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改变世界,政治才是——专访艺术家柏谢尔·玛库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778   最后更新:2012/04/06 13:45:08 by babyqueen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2-04-06 13:45:08
作者:陈颖编译 来源:artspy艺术眼

伯明翰国际现场艺术节“Fierce”近日如期开幕。本次艺术节同样融入了大量独特的干预项目、戏剧、演奏会、装置、讨论会以及宴会。与2011年有所不同,今年的Fierce延长了两个周末。“Getting involved”是本次艺术节的主题,包括富尔顿(Hamish Fulton)、贝内特·米勒(Bennet Miller)、莫妮卡·罗斯(Monica Ross)、罗恩(Ron Athey)等艺术家参加了此次盛会。
Fierce艺术节创始于1998年,当时它的名字还叫作Queerfest,直到2000年才更名为Fierce。以下是本次艺术节的一些项目介绍。
“IMPACT”,穆罕默德·桑德(Mehmet Sander)

“IMPACT”by Mehmet Sander穆罕默德·桑德(Mehmet Sander)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打造了一种身体化的结构。这是令人屏息凝神而又感到惊讶的。按照一定规则实现的身体与表面的碰撞挑战了重力,以一种将其看作是舞蹈作品的结构组分的方式处理了它。穆罕默德·桑德(Mehmet Sander)与当地居民进行了合作,形成了一次使用了运动对象——即人的身体——的表演,这既具备了自我反思性,同时也颇具图画效果。以一间金属加工厂的所有墙面为背景,再加上对其之前的作品进行的投映以及对其艺术语言的发展状况进行的概述,“IMPACT”实际上是一场运动与身体之间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对话。
这件野兽派的舞蹈作品探索了用身体去解构空间与感知之间的联系的可能性,挑战了由对身体的去个性化处理产生的对意义的期待。空间、身体与动作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等级制度;它们在表演性时刻的构建中具有相等的风险。这场表演的功利主义进入到了一次与空间的功能性、重力的撕扯力进行的对话中。穆罕默德·桑德(Mehmet Sander)对演员的训练方式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其文化史的影响——他对芭蕾、当代舞蹈以及健美均有涉猎。

“IMPACT”by Mehmet Sander

“IMPACT”by Mehmet Sander

“IMPACT”by Mehmet Sander

“IMPACT”by Mehmet Sander

“IMPACT”by Mehmet Sander

“Dachshund U.N”,贝内特·米勒(Bennet Miller)

“Dachshund U.N”by Bennet Miller

“意大利正在查看周围,”来自人群中的一个声音说。“法国更加吵,”另一个观察者说——贝内特·米勒(Bennet Miller)的项目“Dachshund U.N”是在伯明翰Ikon画廊外的广场上进行的,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艺术家用47只腊肠犬打破了戏剧的第一规则。
贝内特·米勒(Bennet Miller)在这个项目中为位于日内瓦的联合国会议打造了一个大型的模型。正常情况下,人们在联合国会议上会看到各国的政治人士为国际社会的利益而斗争;而在这里,我们则可以看到一次以腊肠犬为主角的展示——各种身材大小、毛色各异的腊肠犬在按其体型缩小了的麦克风后争吵不休,它们的面前则摆着微型的、写着国家名字的牌子。关于机遇和控制的概念被提出来了。从表面上来看,狗狗的主人们是在操纵他们的宠物;但从某种角度来看,一种引人注目的混乱感被释放到了这一天的秩序之中,究竟是谁在操纵谁这个问题被放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或者是谁也没能真正地控制谁。
Dachshund U.N”可以说是扩展了现场艺术的界限,它甚至可以说是扩展了戏剧的界限。某种群体精神毫无疑问随着这次活动被产生了出来。艺术家、宠物主人与宠物之间一种融洽的相互生存感在这里变得明显了。这种有趣、值得信任的群体思想获胜了,它也许暗示了政治在某种程度上的包容会更有益于自己。

“Dachshund U.N”by Bennet Miller

“Dachshund U.N”by Bennet Miller

“Dachshund U.N”by Bennet Miller

“Dachshund U.N”by Bennet Miller

“Dachshund U.N”by Bennet Miller

“Dachshund U.N”by Bennet Miller

[沙发:1楼] 艺术眼artspy 2012-04-06 13:28:44

2012年Fierce艺术节项目介绍 Pt.2
作者:陈颖编译  来源:artspy艺术眼“Make Better Please”,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Make Better Please”是当代生活构造的一个切入点,它允许它的参与者们共同去思考一些关心的问题,无论这种问题是个人的或是集体的,是政治的或是私密的。这是一次社会性的活动,它利用了集体的力量以及我们渴望去净化、写下我们的社会戏剧、执行而不是压制各组成部件的需要;去对抗和寄希望于某些改变的需要。它建立在了文化记忆以及一段特定的社交实践的历史上,赞美了关于改变的可能性,并且从一个更加积极的角度看待了我们所关心的事物,避免了那种倾向于历史力量的戏剧化场面。
该项目每天都将回应不同的新闻,这些新闻则是参与者从报纸上找到的,在经过了他们的集体讨论后甄选出来。它使这些记录了真实生活的文件档案与社区大礼堂墙面上记载的当地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回想并且写下了历史;这种仪式性的活动同时具备了徒劳无功和讨人喜欢的特性,在极端细微的差别中进行了交换,唤醒了我们去想象改变的能力。通过创作这样一个充满了阈限值的空间,Uninvited Guests策划了一次在形式上显得公开、而在基调上却显得个人化的项目。诸如纸张、火和水等自然元素给予了“Make Better Please”以差别,而墙上印着的项目名称却将形式改变成了一些围绕在其周围的回想——记下了当天那些值得关注的东西,做好准备消化即将到来的事件。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Make Better Please” by Uninvited Guests

“Berlin Love Tour”,Playgroup

“Berlin Love Tour”是一次充满了断裂和替代元素的项目,它会让人联想到爱尔兰作家James Joyce流亡到欧洲大陆,写下了他那些与都柏林街道有关的伟大的小说,他的过去被封存到了一段正在褪色的、对一个他再也回不去的城市的回忆中。“Berlin Love Tour”这段旅程是由爱尔兰导游Hilary带领我们进行的;她穿梭于一座陌生城市的街道上,这磨损着她回忆中那些曾经熟悉的街道和建筑。她很容易地流连于自己的过去与这座城市的过去之间。我们听到了关于世界战争和高速公路对抗的故事;而当我们一边倾听她的故事,一边跟随她的路线走过伯明翰这座城市时,我们开始迷失于这两座城市之间。我们走在它们之间的一个点上,像鬼魂——或是像天使那样。
Hilary被记忆吞噬了,被我们所记得的东西、以及我们选择去记住的方式吞噬了。她的旅程就像是用手指轻轻地拂过一个疤痕一样,所产生的感觉也是柔和脆弱的。过去(比如柏林本身)像是以另一个国家的形式存在了——即我们正被“流放”到的国度。这可能是一个我们从来都不会说它的语言的国家——正如Hilary所说的那样,你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做自己。没有什么方式能够恰当地去描述过去,同样也没有方式恰当地去忘记它。


未完待续…

[板凳:2楼] 艺术眼artspy 2012-04-09 12:45:51
2012年Fierce艺术节项目介绍 Pt.3
作者:陈颖编译  2012-4-9    来源:artspy艺术眼

“Time Has Fallen Asleep In The Afternoon Sunshine”,梅特(Mette Edvardsen)

“Time Has Fallen Asleep In The Afternoon Sunshine”by Mette Edvardsen在伯明翰中央图书馆的一排排书架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些有生命的书籍。一本有生命的书是对记忆的玩弄;一段叙述有序的文字被来自表演者的一次暂停、犹豫中断了。这本书以个性化的节奏娓娓道来,文字描绘的东西在读者的眼前具象地表现了出来,但同时又显得离散而不连续。这样的一本书并不只是一次与叙述的邂逅,同时也是一次关于救赎、传播与记录的对话。一本书可以安全地存在某人的思维中,但它同时利用学习和背诵的行为占用了那段个人历史。
梅特(Mette Edvardsen)带来的项目“Time Has Fallen Asleep In The Afternoon Sunshine”就对记忆过程和背诵过程进行了有效地利用,探索了书籍在一个充满了即时性的年代中的本质,以及花时间与一段记忆相处的意义。这个项目是对中央图书馆的历史的一次介入,同时也是对作为不均匀的档案与不可靠的证据的身体与声音的检测。
以雷·布莱伯利(Ray Bradbury)的代表作《华氏451度》为基础,“Time Has Fallen Asleep In The Afternoon Sunshine”处理了由许多书籍内容的合并而可能产生的故事。如果说小说《华氏451度》中(华氏451度正好是纸张的燃点)书籍物质性的威胁受到了其具体化的挑战,那么在梅特(Mette Edvardsen)的项目中这种具体化就具备了一种更富情感、更让人冥想的特质。在这座前景堪忧的建筑中,在那些堆满了书籍的书架上,这些有生命的书正好证明了朗诵作为一种反抗形式的力量,以及捕捉一次叙述体验的短暂无常的方式。

“Time Has Fallen Asleep In The Afternoon Sunshine”by Mette Edvardsen

“Time Has Fallen Asleep In The Afternoon Sunshine”by Mette Edvardsen

“Time Has Fallen Asleep In The Afternoon Sunshine”by Mette Edvardsen

“Time Has Fallen Asleep In The Afternoon Sunshine”by Mette Edvardsen

“Acts of Memory”by Monica Ross

在三月一个寒冷的星期六下午,一群青少年聚集在了伯明翰St Philip's Square的一座纪念馆外。他们全都是深色的头发或是有一半的头发经过了修剪。在2、30英尺外的地方站着一名中年妇女,她那头长度及腰的灰白色卷发被扎成了一个马尾辫。她站在一个看起来与周围格格不入的麦克风旁,扫视着面前这座巨大的教堂。然后她开始凭着记忆朗诵起来,她的声音响亮,逐句逐段地朗诵着《世界人权宣言》。她偶尔会像在与自己争执一样回想那些词语,并且因此停顿了一两次。另外,还有大约数十个人与前来观看这次活动的“观众”分开站在一旁——这些人都是朗诵者,他们中的某些人不时地会来到麦克风前朗诵一两句,有的用英语,有的则用法语或是某种阿拉伯语言。这些朗诵者都是从伯明翰当地雇用来的。“Acts of Memory”系列是由艺术莫妮卡·罗斯(Monica Ross)在2008年时创建的,以此来纪念《世界人权宣言》颁布80周年。莫妮卡·罗斯(Monica Ross)的目的是最少能举办60场朗诵活动;至今为止,共有400多人用50多种语言参与过这项活动。

“Acts of Memory”by Monica Ross

“Acts of Memory”by Monica Ross

“Acts of Memory”by Monica Ross

“Acts of Memory”by Monica Ross

“Cupid”by Subject to_change对Subject to_change的项目“Cupid”的体验有点像是在做梦。当我们顺次通过“Cupid”占据的那些空间时,灯光总是时明时暗。所有的一切都沉浸在了闪烁的音景和老旧的流行音乐中。观众进入到一次充满了任务的游行中,志愿者们在做着一些惹人好奇的探险。当我们进一步深入时,各种图像便开始相互溶解:群星,石膏雕成的心以及装满箭的箭袋等等,它们以一种奇特同时又相当合理的逻辑顺序融合在一起。各种比喻意象如此浓厚地交织在一起,它们开始变成观众可以触摸和拿在手上的有形的物体。我们深陷于一个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充满了我们如此熟悉的理念和图像,因而变得几乎陈旧而且不可见了。

“Cupid”by Subject to_change

“Cupid”by Subject to_change

“Cupid”by Subject to_change

“Cupid”by Subject to_change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