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铁海“必须”系列上海首度完整呈现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767   最后更新:2017/07/12 16:17:28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7-07-12 16:17:28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谢媛


余德耀基金会藏品展:周铁海“必须”系列上海首度完整呈现

  余德耀基金会收藏的周铁海作品《必须》于2017年7月11日至8月27日在余德耀美术馆展出。

  此次展览由余德耀基金会倾力支持,展出的系列作品《必须》包括一部录像和十四幅绘画。这也是此系列首次完整呈现为公众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片段。

  《必须》是中国第一部用胶片拍摄的录像短片,拍摄于1996-1997年,是一部35毫米黑白无声录像短片。全片总长9分17秒,共9幕,反映了艺术家周铁海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亲历者和观察者的真实感受与深切思考。

  此作品以艺术家一贯的幽默,用戏剧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艺术体制的光怪陆离的现象,而模仿默片的呈现方式,则放大当中的荒诞感,以达到嘲讽效果。对应的是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家频繁出现在海外展览中的时期,周铁海反思了这繁荣时期,讽刺了包括海外策展人、藏家、甚至中国艺术家群,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一个脚注。

  《必须》是周铁海至今创作的唯一一部影像作品,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而言,在当时极具实验性,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文献。

   录像作品完成之后的几年中,周铁海陆续在旧报纸或无纺布这些随手可得的廉价材料上创作了一系列喷绘作品,有些是画在报纸上,有些则画在白色的纸本之上。将录像中的场景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相较于黑白的移动影像,彩色的平面作品更显生动,如同记忆中被定格的帧。此次展览也是这14幅绘画作品在创作后第一次展出。

  《必须》表达了周铁海的艺术观及创作的方向,对艺术系统本身的嘲讽是他往后的重要题材,包括他日后非常知名的《安慰药》系列及《补品》系列。

周铁海,《必须》(截屏),1996,单屏电影  图片来源网络

  作品分为九个部分:其中,第一段模仿军事会议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机场为场景,并以此道出艺术家要在博物馆馆长、艺评人及画廊主之外,建立有自己应有的地位。

  第二段展现了艺术家急于展览及与评论家和媒体搞好关系的迫切心愿。

  第三段中,一个又一个的病人(艺术家)拿着病历,排队光顾“外国专家门诊”并接受检查,嘲讽了当时中国艺术家必先得到外国评论家的“治理”,才能成功出国参展。

周铁海,《必须》(截屏),1996,单屏电影  图片来源 录像局

  第四段则呈现了一个海外收藏家远洋来中国与带领他前往艺术家工作室导游之间的对话,对话中可见导游的口味或见识主导着参观艺术家的名单。

  第五幕中,一个艺术家在公众电话亭打了给五个策展人说了相同的话,说的只是“你策划的任何展览我都愿参加。”

  第六幕则以清朝官员接待外国使节为背景,外国使节讥讽中国只有中医和巫术,而没有艺术,清官则抛下一句:“难道我们的艺术一定要配你们的胃口吗﹖”艺术家呈现了外国评论界对中国艺术界带着的偏见。

  各种光怪陆离底下,在最后一幕中,十几个绝望的艺术家在木筏上进亦无能退亦难。

  录像的结尾,艺术家道出了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家在与海外接轨时的尴尬和愤怒,并以“再见吧!艺术”悲情结束。

  凯伦·史密斯认为,“这件作品尖锐反映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和社会政治的偶然事件不经意间所带来的心态变化。”

  虽然时过境迁,距离《必须》创作之初已20年有余,但作品中的情节和对白在至今看来,依然鲜活而生动,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就是“通篇都是段子手和金句王。”

  然而这个充满着反讽与黑色幽默的作品同时不免令人感伤,因为当年片中所表现的艺术家和艺术环境及现象,在今天看来依然存在,甚至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它好像既没有变得更好,也没有变得更差,或许是大家都已然麻木了……

  展览的开幕日,不设开幕式,没有开幕致辞以及发表感言,一如周铁海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对媒体的惜言不解释。

  不让拍照的展场(所以我也没有更多图了,请用文字尽情脑补一下电影画面),你可以静静的看完这不受打扰的9分17秒,而后移步到周铁海位于西岸的新空间:阁楼书吧(暂名)去参加开幕的BBQ之夜。

  夜色愈浓,夏日江景,面对着不断变化着的西岸艺术气氛,不由的想起了西岸的这句宣传语:“来西岸,去发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