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将于4月13日开幕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495   最后更新:2011/04/01 12:50:56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1-04-01 12:50:56
来源:ARTINFO

徐童作品《算命》
作者: 严潇潇
日期: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要列出“云之南纪录影像展2011·清明”的获奖影片很容易,也没有什么意外:
最佳影片(青铜大奖):和渊《阿仆大的守候》;评委会奖(黑陶奖):毛晨雨《猪脚葡萄酒死亡迅速》;最佳新人奖(幻面奖):李凝《胶带》;影评人奖:丛峰《未完成的生活史》;杰出贡献奖(画天奖):赵亮。
然而整个影展背后的艰辛却是难以为叙的,这不仅仅是一届影展的具体情况,同样也是独立纪录电影作者与推广者这样一些各自既集中又松散的群体多年来的工作体验。“云之南”两年一届的频率并不高,这也使得纪录片生态展现的集中程度得到了加强,今年的作品从主题、角度、美学、乃至对“纪录”的本体价值观上都让人看到了愈加丰富的多样性,这在大家前往昆明之前便有所预期的。和渊《阿仆大的守候》这部看不出丝毫浮躁的片子最终获得肯定算是众望所归,或许也是一个影展在多样性之上对影像扎实的推进工作的肯定。而赵亮的杰出贡献奖则更多表现出了一种态度,并非仅仅针对其新作而言。
与这种创作上的多样性紧密相关地,观看者也有其角色。徐童的《算命》引发了现场若干位观众相当强烈的质疑,然而细究下来,在这种质疑声的背后却难以寻见理性并且开放的立场,反倒是并非第一次经历类似场面的导演表现出了一种有思考在先的冷静。纪录片与社会现实性的微妙关联,多少使得对这种影像的消化变得复杂起来,然而正如创作者对于批评与质疑的包容态度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作为观众的我们,在期许看到更多不同方向上的纪录片作品的同时,也应当反思自己对于它们的开放程度,无论是从题材还是从美学角度上来说。与体制背景相比,更为深广意义上的影像接收环境越发具有了普遍意义。
对话交流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多地被意识到。论坛等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已是几乎所有影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有限的时空环境中让难得聚于一处的参与者能够有的放矢,需要的是数倍于此的策划与沟通上的投入。然而从近年来若干影展活动的经验来看,种种主客观的因素多少使这种理想状态成为一种奢侈,也非零散的个体所能解决,或许更多地需要借助于某种集体自觉的力量。本届“云之南”以“如何在纪录片中解释中国经验”作为主论坛的标题,重心置于还远未成气候的独立影像批评(引用影展策划人易思成在本届前言中的话,是“唤醒沉睡的批评”)。与论坛现场相辅相成地,同期出炉的一册文集《今天,或黄金时代》收录了若干年来影像作者、研究者与组织者的文章,是一种具有新意的踏实之举。无论真正的理论系统存在与否、何时起存在,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之间的有效沟通都是必要的基础。与地域概念上的外界(譬如欧洲同行们)的沟通也被包含其中,互相初步了解的阶段正表现出向深度沟通逐步过渡的必要与自觉。
对于内地独立影像的创作与交流而言,艰难时世与黄金时代从未真正割裂开过,本届“云之南”仍是推进过程中的一环,那些从平凡生活中开出的花儿,依旧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