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岸访谈:情绪空间中的镜像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1   浏览数:1677   最后更新:2011/08/25 11:49:27 by guest
[楼主] babyqueen 2011-08-23 10:14:16
转自:杜曦云的艺术空间

新京报:2008年你回国时就说过,吸引你回国的是中国思维的前所未有性,是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的活跃和它丛生不定的文化现象。
徐冰:回国后,中国的环境和文化状况真的给我新的灵感。这种灵感在国外是无法得到的。

新京报:此前是独立艺术家,2008年回国任美院副院长,要做很多行政工作。体制内既有的规则会束缚你吗?
徐冰:就看你怎样对待。对我来说,任何东西都是营养,都会有帮助,就看你怎样用这些材料,怎样将这些发挥出来,使用好。
参与美术学院的工作与我过去18年独立艺术家的经验截然不同。我觉得这种不同对我很有价值。


新京报:回国这两年,感觉到中国当代艺术目前的状态如何?
徐冰:中国当代艺术表面发展得这么迅猛、奇特,这都是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得迅猛和奇特。

但艺术家和艺术界自身有一种误解。由于这个时期的艺术家这么快就可以获得商业的成功和国际关注,所以让大家误认为自己是了不起的大艺术家了。

事实上,国际对中国艺术的关注,是关于中国的信息和中国奇观的关注和兴趣。中国艺术家缺少一种对艺术的辨别和选择的能力,对艺术语言的贡献和给予国际艺术界新的提示的能力也很弱。看起来咱们的作品千奇百怪,有那么多新的样式,但从国际范围来看,中国现代艺术还是西方的方法,艺术家相互受影响和模仿也非常厉害。艺术不是由表面形式和样式来决定的,你必须懂得处理艺术与生存时代的关系。

中国社会是非常丰富和强有力的,怎样将这些元素转化成丰富和强有力的艺术,中国艺术家还缺少这种能力。

新京报:你很早就说过当代艺术是假大空。
徐冰:我说当代艺术是假大空时,还没有回国。说这句话是对国际的反省。那会儿大家觉得我在西方主流中获得好处,又开始骂西方了。但现在大家也都意识到了这是现代艺术运动中的弊病和问题。

西方当代艺术主流最后发展成“无事可干”的状况。培养了一批视觉上自虐的观众群,过一段时间就要去美术馆看自己看不懂的东西,获得一种满足,显示一种文化等级。因为人们习惯认为艺术是神圣并有创造力的领域,但有时其实不是。

中国当代艺术完全是另一个阶段的问题。当代艺术无聊的部分被很快地移植到了中国。中国当代艺术表面的兴旺和繁荣不是因为艺术的繁荣,而是中国社会的繁荣,素材和信息的繁荣,中国奇观的繁荣。

新京报:你有足够的自信不去重复自己原来的东西吗?
徐冰:我有足够的自信,是因为我没把艺术太当回事。我懂得必须要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养料,才有可能给艺术带来新的血液。社会进入了当代,我就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我从来没有考虑自己建立的风格是否要保持,不能破坏的问题。

新京报:你好像说过好的艺术家不是从流派、风格入手的。
徐冰:我对艺术的态度是,你必须面对生活的现实。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这是我一贯的态度。我做艺术从来不从形式、风格、流派这些角度去进入艺术。从这些角度进入艺术的人是没有太大出息的。

很多艺术家担心新作品会抵消之前的风格。但我从来不担心,事实上一个真实的艺术家,其作品内在的那部分,到什么时候都存在的,不是由表面形式左右。

新京报:接下来有何新的艺术计划?
徐冰:还没有那么明确,具体的艺术计划我是没有的。我只懂得要忘掉艺术形式本身,而真正地进入时代脉络之中。你只要对现实感兴趣、对社会关注,那你的创造力是不会停止的。创造力的停止在于你对社会的淡漠。你对自己的作品和艺术风格过分担心,那你的艺术一定会萎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