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单人房车Bufalino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412   最后更新:2011/04/17 16:49:18 by babyqueen
[楼主] 理论车间 2011-04-17 16:49:18
转自博客“理论车间”

作者是中世纪以来由英国的经验主义、法国的理性主义和德国的路德式的宗教改革后的个人信仰几种东西汇合,共同生产出来。文学被专制地集中限制到了作者身上。

马拉美已经意识到文本后面的真正作者是语言,而不是那个叫做作者的人。普鲁斯特看到,叙述者是那个将要去写作的人,他使自己的生活成为作品,使自己的作品成为自己的生活的模型。

布莱希特就已看到作者的死去。作者就像他在戏里人物一样,在结尾处神秘地消失了,与戏、与观众保持了距离。作者存在于文本之前。她思考作品,为作品受苦,为它而活,作者只是为文本提供营养而已。

要知道,语言使一切根源可疑;所有的根源其实都应该被押入写作。

作者之死是与上帝之死同时发生的。文本是我们引用了无数种文化中心之后形成的织体。

给文本一个作者,给文本一个终极的所指,关闭写作,这是批评家的诡计,我们千万不要上当。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给自己分配一个特别容易的任务:为社会在文本底下找出一个作者,并将破事看作是自己的功劳。历史地看,作者统治的时代,也正是批评家来统治的时代。但是,在多重写作之下,一切都被解散,没有什么东西需要你批评家去破译了,结构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被追溯,被拎住。也要怪我们读者。因为,我们总只是对作品取了最方便的批评尺度,找出一个作者,来对照着她的身份去认领其作品中的意义,这是最偷懒的批评方法了。结构主义驱逐了我们关于作者的这一迷信。

在古希腊悲剧中,主人公总是一根筋地来理解台词的双重意义,这种永久的误解才是真正的悲剧所在。但是,读者和观众却能理解这种双重含义,知道戏里的人物的盲点。读者和观众身上才能展现这些构成写作的原初引用。读者和观众身上是没有历史、没有自传、没有心理学的。他们只是那个将所有构成那一写作的踪迹粘合到单个场域的人。读者身上才有那真正的写作空间,后者也是艺术真正发生的空间(美术馆在读者身上;现代美术馆的诞生,是读者和观众的诞生过程),也是我们的未来政治的运作空间。为了给写作一个未来,我们必须推翻这样一个作者神话:读者的诞生一定以作者的死去为代价。

从展示理论来看,巴尔特的这一作者之死论是相当激进的。他说:不要作者,也不要作品,因为作品由引用构成,而引用来自无量数的文化中心,是散乱和不可穷尽的。作品不定形,如艾柯说,是开放的,未完成和不定形的。读者和观众身上才有那一展示空间,展示作品是要引入各文化力量到读者和观众身上(III,40-45)。

美术馆是在观众身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