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主编解构戴妃神话
发起人:开放式  回复数:0   浏览数:2116   最后更新:2007/06/30 08:05:01 by
[楼主] 开放式 2007-06-30 08:05:01
来源: 新京报 

明星主编解构戴妃神话


「美国文事」

  一位是英美媒体圈最擅长制造话题的杂志女王,一位是十年前西方最具话题性的明星王妃。今年8月是戴安娜王妃逝世十周年,一本名为《戴安娜纪事》的新书在6月初上市,立刻引起巨大争议。揭秘戴安娜的书多如牛毛,何以这一部能令《新闻周刊》、《纽约时报》、《卫报》、《金融时报》等各大报刊拿出整版整页报道?盖因此书作者乃蒂娜·布朗,曾经一手挽救《名利场》、《纽约客》两大杂志的神奇主编。

  名流文化推手眼中的戴妃神话

  对于戴安娜这么个陈旧的话题,布朗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她“不仅仅是写戴安娜,还包括‘戴安娜时代’”。

  十年来无论有多少隐私被披露,戴安娜在公众中依然保持着美好的形象。而在布朗笔下,戴安娜过分浪漫、控制欲太强、野心勃勃一心要打入上流圈。不过,布朗和戴妃并无密切关系,所以她的书写在某种意义上带着几分研究者的审视目光,也可以说这是对过往戴妃传记的重新整合与布朗个人的诠释。当然,其中不缺乏布朗调查、推测出来的“新闻”,诸如戴妃是亿万富翁私生女的秘闻正在英国传得沸沸扬扬。

  但是,这位曾经领导《纽约客》的女主编没有仅仅停留在挖掘小道消息上。她把流言蜚语、观点判断和对社会语境的宏观视野结合在一起,她对王室内部冷静的透视与去年备受好评的电影《女王》有某些相似。而这本书最重要之处则在于它关注了媒体角色的变化,这位当代媒体名流文化的领风骚者深知银色光环从何而来。当年仅25岁的布朗被任命为《Tatler》杂志主编时,布朗抓住戴安娜引起注目和名流文化在英国崛起的时机追踪王室新闻让这本濒临绝境的杂志起死回生。之后,她接任《名利场》主编,造就了将名流文化元素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杂志。

  一切由戴安娜而始,如今又回到起点。布朗的书揭示了戴安娜怎样成为媒体的创造品与牺牲品,又如何加入到与狗仔的双人舞中。媒体参与名人神话制造的深入程度超乎想象。而戴安娜也学会利用她的媒体魅力和公众形象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布朗甚至披露戴安娜亲自通知摄影师来偷拍她与男友度假的照片,事后还抱怨照片拍得不够清楚。

  尽管如此,在利用媒体方面,戴安娜仍然不够成熟。“她不是战略家,她只是战术家。她缺乏对未来的打算。”在这一断言背后的布朗比戴安娜对媒体的认识要老练得多。不少人都认为她不过是在榨取黛妃的剩余价值图谋翻身。在布朗创下事业巅峰的美国,评价大多给予积极肯定,但到了英国,几乎就淹没在口诛笔伐中。但这丝毫没妨碍该书在伦敦的首发式网罗了英国政坛、商界和文艺圈的当红人物,令人不得不感叹确实有王者归来的风范。这真是一本处处渗透着马基雅维利主义潜台词的书,书里书外的女人都深谙名利场上的谋权之道。

  革新《纽约客》造就的争议主编

  事实上,媒体关注这本书,更多的还是因为蒂娜·布朗。被权威新闻学杂志《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冠以“当代最伟大编辑”的她和戴安娜一样来自英国中产家庭,又跻身上流社会。她的成就与争议在主编《纽约客》时同时达到了高峰。

  让一本原本朴素安静的文艺杂志突然变得话题性十足,敢在美国精英文化象征的杂志头上动土,令布朗遭到了无数文人轻视,很多过去的作者都与杂志断绝了关系。那个因哈罗德·罗斯和怀特而为人熟知的《纽约客》自有一副亲切而超然的态度,总是置身于潮流之外,处处流露文雅简洁的低调气质,就是给那些沉溺于文字本身之美的文学爱好者或者知识分子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它的沉稳和厚重也是老气横秋。擅长引爆话题的布朗打破了这种沉闷局面,在继续保持文学招牌的基础上,她选择更有新闻性的主题,文章篇幅减短,增加漫画,文风趋向生猛,很多文章牵扯出了笔墨官司。

  这就是布朗的力量,她的首要目标是让这本杂志每周都制造一个振聋发聩的话题。她让杂志套上了一种明星式的光晕,围绕《纽约客》在美国文学圈和新闻界建立起了名利磁场,这种权威性被抬高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在布朗任职后期,很多人都不敢真实地表达他们对杂志的看法。她总能用各种特别专号把某个领域的高手尽数招致麾下,如1995年的小说专刊把菲利普·罗斯、乔治·卡罗尔·奥茨、奈保尔、保罗·索鲁、威·斯泰隆、约翰·厄普代克等,犹如纸上豪华派对,她绝对是美国杂志界最厉害的“派对”女皇。

  当然,永远都有保守派指责布朗在任期间的《纽约客》有太多名流和时尚元素,失去了昔日严肃深思的力度,只有新闻性,缺乏文学性,尤其是新闻报道模式化惊人。确实,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她还不够大胆,未能令杂志真正成为先锋。但《纽约客》毕竟还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分量之选,而今天传媒的特点就是趋向于轻快,布朗不过是在《纽约客》的“重”与时代的“轻”之间做了一次巧妙的调和,她也给老牌人文杂志如何焕发活力提供了一个有参考价值的范本。

  1998年,布朗离开《纽约客》,她辞职的消息登上了《纽约时报》头版,这或许就是杂志影响力的一大明证。在好莱坞大亨维恩斯坦兄弟投资支持下,她创办了《Talk》杂志,希望做一本类似《巴黎竞赛画报》与《纽约客》混合体的杂志,用它将杂志、出版、电影结合在一起。但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终告失败,她的脱口秀也遭遇停播,曾有传言她将接手《时代》但还是无疾而终。这位明星主编进入了职业生涯的低谷,如今出书也许就是她蓄谋已久的东山再起。

  耐人寻味的是,当年布朗正是名流文化最有力的推动者,今天这位旗手却开始反思媒体如何创造出有史以来最传奇的一位名流。她曾经给名流报道带来的高端气质已然不合时宜,小报做派正在战无不利地突破新闻媒介的防线,占领了大众传播的高地。布朗感叹:“气氛已经变了,现在人人都可以出名,却不再有人真正有趣。”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