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消费以及亵渎i演讲(3)
发起人:理论车间  回复数:0   浏览数:1138   最后更新:2010/12/27 12:43:57 by 理论车间
[楼主] 理论车间 2010-12-27 12:43:57
来源:理论车间的博客

再限定一下,像霍米巴巴这样一个学者与我们中国学者见面时,实质性的交流是发生在哪几个层面上的?

首先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交流是不好的。

1-如果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如罗尔斯、桑德尔和霍米巴巴这样的,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你这个理论建构拿到中国来,会有用吗?好象我们是在国际理论展览会上替我们可怜的中国采购一种有用的理论拿回来派用场一样。这是很乡愿的做法。

2-如果谦虚一点,我们就会说,你的理论建构不错是不错,可是,中国是如此不同的一个地方,而中国自身又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它拿到中国来能行吗?

3-然后就开始不谦虚了,其实,在我们中国,有一个更好的理论和思想,比如儒家,比如天下体系,它比你那个象牙塔里的理论建构好多了。

所以,我总是这样问周围人:如果每次结局都是这样,我们花那么多的钱请这些洋学者来干什么?既然结果一定是外国的理论到中国来就会水土不服,中国又如此地特殊,我们的儒学和天下体系又是如此地包治百病,那我们干吗还去玩理论这样外国人先玩我们之后才学着玩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在语用层描述一下当一个美国大学系统里的学者被请到中国,我们是在哪几个层面上与他肉搏的?或者如何避免与外国学者打假仗,如何才能与他们真的干起来?

我认为,在语用上看,请一个美国大学系统里的学者来讲他的理论,那是我们好客,请他来设局,我们往里进,他熟悉他设的残局,我们是处于不利位置的,应该先让他玩我们,几招之后,我们才反扑。最坏的结局就是我们发现这个残局对于我们的理论训练效果不好。常规的情况是,我们事先已在书面上玩过他的东西了,叫他过来,是当面来与他一起玩他一直在玩的东西。理论是一个像模型那样的东西,是供我们操练用的。不好,你就不选择用它好了。请人来理论,你又不肯真的进去,那你请他们来干吗?

交流的较深层次是在思想上。我认为在这一层面上才能达到推心置腹。什么是两个不同文化、不同大学系统的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呢?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思想交流呢?与任何思想交流一样,这是两个身体之间要汇聚一种共同力量,来与那个集体身体交融;两个人的思想共鸣来自双方深感之间的共识和冲突是触动了共同体里最敏感的关注点,互诉衷肠后,身上感到温暖,心里多了了力量,就是那么个意思罢了。这些charkrabarty来,我与他有两次长时间的交流,他人很谦和,所以,在思想层面上的交流我感到很温暖。比方说,我们中国大学系统里玩理论的多的是汪晖这样的错乱货,他要我描述一下症状,听后他也是如释重负般高兴,他说,哦,这下我知道了,你知道,有几十个汪晖在印度理论界猖狂着,我还一直以为只有印度才有汪晖呢,既灰中国也有,那很好。说得我心里好受了很多。他还主动问我:你只读欧洲书,从来不读中国书,读了也读不进?这恰恰是我一直心里想要要问他的,他居然先来问我了。他说,我们印度有那么多的思想,我们是读不进的,我们也全都读欧洲书;他说他也想了很多年,现在想通了:中国人读海德格尔,读不了几步,后面就面对了他的老子和,而印度人读海德格尔,三步就面对了他的佛教或印度教;什么欧洲,你深入下去就是中国和印度。听完这话我真的是震惊。西方学者一般是不肯这么随便对我们亮底牌的,生怕被我们看见了他们的吃饭家伙,我们的印度朋友们我觉得是更容易要子与我们作思想上的交流。

泛指的学术交流,我认为是双方就学术研究资料,研究进路和机构哲学等宏观方面的交流;学术交流更类似于同行心得交流。这个时候往往是同谋者之间的交流,是像工会里的竞争又串通,是不大会闹起来的了。

引起冲突的往往在价值观、政治立场和历史观上,而这与上面说到的理论、思想和学术上的交流无关。我认为,我们大学学者与美国大学系统的学者之间的交流,就应该严格限制在理论、思想和学术交流上,扯上其它的,就会引起混乱。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