥的气质,就是任逍遥,《庄子•逍遥游》里传递出来的这个意思。这个我认为是中国文化里面最根本的一个特质之一,中国审美心理里面最根本的境界叫逍遥。我们看到中国的当代艺术从80年代的八五新潮,一直到90年代到21世纪这十年。其实当代艺术更多的顺应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需求,中国艺术扮演的是一种批判和拯救这样的一个角色和功能。我们从文革极左路线为政治意识服务的简单意识形态功能化的约束中摆脱出来,艺术开始回归,开始有伤痕,有理性的反思,还有向西方的学习,后来又结合着中国的经验,中国现实的一种融合,一种调侃,一直到媒介的大规模的出现,尤其是装置,新媒体,还有后现代社会的建构,这些过程中艺术作品从题材上,从风格上,从关注的切入点上,都是扮演着批判、怀疑、反思的角色。但是,艺术在整个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来看,按照最近这些年很多批评家爱讲文脉这个词来看,中国文脉的这个根肯定是阴阳五行。
宋睿:道家。
高岭:道家是后来出现的,阴阳五行是最早的,《易经》,周易最早。它是中国人的世界观的一个原始模型,就是最初那个时候就被建立起来的。这里面经过老子和庄子的发展,我们后来知道其核心思想就是逍遥,我们沿着中国文脉缕一下中国艺术从古代和近现代,就能够看清楚,现代开始有了反思批判,同时伴随着社会摆脱半殖民化,半封建,还有民族救亡的政治要求。这是这一百年里发生的事,而此前的几千年中,我们的文化里始终存在着逍遥寰宇,气贯千秋的天然朴素本性。在我们的艺术史上得到评价最高的艺术形式就是山水画。宋代山水这是我们文脉里面的最高峰。与此同时,宋代还开始出现文人画,后来成为遗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都透露着放情天地山水的自然逍遥之气。
我们再看中国传统的人物画,为什么中国绘画和雕塑在人物造象方面,以概括和简约为上品?为什么大量的存留作品中山水画里不求表现人物,人物画里不求刻画人物表情的细节?所有这些都和我们祖先对自然和人事的基本态度有最紧要的关系。
宋睿:简形。
高岭:要简形而求神。甚至于我们很多画里,原本应该有人物的,到了很多绘画里面基本上是没有人了。中国人追求一种逍遥的空灵,就是虚和实里面就要这个虚,空灵、自然、逍遥这是在一起的。中国很早就是要超越有限的物质,追求精神的一种逍遥。从这个文脉来看,最近三十年来的艺术,以及上推最近一百年来的文化救亡,批判反思的主张,其实是一个社会性和阶段性东西。
宋睿:跟社会有关系。
高岭:跟社会的动荡有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尤其是邓小平南巡以后将近二十年来,我们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相对来说是难得的一个机遇。尽管说世界上并不太平,但中国相对来说是太平的。这个时候我们的文化、艺术确实发展得非同寻常,我们的艺术创造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认为从今天以及到未来,我们的艺术家应该考虑的,换句话说艺术本身的要求,时代的要求和文化的要求,就是说你不能再去把自己的艺术全部搞成是愤世嫉俗的,那个是可以的,艺术有批判和怀疑的功能,但今天的当代艺术从未来的角度理解其真正的意义,更多的应该在于建构某种令人神往的东西。
宋睿:中国美学。
高岭:今天实现这个建构的基础已经形成,已经很好了。因为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信息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一百年中国美术严格的现代转型和当代转型的历史,经过一代一代的,四五代人的努力,我们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在今天国际上也赢得了很多的尊重和关注。我们如何能够赢得我们自己国人的关注,同时又能够赢得我们对历史,对民族传统,文脉的真正的尊重,这个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文化最根本上它就是一个逍遥的东西。
宋睿:比较具有条例性的。
高岭:中国文化的根基不是西方那种理性的,主体和客体,超越主体追求客体的模式。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没有主客之分,我和客体之间是往返,逍遥游,就是来回游,主客不分的游,它是一种气的,来回回荡,荡这个词特别好。还有一个词叫涵咏。什么叫涵呢,涵就是反复的过程,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中国文化最独特的东西。跟西方人不太一样。我们中国吸收一百年,我们也吸收了很多的装置,影象,媒介的材料思想都是融合的。所以这几年我最基本的工作是在研究这个东西,我只是没有更多的公开。2006年做了“中式意识——审美营造的当代复兴”展览,可谓是初次表露我的研究。我最近开始想运作一个展览,就是这样的一个展览。我很高兴看到这几年也有类似关注点的事情出现,比如说高名潞写了一本书,叫《意派论》,作为建构中国艺术理论的学术研究,我尊重和钦佩他的雄心。但是他又搞了一个庞大的展览。他那个展览里面有很多东西在我看来不是属于意派的。意就是一种逍遥,跟中国人那种特有的形象思维有关系,而中国的形象思维就是逍遥,虚实相间的东西。但是高名潞先生的那个展览里面有很多东西恰恰不是虚,恰恰是太实了,实的作品太多了,社会批判的,反思的,置疑的东西多,不是说那些艺术家的作品不好,而是在他的展览里出现吻合不了他的理论。
再比如今年九月底开展的成都双年展美术部分的主题叫“溪山清远”,这个词是非常令人神往的一个词,但是整个展览能不能做得好,挑选哪些艺术家,这个艺术家的作品能不能吻合这个主题,值得关注。大家都在往这方面想,这是非常好的迹象。但是更多的人还没有想到,更多的人还在忙活着,被一些局部的画廊,拍卖公司牵着走。但是从真正的意义上,我觉得中国艺术今天需要转型,中国艺术的关注点,叙述方式和评论基础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转型。很多人,我不知道意识到没有,反正我觉得是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转型。
中国艺术需要更多的“中国再造”
宋睿:我大概综合一下高老师的意见,是觉得咱们中国艺术的发展还是要回到传统文脉的基础上来。
高岭:不是要回归,是以它为基础的接续,另外一种叫再造,中国再造。我们现在老爱讲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其实,现在没有什么是中国真正创造的。真正属于中国创造的东西只有我们1840年以前的文化算是中国创造。1840年以后的文化是混杂的,现在这些年我们叫中国制造。不光是服装大国,产品大国,美术也是。我们很多的方式,我们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我们的创作风格都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个叫中国制造。经历了一百多年,中国现在和未来应该是中国再造,我觉得我们经过了而且应该有意识地终结制造这个过程,开始学着思考和尝试我们如何能够再造自己的东西,就是融合之后的再次创造。
宋睿: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文化理念有一个逍遥游的概念。
高岭: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
袁霆轩:整体文化脉络受整个时代环境的影响,最后会导致它变成什么样的形状,这个仍取决于之后社会的发展。我是觉得中国社会目前的情况在整个历史环节中处于一种动荡期,包括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在变动。
宋睿:全球地位。
袁霆轩:前期三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呈现目前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个情况,这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跟社会格局的变迁是息息相关的。而如今的中国会发展成什么状况,伴随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慢慢改变,也将深刻影响到艺术文化的形态。
宋睿:然后建构自己的文化,品位。
袁霆轩:整个形象,整个文化地位和经济基础都在改变。包括中国现在自身的独特性,比如说它一党的政局,包括跟周边国家的摩擦。比如说现在的日本、朝鲜这些,还有刚刚发生的局部战争,那些有可能会引发战争的争端。在大环境里面,中国处于急速转型的状态。
宋睿:如果不打仗的话。
袁霆轩:大仗一般打不起来,现在是不断地摩擦,包括我们网络时代的这种因素,导致了中国整个环境是非常魔幻现实主义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面,它即使是跟以往的逍遥也好,还是传统的文脉也好,在接续上它已经是现代化的一个国家了,包括跟西方的逻辑思维结合也好,跟物质化的时代结合也好,它肯定会产生新的,不同于以往,也不同于西方的东西。
宋睿:基本上肯定是多元的,有的人可能就直接偏那边了。
高岭:当然是多元的。
袁霆轩:它肯定会形成一个总体,大格局上的,大的方向。
高岭:我们现在讨论的都是个人的看法。你知道官方喜欢什么吗?你知道文化主管部门喜欢什么吗?肯定不是我们讲的这些,至少人家认为这只是边缘,谁是主流还很难说。在中国来说考量什么叫主流,主要是看你的职务。你在哪个单位。
宋睿:全国美展第几名,金奖,银奖。
高岭:在人家看来,你只是西方人的主流,而且西方人现在还不要你了,尤伦斯都把你卖了,你以为你是什么主流。所以说,中国艺术的未来格局它肯定是个多元的状态。尤其是在中国目前,以北京来看,至少有三种明流,三种明流在争,一种是传统的水墨书法;还有一个是庞大的学院写实的绘画;还有想承担着批判、怀疑这样一种新功能的艺术,就是所谓的当代艺术。
袁霆轩:三大类里面还分成各种小类。
高岭:还分成很多圈子和派系,那就多了,这是北京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什么到北京来很多人很头疼就在这。在四川、在重庆那就好多了。四川老一代的画家,画写实画不过北京他们的那些同学同辈,所以他回老家四川教书了,就是这么回事。画国画也画不过,画写实也画不过,反而冒出个四川美院,七七级以后各届毕业生,成为了中国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南重庆和四川这些人的艺术就成为一个主流,相对来说在这个地区它就是强势。可在北京呢,三种势力都认为自己是强势,都认为自己是代表中国艺术的未来方向的,就是这样。成都双年展今年举办,据说有三千万的经费,这是在西南成都发生的事,这个事可能和当代艺术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到了北京的情况呢,谁能在北京拉到三千万的政府经费?只有北京双年展,只有国家和政府级的画院的一个展览政府拨款三千万,民营艺术展不可能让你弄到三千万经费。所以,在北京,谁是主流啊,这很难断定了。我们只能说上述三种艺术明流在北京,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在全国更是如此,大家互相包容,各干各的事情。
宋睿:大家都起来了。
袁霆轩:现在并不存在官方认定或者是大众认定总体大的方向,所有人都会在这里面,他们之间的差异会很大,甚至有些地方是相互排斥的。
宋睿:这就是我刚才说到的那个N次元的问题。
高岭:N次元,这是N次元,真的是这样。
宋睿:除了刚才高老师也提到,比如逍遥游和人脉有关系,有没有觉得在现有次元力量比较强大的,某一个比较具体一点的,学术方面的,不是说派系方面的。
高岭:首先一点要清楚,现在没有人关心学术。所以今天关于中国艺术的当下和未来的方向这个话题是我们敢斗胆讨论,我们现在正进行的讨论本身就是很尴尬的,因为几乎没有人讨论这样的话题。包括你们九九艺术网在内的所有媒体,绝大多数情况下和绝大多数内容,无非都来讨论市场的。没有人做这个事情,都是在做一些具体的,围绕着艺术生态链条末端的东西打转转。
宋睿:我实际觉得我们今天探讨的这个,它有利于在全球文化,精神文化发展的时代,将来的一个中国品位的问题。
高岭:现在政府也在讲中国形象,那么在艺术上有没有一种新的中国气派,就是能够透露出我刚才讲逍遥气质的东西呢?比如从画面上讲,我们一看,就能够说出法国绘画有什么特点。再比如,我们说法国的咖啡和墨西哥的咖啡有什么不同,懂得人很快能讲出一二三来,这就是我们讲的作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艺术的气派,艺术的气质。比如说中国的绘画和日本的绘画有什么不同,或者东亚地区的绘画,作为一个整体跟美国的绘画有什么不同。美国的艺术和欧洲大陆的艺术之间有什么差异。如果我们能在今天的艺术动辄戴军帽,大眼睛,家庭照,天安门这些符号标记之外,形成某种特质,让人能讲出一二三来,那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真正的精神气质和风采。
宋睿:它应该是整体形象,而不是学院派什么的。
袁霆轩:之前看八五那个时代,包括前三十年中有出现过一些像栗宪庭提出来的艳俗,政治波普,这几个算是艺术的小潮流。包括后来的卡通。而在今天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再做出这样的判断。今天的艺术形态是多元化的,已经超出当时年代能够分类定义的那个范围了。
高岭:对。
袁霆轩:现在有些批评家和艺术史家,做这样一个研究,然后给出一个定义,这个定义只能是小圈子了,别人已经不再玩这个了。已经没有办法有一个大众性的,大范围的共识性的一个潮流,所以这也是导致刚刚想说落实到具体的文化脉络的概念。
宋睿:就是我们想探讨一下现在的潮流是什么?
高岭:我觉得还是有。比如说我们听一种音乐,比如我们去听高山流水的古琴,三十岁以上的大部分人可能还会被它那个东西给感染了。
宋睿:它还有心境的沉淀。
高岭:那个东西显然是很高的,比如谭盾的艺术,谭盾的音乐为什么吸收了很多中国古代的东西,为什么西方人评价很高。这个东西有些时候是没有国界的。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穿墙而过
高岭:我相信是有稳定的精神性这个东西。我们的艺术家往往被很多现实的东西包围和遮蔽,自己的创作也总是沉浸在现实的喧嚣里。其实,现实已经很热闹了。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拆除高墙和藩篱的过程。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处都是一堵墙或者一堆景观。人生其实就是在翻越墙,或者是在爬山,一座一座的墙。墙有物质的墙,视觉的墙,心理的墙。其实,它就是屏障,就是隔膜。
宋睿:每个人都有墙,高低胖瘦而已。
高岭:所以说你怎么能够穿越,穿墙而过,翻越这个墙是很重要的,心理上的墙,物质上的墙,视觉上的墙。还有商品,就是奢侈品,所有现实金钱。你看中国首善陈光标到哪里捐款都爱用现金堆起一堵墙。这种金钱之墙很形象地诠释了我所说的物质之墙。
宋睿:他很牛。
高岭:现代人的心理就是墙,我觉得我们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穿墙而过,艺术家应该穿透物质的高墙。
宋睿:直达你的心理。
高岭:所以,我就讲到我为什么不太轻易像当演员那样搞博客,开微博,跟网络发生关系。我跟你讲,真正的艺术家,首先是要学会独处,艺术的品格是独处。
宋睿:先要学会孤独。
高岭:艺术根本的东西从古到今没有变。在过去没有灯,没有电,没有交通工具,没有信息,没有纸张的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洞穴里面画兽,画打的那个野牛。在阿塔米拉洞穴里画野牛的时候,那种喜悦,那种人与神的心灵的交流,为什么那么强烈,为什么那么具有穿越黑暗的光芒,类似于黝黑晚上我们在寻找一个人,在寻找一条路。我们有句形象话叫知音难寻,为什么知音难寻是最高的一种境界?如果知音好寻就不是叫知音,这是第一点。知音难寻这四个字,最精彩的就是这个“难”字,这是肯定的。因为“难”,它才有价值,它才有艺术价值。如果知音随时都能找到,那就不叫知音了。而我们今天便捷到什么程度了?吃喝拉撒睡随时都可以放到微博上,那些东西是什么?那些东西全是信息,根本就不是智慧,根本就没有体验。我们不少朋友热衷于每天花大量时间高微博,说白了就是在美术界当一个演员。你每天发的那些个消息有什么给人启发的东西吗?你是怕别人忘了你的存在,你若是有思想的人,若是思想首先在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又何必如此忙于、累于这些所谓的场面上的曝光和机会呢?质量不是靠数量决定的。
宋睿:给自己竖起来了那个墙。
高岭:这个不是给自己竖起来。我觉得这些信息网络无形中也是个墙,你被异化了,诱惑了。就去忙活手机了,老惦记着别人在关注我,谁关注你了,关注你什么了,你的信息给别人智慧了吗,个人吃饭的事情是智慧吗,你那只是信息。你那顶多是素材,信息都谈不上。素材、信息、知识和智慧,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我希望自己拥有智慧,而智慧的体现,可能对与一个人来说一生可能就那么几句话,几个概念。比如,关于笛卡儿,我们后人就知道“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谁会记得住笛卡儿当年每天的日常琐事呢?
宋睿:从八五时期大家开始关注这个当代艺术开始,其实有蛮多流派是很明显的,像霆轩刚才就已经提到了像波普了,艳俗了,卡通啊。
高岭:这都是栗宪庭的概念,这都是老栗的价值,老栗没有搞博客,更没有搞微博,但人们记住了他的那几个关键的词汇和概念,这是文字工作者批评家也好,理论家也好,策展人也罢,最为根本的立命之本。
宋睿:他把这个词提炼出来。
高岭:就像我们说到孔子就会想到他的那些言论,比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等等,这些都收录在《论语》里。
宋睿:就两字就够了
高岭:这是孔子流芳百世的东西。
宋睿:子曰,曰了好多,学而实习之不欲乎。
高岭:对,所以我就是强调我的本分,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思考,提炼一些关于中国艺术的概念、范畴和命题,比如像我2007年策划的《黑白灰》展览和发表的关于“黑白灰”的当代中国视觉艺术特征的论文那样。
宋睿:机会来了,高老师。
高岭:就是那个意思,我希望是这样。我觉得这是我们角色的本源,如果迷失了这些东西,整日忙活和热衷说我今天策划了一个什么展览,今天所有的镁光灯都聚焦于我,是没有什么长久的意义和价值的。时间是无情的,今后没有人会知道和关心你曾经策划了什么展览,后人们只是会记住你曾经提出的思想和概念命题,就像后人只知道某种视觉图像是曾经的某位艺术家画的。
宋睿:您总结一下,当下现代这个美术界的一个状况,它有没有一个比较主流的流派,除了主流流派以外还有没有一些多元的流派,哪些您比较关注的。
高岭:现在确实是这样,像小袁刚才讲的,很难说谁是主流,一时半会判断不了。
宋睿:有哪些流派。
高岭:没有流派。
宋睿:现阶段已经没有流派了。
高岭:应该说是没有,只有使用不同的媒介,加强了个人元素的,比如说这个人是搞项目的,他在影响的哪些单元里面,哪些环节里面,他做了一点自己的贡献,只能这样评论。我刚才讲到的逍遥的命题,我希望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当然不是流派,是一种趋向。
袁霆轩:精神上的一种共通性的特点。
宋睿:正想问您,您觉得也没有是吗?
袁霆轩:不是有没有的问题。
宋睿:您认为这是做伪命题。
袁霆轩:我自己本身是在做网络这方面的研究,时代的网络化其中有一个特点是把一切事物碎屑化。而关于艺术流派的讨论是将世界概括成为一个整体可梳理概念,但是网络化是把所有整体切分开的。它会摧化掉这种整体架构。
宋睿:原来有流派的元素,现在没有了。下一个话题,你们预测将来还会有吗?流派问题,还会出来流派吗?
高岭:会有。人类是这样的,到一个周期就会重新开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因为身在其中,我们往往执迷不悟,就是看不清楚有没有流派和方向。其实在整个人类,人类就是因为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人才努力寻找同类,所以才去不断地探险和征服。
袁霆轩:就是中国古语说的天下大事分分合合,是一个波浪型的。
高岭:是个波浪型的东西,还会有这个。
宋睿:好,感谢高老师和袁主编,今天我们就到这。
高岭:可以了,够多了,下回再聊,留一点。
背景资料:高岭,1964年7月出生。美术学博士、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被国内美术出版媒体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活跃、最有影响力的26位艺术批评家之一。自1987年以来,先后在国内外许多艺术专业类报刊上发表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画家评论等文章近300篇,计160余万字。
高玲这种大混子,还敢出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