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局出内鬼 炮制赝品掉包吴冠中画作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145   最后更新:2010/12/27 12:29:28 by 蜜蜂窝
[楼主] wangxiaoer97 2010-12-27 12:29:27
来源:《新京报》 作者:思郁



《杜尚传》 作者:(法)朱迪特-伍泽 译者:袁俊生 重庆大学出版社



“非艺术家”马塞尔-杜尚


法国艺术史家朱迪特-伍泽给马塞尔-杜尚作传,开篇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故事:1913年2月17日,国际现代艺术展首次在纽约举办,在一栋军械库的建筑里,来自世界各地四千多嘉宾出席。马塞尔-杜尚的画作《下楼的裸女》首次展出,随即获得了一种“惊世骇俗”的影响。



据说当时有半数的美国人认为这幅画是恶魔式的作品,另外一幅美国人认为这幅画是一幅当代艺术的杰作。军械库的艺术展不但对美国艺术而言是一种启示,让美国人领略到了眼花缭乱的欧洲艺术的各种主义和流派,对杜尚而言也别具意义,预示了他将会在这条艺术反叛之路上愈走愈远,最终干脆撇开各种理不清道不明的艺术主义,以一种“非艺术家”的姿态成就某种新艺术的现实。



从此杜尚在美国成为了当代艺术的明星,先锋派的标志性人物,但是在法国他仍然是一个艺术圈里的画家,在大众世界里默默无闻,也正是这种差别,杜尚才决定离开法国艺术家,远至美国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下楼的裸女》





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各种艺术家的圈子实在过于复杂多变,几乎每天都有某种主义的崛起。杜尚从来没有想过停留在某种艺术理念和圈子,不停地尝试,不停地放弃,是他的习惯性选择。



1915年的一天,杜尚在一家五金制品店买了一把雪铲,并让人在铲把上刻下了一行文字“预防断臂———马塞尔-杜尚”。回到了创作室之后,他将这把雪铲挂在了天花板上,与那些珍贵的画作排列在一起。这是杜尚制作的第一件“现成品”(ready made)。也许,他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不过是一种心血来潮的无聊之举,但是他逐渐从中发现了某种乐趣,并开始赋予“现成品”某种独特的意蕴。 



在杜尚看来,艺术并不一定宣扬的是美的艺术,美感并不是艺术的必备要素,因为同样有丑的艺术史。美丑之间夹杂的是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手段有很多种,艺术应该尽可能多地诠释各个面向,泯灭掉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

但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2002年,“现成品”一词被编入了法兰西学院的词典之中,这个旨在消解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界限的先锋概念最终却逃不脱被框进艺术词典的命运。



杜尚在生前接受采访时说:“我已成为一个‘非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反艺术家’……我对艺术不感兴趣,只是对艺术家们感兴趣。”这样模棱两可的句子在他生前的访谈中比比皆是,令人难以捉摸。



他除了绘画,还迷恋象棋,喜欢机械,鼓捣电影,对数学也很有兴趣。绘画从来不是他的唯一,一旦他有了新的爱好,就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创造发明和冒险中去。



朱迪特在《杜尚传》中写到了一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1919年4月,他的妹妹苏珊-杜尚在巴黎结婚。远在美国的杜尚给妹妹一件结婚贺礼《倒霉的现成品》。他给妹妹写信,要她把一本几何教科书挂在自家住所的阳台上,任凭微风去选择书中的问题,去撕破教科书:“风该怎么画呢?”这是一件远程的现成品,苏珊将风吹动教科书的场景拍成照片,然后将此场景绘成一幅图画,标题就用“马塞尔的倒霉的现成品”。这就是杜尚的艺术,不是剑拔弩张的紧张对峙,就连恶搞和嘲讽都充满了迷人的诗意。



杜尚本人也呈现为一个迷人和矛盾的综合体,艺术上的恶搞和反叛,生活中的温文尔雅,都让人难以把他的各种形象联系起来。比如他给蒙娜丽莎画上了一抹小胡子,把这幅艺术史上的神秘经典之作拉下神坛。他购买一件小便池,签名之后冠以“泉”名,拿去展览。这样的恶搞现如今已是大众文化里的常态场景,但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杜尚的行为艺术还被称为离经叛道的罪孽。



1968年10月1日,已经81岁的马塞尔-杜尚那天上午还在逛书店买新书,下午家人在家里的卫生间里发现他的时候,他躺在地上,脸上带着惬意幸福的表情,停止了呼吸。遵照他的遗愿,“况且死的总是别人”这几个字刻在他的墓碑上。这位生前用他的名字制造了无数件“现成品”的艺术家,留下的最后一件“现成品”也许就是这座刻有他签名的墓碑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