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GE滑坡 业界质疑CIGE贪陈冠希"名人效应"
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Kyd

扎克-施奈德
与圣地亚哥“国际动漫展”共同成长起来的扎克-施奈德,被誉为好莱坞第一“极客”导演。两部忠于漫画原著的《300勇士》和《守望者》,让施奈德深得“极客”影迷喜爱。 “我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都默默无闻只有在圣地亚哥我是闻名遐迩的。”施奈德说。
一辆 9000 磅重、形似坦克、前方有一双猫头鹰大眼的金属飞行器,缓缓驶进 2008 年圣地亚哥“国际动漫展(Comic-Con)”的会场中心。这是出自艾伦-摩尔笔下的漫画作品《守望者》中“夜枭”使用的“阿基米德号”飞船。导演扎克-施奈德站在飞船中央,享受着在场动漫迷们的围观和欢呼。
当天,与“阿基米德号”一同登陆的还有8张《守望者》电影海报、一段从未曝光过的3分钟片花,以及一部国际版预告片。第二年3月,施奈德执导的《守望者》在北美3611家影院公映,拿下550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冠军——虽然败给了他前一部漫画改编作品《300勇士》,但还是创下了影史上R级电影的最大公映规模。
如今,“国际动漫展”这一为喜剧迷、电影迷、超人迷、科幻迷和游戏迷们度身定做的动漫嘉年华,已成为好莱坞最受关注的盛会之一。每年,众多电影公司和“极客”(Geek)导演们都会带着自己的漫画电影登陆展会发布关于即将上映新片的最新消息。某种意义上,这场盛大的流行文化展,已经成为制片方衡量即将上映的动漫电影是否会在来年走红的试金石。
其中屡试不爽的成功典范就包括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乔恩-费儒的《钢铁侠》、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扎克-施奈德则更是因其两部改编电影《300勇士》和《守望者》而一举成名。今年 3月25日,施奈德又一部在去年“国际动漫展”上露脸的电影《美少女特工队》正式在北美上映,并于4月15日登陆内地大银幕。
影片讲述了五个命运相似的女孩为了重夺自由,在现实与梦境交织的世界中,与所有对抗势力殊死搏斗的故事。漫画色彩、摇滚乐、早期工业时代战争、举着机枪的暴力萝莉、日本武士、喷火的巨龙这些看似不可能发生在同一时空的元素,以有机的方式交汇在一起。这是“改编大师”施奈德的首部原创剧本,被观众评为“迄今为止最疯狂的动漫影片”。
“我常对我的孩子说,我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都默默无闻,但只有在一个地方——圣地亚哥,我是闻名遐迩的。”施奈德说。

忠于原著的改编大师
扎克-施奈德在好莱坞的走红,离不开圣地亚哥“国际动漫展”的发展。
1970年8月,大约300多人聚集在圣地亚哥U.S.格兰特酒店的地下室,参加“金州迷你动漫展”。他们可能不比《300勇士》里那些在温泉关战役中对抗波斯军队的300 个斯巴达士兵酷,但他们是霍比特人和其他类似奇幻小说、科幻漫画的爱好者,对这些当时看来逐渐“小众化”的大众娱乐乐此不疲。他们是动漫展的创始人,也就是所谓的“极客”。就连那年动漫展上最著名的嘉宾,都是不折不扣的“极客”——美国科幻小说作家雷-布雷德伯利(其著作有《火星编年史》(1950)、《太阳的金苹果》 (1953)、《R代表火箭》(1962)、《明天午夜》(1966)等,《华氏4510》是他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A.E.范沃尔特、漫画艺术家杰克-科尔比,以及《电影世界的著名怪物》杂志的资深编辑佛雷斯特-J-克曼。
“金州迷你动漫展”演变成了一场一年一度的盛会。几年后,它正式更名为“圣地亚哥国际动漫展”——尽管那时人们私底下仍然称它为“书呆子们的舞会”。几十年来,这个动漫展一直只属于“极客”们,就连在会展上卖漫画书、复制版光炮(《星际迷航》中主角们使用的一种光束武器)、已停产的糖果盒的人也是动漫沉迷者。直到21世纪初期,好莱坞出现并接管了这场盛会。
2001年,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指环王》三部曲的第一部《指环王1:魔戒再现》上映,首周末便收获了6600万美元的票房。杰克逊可不是一个单纯把小说拍成影的导演,他是《指环王》原著作者J.R.R.托尔金的忠实粉丝,在拍摄时尽全力忠于原著,把书里的细节事无巨细地搬上了银幕。这一点“极客”们心知肚明,并且欣赏有加,个个热切地掏钱买票,让制片公司心花怒放。于是,制片方便跟着这群“极客”认识了“国际动漫展”这样一个场所和平台。
在此后的十年里,“极客”逐渐成为好莱坞制片方重视的受众群体。想想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漫画电影,和以“极客”为主角的肥皂剧《生活大爆炸》的走红,便可领略这一趋势。如今,制片方一旦有了拍摄一部漫画电影的计划,往往直接搭航班飞往圣地亚哥,办一个展台,看看“极客”们的反应——如果赢得了他们的芳心,影片便能大卖。
今年45岁的施奈德应该是“极客电影”时代最原汁原味的“极客”导演了。从他的电影处女作《活死人的黎明》起,他自始至终都旗帜鲜明地走在自己的动漫之路上,一边把“极客”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一边还能表现出那么点儿美学,让电影叫好又叫座。

施奈德在第二部电影推出后便迎来了自己的事业巅峰。2006 年,施奈德改编了美国著名漫画家法兰克-米勒的漫画《300勇士》。同名影片上映后,首周末票房达 7000万美元,在影史上 R 级电影的首映成绩中排名第三,仅次于《骇客帝国2:重装上阵》和《基督受难》。
影片讲述了在温泉关战役中,三百位斯巴达勇士在抵御波斯军队时全部战死的悲壮故事。起初,《300勇士》制作人找到漫画作者弗兰科-米勒谈合作事项时,后者并不愿意,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心血之作被改编成类似《特洛伊》之类的好莱坞大片。然而,当他看了几条试拍镜头之后,便被深深震撼了。“米勒之所以授权给我们,是因为世上再无第二人能拍得出原著的感觉。”施奈德自信地说。
在他的第二部成名作《守望者》里,施奈德同样延续了忠于原著的精神,完美地再现了漫画中的人物造型和经典场景。《守望者》改编自1985至1986 年间美国DC 漫画出版的同名获奖漫画书,它也是入选 2005 年《时代》杂志“近代最伟大的100 部英文小说”中的唯一一部漫画作品。
施奈德不觉得把漫画原封不动搬上银幕是一件古板讨厌的事,反而觉得“很有趣,也很具挑战”。在大学时代便已看过《守望者》原著的施奈德非常明白,这部神秘而错综复杂的漫画作品绝不只是打打杀杀,更多的是玄妙的哲理。尽管《守望者》运用了“超级英雄”的模式,却将这一传统文本彻底解构了。“故事讲的就是自我意识。”施奈德说。
不过,也有评论称,施奈德的作品仅仅适合同样喜爱漫画的“极客”观众们——就拿《守望者》来说,没看过漫画原著的观众第一次很难理解影片中所有的细节。不过,动漫迷们则成为了施奈德热情的追随者,并且,一旦喜欢了他的一部电影,就会爱上他的每一部,认定“施奈德出品,必属精品。”
美国“另类漫画”爱好者
施奈德对美国漫画——确切地说,对“另类漫画”的热衷始于一本名为《重金属》的漫画杂志。1960至1970年代,法国漫画家墨必斯的作品风靡世界。宫崎骏、大友克洋、松本大洋、詹姆斯-卡梅隆都是墨比斯迷,并深受他的影响。1975年,墨必斯与朋友共同创办漫画杂志《金属狂啸》。不久,该杂志美国版《重金属》正式创刊。这本倡导人文、新锐和百花齐放理念的杂志,在当时带动了美国另类插画/漫画的兴起。
《重金属》漫画杂志是扎克-施奈德童年时的最爱,也是他踏入漫画领域的启蒙。杂志集文学、科幻、奇幻和情色于一身——常大胆刊载与死亡、性爱相关的作品,与当时美国主流漫画市场不是“超级英雄”故事(如《超人》、《蜘蛛侠》等),就是温馨生活题材(如《米老鼠》、《史努比》等)的风格大相径庭。
“妈妈见我爱上了这本杂志,就一直帮我买。你可以称它为先锋杂志,不过在我眼里,这本杂志就是性感!”施奈德1966 年出生于威斯康辛州的格林湾,父亲是一位主管招募员,母亲是一名画家,还在学校兼职摄影老师。他很感激母亲不反对他看《重金属》这种带点情色意味的动漫,“她有一种自由的精神,总是鼓励我,因此我在她面前看这本杂志从不觉得别扭”。
“那时我上寄宿制学校,那里不允许在墙上贴很多海报。我贴的那几张都有点‘不合适’——奇幻画家弗兰克-弗雷泽塔画的裸女,或者撕裂衣服的男人,这导致别的孩子都很震惊。而他们呢,贴的都是些类似‘乔治男孩’之类的东西。”施奈德回忆道,“其中有一个男孩试图让我看一些‘大众’漫画,我说,‘连一个做爱或杀人的场景也没有,太不对我胃口了!’因此当我看到《守望者》的漫画时,就知道那才是我的风格。”
近期走进施奈德的工作室,总能看到他伏案工作的忙碌身影——木桌上一边放着剧本,一边放着素描本,施奈德正细致入微地把一个个场景、一句句台词画进故事板里。这是他试图把原作变为自己的电影的方式,而他手头的这一部作品,正是其他导演梦寐以求的《超人:钢铁之躯》。
把美国超级英雄的鼻祖“超人”带回影院,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超人”恐怕是最难被成功改编的漫画 角色。几年前,布莱恩-辛格导演的《超人归来》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不过这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将为影片担任制片人,剧本则由《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的编剧大卫-S-高耶操刀。扎克-施奈德透露,新的超人电影不是根据任何现有的“超人”漫画故事改编的:“电影将聚焦于超人的早期生活,和前面几部超人电影是不相关的。这不是一部重拍片。”
“拍完了《守望者》,接下来只剩下《超人》了——追根溯源嘛。”施奈德说,“至于雷神托尔、钢铁侠、绿灯侠,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超人小屁孩’罢了。”

扎克-施奈德
与圣地亚哥“国际动漫展”共同成长起来的扎克-施奈德,被誉为好莱坞第一“极客”导演。两部忠于漫画原著的《300勇士》和《守望者》,让施奈德深得“极客”影迷喜爱。 “我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都默默无闻只有在圣地亚哥我是闻名遐迩的。”施奈德说。
一辆 9000 磅重、形似坦克、前方有一双猫头鹰大眼的金属飞行器,缓缓驶进 2008 年圣地亚哥“国际动漫展(Comic-Con)”的会场中心。这是出自艾伦-摩尔笔下的漫画作品《守望者》中“夜枭”使用的“阿基米德号”飞船。导演扎克-施奈德站在飞船中央,享受着在场动漫迷们的围观和欢呼。
当天,与“阿基米德号”一同登陆的还有8张《守望者》电影海报、一段从未曝光过的3分钟片花,以及一部国际版预告片。第二年3月,施奈德执导的《守望者》在北美3611家影院公映,拿下550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冠军——虽然败给了他前一部漫画改编作品《300勇士》,但还是创下了影史上R级电影的最大公映规模。
如今,“国际动漫展”这一为喜剧迷、电影迷、超人迷、科幻迷和游戏迷们度身定做的动漫嘉年华,已成为好莱坞最受关注的盛会之一。每年,众多电影公司和“极客”(Geek)导演们都会带着自己的漫画电影登陆展会发布关于即将上映新片的最新消息。某种意义上,这场盛大的流行文化展,已经成为制片方衡量即将上映的动漫电影是否会在来年走红的试金石。
其中屡试不爽的成功典范就包括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乔恩-费儒的《钢铁侠》、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扎克-施奈德则更是因其两部改编电影《300勇士》和《守望者》而一举成名。今年 3月25日,施奈德又一部在去年“国际动漫展”上露脸的电影《美少女特工队》正式在北美上映,并于4月15日登陆内地大银幕。
影片讲述了五个命运相似的女孩为了重夺自由,在现实与梦境交织的世界中,与所有对抗势力殊死搏斗的故事。漫画色彩、摇滚乐、早期工业时代战争、举着机枪的暴力萝莉、日本武士、喷火的巨龙这些看似不可能发生在同一时空的元素,以有机的方式交汇在一起。这是“改编大师”施奈德的首部原创剧本,被观众评为“迄今为止最疯狂的动漫影片”。
“我常对我的孩子说,我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都默默无闻,但只有在一个地方——圣地亚哥,我是闻名遐迩的。”施奈德说。

忠于原著的改编大师
扎克-施奈德在好莱坞的走红,离不开圣地亚哥“国际动漫展”的发展。
1970年8月,大约300多人聚集在圣地亚哥U.S.格兰特酒店的地下室,参加“金州迷你动漫展”。他们可能不比《300勇士》里那些在温泉关战役中对抗波斯军队的300 个斯巴达士兵酷,但他们是霍比特人和其他类似奇幻小说、科幻漫画的爱好者,对这些当时看来逐渐“小众化”的大众娱乐乐此不疲。他们是动漫展的创始人,也就是所谓的“极客”。就连那年动漫展上最著名的嘉宾,都是不折不扣的“极客”——美国科幻小说作家雷-布雷德伯利(其著作有《火星编年史》(1950)、《太阳的金苹果》 (1953)、《R代表火箭》(1962)、《明天午夜》(1966)等,《华氏4510》是他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A.E.范沃尔特、漫画艺术家杰克-科尔比,以及《电影世界的著名怪物》杂志的资深编辑佛雷斯特-J-克曼。
“金州迷你动漫展”演变成了一场一年一度的盛会。几年后,它正式更名为“圣地亚哥国际动漫展”——尽管那时人们私底下仍然称它为“书呆子们的舞会”。几十年来,这个动漫展一直只属于“极客”们,就连在会展上卖漫画书、复制版光炮(《星际迷航》中主角们使用的一种光束武器)、已停产的糖果盒的人也是动漫沉迷者。直到21世纪初期,好莱坞出现并接管了这场盛会。
2001年,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指环王》三部曲的第一部《指环王1:魔戒再现》上映,首周末便收获了6600万美元的票房。杰克逊可不是一个单纯把小说拍成影的导演,他是《指环王》原著作者J.R.R.托尔金的忠实粉丝,在拍摄时尽全力忠于原著,把书里的细节事无巨细地搬上了银幕。这一点“极客”们心知肚明,并且欣赏有加,个个热切地掏钱买票,让制片公司心花怒放。于是,制片方便跟着这群“极客”认识了“国际动漫展”这样一个场所和平台。
在此后的十年里,“极客”逐渐成为好莱坞制片方重视的受众群体。想想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漫画电影,和以“极客”为主角的肥皂剧《生活大爆炸》的走红,便可领略这一趋势。如今,制片方一旦有了拍摄一部漫画电影的计划,往往直接搭航班飞往圣地亚哥,办一个展台,看看“极客”们的反应——如果赢得了他们的芳心,影片便能大卖。
今年45岁的施奈德应该是“极客电影”时代最原汁原味的“极客”导演了。从他的电影处女作《活死人的黎明》起,他自始至终都旗帜鲜明地走在自己的动漫之路上,一边把“极客”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一边还能表现出那么点儿美学,让电影叫好又叫座。

施奈德在第二部电影推出后便迎来了自己的事业巅峰。2006 年,施奈德改编了美国著名漫画家法兰克-米勒的漫画《300勇士》。同名影片上映后,首周末票房达 7000万美元,在影史上 R 级电影的首映成绩中排名第三,仅次于《骇客帝国2:重装上阵》和《基督受难》。
影片讲述了在温泉关战役中,三百位斯巴达勇士在抵御波斯军队时全部战死的悲壮故事。起初,《300勇士》制作人找到漫画作者弗兰科-米勒谈合作事项时,后者并不愿意,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心血之作被改编成类似《特洛伊》之类的好莱坞大片。然而,当他看了几条试拍镜头之后,便被深深震撼了。“米勒之所以授权给我们,是因为世上再无第二人能拍得出原著的感觉。”施奈德自信地说。
在他的第二部成名作《守望者》里,施奈德同样延续了忠于原著的精神,完美地再现了漫画中的人物造型和经典场景。《守望者》改编自1985至1986 年间美国DC 漫画出版的同名获奖漫画书,它也是入选 2005 年《时代》杂志“近代最伟大的100 部英文小说”中的唯一一部漫画作品。
施奈德不觉得把漫画原封不动搬上银幕是一件古板讨厌的事,反而觉得“很有趣,也很具挑战”。在大学时代便已看过《守望者》原著的施奈德非常明白,这部神秘而错综复杂的漫画作品绝不只是打打杀杀,更多的是玄妙的哲理。尽管《守望者》运用了“超级英雄”的模式,却将这一传统文本彻底解构了。“故事讲的就是自我意识。”施奈德说。
不过,也有评论称,施奈德的作品仅仅适合同样喜爱漫画的“极客”观众们——就拿《守望者》来说,没看过漫画原著的观众第一次很难理解影片中所有的细节。不过,动漫迷们则成为了施奈德热情的追随者,并且,一旦喜欢了他的一部电影,就会爱上他的每一部,认定“施奈德出品,必属精品。”
美国“另类漫画”爱好者
施奈德对美国漫画——确切地说,对“另类漫画”的热衷始于一本名为《重金属》的漫画杂志。1960至1970年代,法国漫画家墨必斯的作品风靡世界。宫崎骏、大友克洋、松本大洋、詹姆斯-卡梅隆都是墨比斯迷,并深受他的影响。1975年,墨必斯与朋友共同创办漫画杂志《金属狂啸》。不久,该杂志美国版《重金属》正式创刊。这本倡导人文、新锐和百花齐放理念的杂志,在当时带动了美国另类插画/漫画的兴起。
《重金属》漫画杂志是扎克-施奈德童年时的最爱,也是他踏入漫画领域的启蒙。杂志集文学、科幻、奇幻和情色于一身——常大胆刊载与死亡、性爱相关的作品,与当时美国主流漫画市场不是“超级英雄”故事(如《超人》、《蜘蛛侠》等),就是温馨生活题材(如《米老鼠》、《史努比》等)的风格大相径庭。
“妈妈见我爱上了这本杂志,就一直帮我买。你可以称它为先锋杂志,不过在我眼里,这本杂志就是性感!”施奈德1966 年出生于威斯康辛州的格林湾,父亲是一位主管招募员,母亲是一名画家,还在学校兼职摄影老师。他很感激母亲不反对他看《重金属》这种带点情色意味的动漫,“她有一种自由的精神,总是鼓励我,因此我在她面前看这本杂志从不觉得别扭”。
“那时我上寄宿制学校,那里不允许在墙上贴很多海报。我贴的那几张都有点‘不合适’——奇幻画家弗兰克-弗雷泽塔画的裸女,或者撕裂衣服的男人,这导致别的孩子都很震惊。而他们呢,贴的都是些类似‘乔治男孩’之类的东西。”施奈德回忆道,“其中有一个男孩试图让我看一些‘大众’漫画,我说,‘连一个做爱或杀人的场景也没有,太不对我胃口了!’因此当我看到《守望者》的漫画时,就知道那才是我的风格。”
近期走进施奈德的工作室,总能看到他伏案工作的忙碌身影——木桌上一边放着剧本,一边放着素描本,施奈德正细致入微地把一个个场景、一句句台词画进故事板里。这是他试图把原作变为自己的电影的方式,而他手头的这一部作品,正是其他导演梦寐以求的《超人:钢铁之躯》。
把美国超级英雄的鼻祖“超人”带回影院,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超人”恐怕是最难被成功改编的漫画 角色。几年前,布莱恩-辛格导演的《超人归来》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不过这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将为影片担任制片人,剧本则由《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的编剧大卫-S-高耶操刀。扎克-施奈德透露,新的超人电影不是根据任何现有的“超人”漫画故事改编的:“电影将聚焦于超人的早期生活,和前面几部超人电影是不相关的。这不是一部重拍片。”
“拍完了《守望者》,接下来只剩下《超人》了——追根溯源嘛。”施奈德说,“至于雷神托尔、钢铁侠、绿灯侠,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超人小屁孩’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