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声音如何变成了艺术?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1   浏览数:4473   最后更新:2013/08/13 16:53:52 by guest
[楼主] colin2010 2013-08-13 14:40:08

来源:新浪微博


在我看来,哲学式解读艺术(而非哲学地解读艺术)几乎就是个贬义词。一旦沦为范式之后,譬如看到一双破鞋,就会像海德格尔那样满嘴跑火车似的说一些大地啊存在啊之类大而无当的形而上学词汇。如果没有文本细读和诗学阐释的功力,哲学式解读艺术就跟写商业广告文案没多大区别,基本只剩忽悠了。


刘化童美院系统的学院派哲学词汇家们往往面目可疑,他们只有词汇,没有哲学。工作就是备一本哲学语录摘抄,或者术语词典,炮制出万能策展辞模板,再把它们镶嵌进去。然后文章写得极差,跟展览的关系就像是写偏题的作文。


WALLE小姐:词汇本来是对感受的阐释


PYixuan:在我看来,任何解读都是贩卖。


刘化童:回复@PYixuan:那就是策展人写的商业广告文案和媒体的表扬家们的奉承。


西门未央生:海德格爾冊那。。


刘化童:回复@西门未央生:呵呵,我反正受不了他对艺术的解读。

[沙发:1楼] guest 2013-08-13 12:19:24
艺术一定要能承受哲学解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