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德文化网
过去几十年,不断有人对威尼斯双年展以“国家”为单位展开角逐的形式提出质疑。今年,德国派出的参赛队伍同样是鲜明地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但最终在效果上还是过于温和,并不敢真正地与主办方唱反调。
图:双年展上的“德国”馆;版权:Burkhard Maus
乍看之下,德国和法国的参展团队好像是在学校里嘻嘻哈哈打闹的小学生:他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固定的位置上就座,而是互相交换了各自的展馆。门楣上刻着“法国”字样的展馆里,展出的是德国代表队的作品;而在德国馆内,则是由阿尔巴尼亚艺术家安利•萨拉(Anri Sala)代表法国参展。
但事实上,交换展馆的这个决定并不是灵机一动的结果。多年来,两国外交部一直在讨论这个计划,作为两国友好的表示;最终双方决定在2013年实施这一计划,庆祝《爱丽舍和约》签署五十周年。
你是哪里人?
2011年双年展上,策展人苏姗娜•甘斯海默(Susanne Gaensheimer)只策划了一场展览,展出了英年早逝的德国艺术家、政治活动家克里斯托弗•施林根席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的作品。2013年,她派出了一个由多国艺术家组成的队伍代表德国参赛,他们分别是:中国艺术家艾未未,他是当今全球艺术界最受欢迎的反政府人士;南非摄影师桑图•莫弗肯(Santu Mofokeng);来自新德里的达雅尼塔•辛格(Dayanita Singh);以及生于威斯巴登的电影人罗穆阿德•卡马克(Romuald Karmakar)。
卡马克拥有德法双重国籍,他由印度养父母抚养长大。他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伊朗人。卡马克年少时曾在雅典待过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则生活在柏林。这四位艺术家有一个共通点,他们都与德国保持着密切联系,有的曾经在德国当地工作过,有的仍然活跃在这里。
但除此之外,由于他们普遍有着移民背景,又都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活跃着,因此很难界定他们所属的国别。例如,达雅尼塔•辛格就很不喜欢别人把她当成印度艺术家看待,而是声称自己“四海为家”。艾未未曾长期在纽约生活过,这段人生经历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罗穆阿德•卡马克的生平更充满了戏剧性,他本人就是不同文化认同感的集合体。
尽管如此,人们似乎很自然地会揣测,由一个亚洲人、一个非洲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个欧洲人组成德国参展团队,是精心选择来自不同文化圈的代表形成一个组合,以此表明德国是一个开放的移民国家。虽然采用了一种比较迂回的方式,却充分体现了“代表国家”的理念。
一个盘根错节的巨无霸
艾未未由于被中国政府禁止出境,因此未能亲临双年展现场。此次在“德国”馆的中央展出了他的一件装置艺术作品《Bang》(2010-2013),这件作品由800多张巧妙插接在一起的三脚凳组成。
图:艾未未的装置艺术作品;© Burkhard Maus
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这种三脚凳一直是一种传统的家具,经常被当作传家宝,而如今已经基本上停产了。虽然这些凳子形状相同,但是每张都有自己的特征,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这样一个巨大的装置作品矗立在展馆中央,一上来先挡住了进入其他展厅的去路,也遮住了观众的视线。他们应该不难理解这个作品包含的喻意:整体是由无数个体形成的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但这些个体在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
从全景到近景
艾未未的这件庞大的雕塑作品与周围的三个展厅遥相呼应,后者更像是镜头拉近以后展现的细部。达雅尼塔•辛格的系列作品《File Room》和《Sea of Files》(均创作于2013年)蕴藏着一种不断生长的结构,尽管辛格在布置这些由她本人拍摄的档案照片时,并没有体现出多少有机元素。
此外,莫那(Mona)的肖像照在辛格的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他是一名阉人(印度“人妖”),与辛格相识多年。在《Mona and Myself》(2013)这部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莫那在说话,虽然听不见“她”讲述自己的故事,“她”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曲折,以及被社会无情排斥的酸楚。然而,在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欣赏这些独具氛围的照片时,观众仿佛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她”就在眼前。
与辛格不同,桑图•莫弗肯在其摄影作品中反映的主题是回忆以及这些回忆与具体地点的联系。这些照片大多拍摄的是南非东北部普马兰加省静谧、从容的风光,让人切身感受到,那些跨国矿业公司大肆破坏当地人心怀敬畏的墓地,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抚平的创伤。同时,莫弗肯还收藏了大量老照片(《The Black Photo Album》 /《 Look at Me》, 1890–1950,1997),这些是很早以前一些黑人摆拍的引以为豪的肖像照,让人看到,除了那些从早期非洲探险开始,一代又一代外来摄影师拍摄并发表的程式化的黑人照片外,还另有一番天地。
德国的教训
莫弗肯和辛格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取得了互补的效果,而罗穆阿德•卡马克的纪录片则为观众打开了一个新的层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影片讲述的都是与德国有关的事件。
图:展览一角;版权:Burkhard Maus
艺术评论家、自由策展人,汉堡
原文德语,中文翻译: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