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波:自博症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231   最后更新:2017/07/07 21:47:40 by 聚光灯
[楼主] 聚光灯 2017-07-07 21:47:40

来源:非正常头骨研究中心 卢悦


非正常头骨研究中心按:好奇柜开展后的某天,卢悦突然跟我说:“哎大石你知道么?冯梦波在上海弄了个叫博物馆的展览” “哦?那我得瞅瞅!”这就是我和冯梦波勾搭上的经过。

后来断断续续聊了几次,在确定了“蔫淘儿,技术宅,爱玩,独行侠,怀旧”几个共同关键词之后,我们明年也许要凑一块玩票儿大的,是啥暂时保密。


“博物馆——冯梦波个展”

Feng Mengbo: Museum


开幕 / Opening:

2017.05.13 16:00

展期 / Exhibition Period:

2017.05.14 - 07.06

策展人 / Curator:

秦思源 (Colin Siyuan Chinnery)


周二至周日 Tue - Sun 11:00 - 19:00

没顶画廊 |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879号106

MadeIn Gallery | no.106, 2879 Longteng Ave.,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文 by 卢悦 / 部分图片 by 冯梦波

▲工作中的冯梦波

我也记不清冯梦波怎么就跟博物馆较上劲了。不过这种博物馆情结在他拿那套古旧的苹果电脑做《私人照相簿》的时候已经初露端倪。那件多媒体作品有着仿旧的界面,开关、旧唱机和黑白照片一起遵循着传统的博物馆美学。这和他对深红帘幕,模型玩具及各种庄严字体的迷恋完全一致。


最近因为做59和62式坦克,于是冯梦波翻出一堆老电影诸如《铁甲008》花枝俏》翻出来复习

冯梦波的家本身就是个博物馆。他每个时期的爱好都陈列在那里,可以被分拆为至少十个专项陈列:各个时期的游戏机和电脑;让专业都抓狂的合成器大集合;够装备三个乐队的鼓和乐器(新裤子乐队的彭磊说这是他见过最大的一套鼓),分布在全家各处的塑料模型玩具,从网上淘来的各种非主流民间艺术品。东西之多之杂使他屡次兴起又放弃搞个私人藏品展的念头。这无疑是恋物癖。当然历史上的博物馆创始人都是彻头彻尾的恋物癖;而艺术家不但要恋物还得高度自恋。

▲冯梦波的工作室一角

这种博物馆癖在我们去拍摄已搬迁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达到了顶峰。那时,博物馆占据了我们的全部想象力,还有一种人造事物比这更模仿永恒 吗?这种妄图穷尽一切的徒劳努力不更具古典悲剧精神么?老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数十个80年代制作的景箱震撼了我们。那次拍摄促成了一次商业上甚不成功的摄影展,而展品自然最后成了冯梦波家墙壁的主要装饰。

之后就是冯梦波那本深红色布面精装的《私人博物馆》画册。此书看着完全是一本冒充官方出版的馆藏目录。封面上这略显狂妄的“私人”一词颇为刺目,这种把公共资源收归私有的提法相当新奇。这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博”原来是个双关名词:“自然博物馆”或“自己的博物馆”。

▲冯梦波《美工室之一》摄影  100×66 cm

博物馆是埋葬所有已死去的事物的地方。陶片 骨骼和标本、玻璃眼睛和樟脑装在一排排玻璃棺材里。它们是时间的纪念碑,默默罗列着完整世界的假象。据说万物在所谓永恒里都有个原型 ,它完美无缺永不败坏。这种标准模型的想法来自于柏拉图,我非常喜欢。而博物馆就是这模型的尘世版本。陈旧木柜中的凋敝破败是对完美永恒的一曲颂歌。

▲冯梦波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工作照,摄于2012年

我女儿一直很喜欢意大利人艾科的那本《无限的清单》,经常要我翻给她看并讲解。这种来自于历史的层层叠叠罗列让人头皮发麻,就像自然本身一样。对事物无尽形式的迷恋是造物者崇尚复杂和品味刁钻无常的证明。

如果世界上还需要最后一座博物馆,我想那应该是座思想博物馆,哲学,玄学,世界观和各种无法实现的妄想都在这里被具象化,陈列在玻璃橱里,书籍里模棱两可的词语和模糊不清的观念在这里都原形毕露。逛这座博物馆可以满足最原教旨主义的博物馆狂。

冯梦波这次的展览直接命名为《博物馆》,可以说是对最近这几年的博物馆情结的总清算。在微信里我们常常在深夜讨论展览的细节,他的每一个进度都会发给我先睹为快,他家成了那种最铺张的模型死宅工作室,任何女人见了都会皱眉。


▲博物馆展览现场

计划的最初并非是微缩景箱,而是类似自然博物馆的大型木质展柜。冯梦波曾兴致勃勃地向我描述了真人模特大小的鲁迅在书房抽烟或李小龙在真正的浴室里洗澡(这个浴室最后还是展出了,但李小龙不幸大大缩小),没准还有一些他在网上淘的真假古董混杂其中。

幸运的是这个庞大的计划没有实施,不然会是一个不可控也难以完成的黑洞,因为冯梦波自始至终是个独行侠,只能完成亲自控制的部分--这也是所有电脑宅男的通病。因此当第一部分网购的模型小人摆放在餐桌上时,一切已顺理成章了:这么无穷无尽的资源,为何不用呢?

▲博物馆布展阶段

全部用微缩景箱做博物馆 其实代表一种包罗万象的野心,这里与其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 不如说是随机性产生出的逻辑结果。这十二个木制景箱不具备任何真实历史性和科学性,跟自然一样随心所欲。它们在一遍遍重复着世界的荒诞性,十二这个数字看上去很牛逼,它是表盘上的小时数和一年的月份数,耶稣的门徒数和黄道十二宫,十二地支和金陵十二钗。扯到这里如果你相信这里真有什么秘密设计就上当了,但这就是博物馆解释世界的方式。用树状图和表格组织起一切并给一切分类命名,跟神的工作一样。

我和冯梦波一直在网上讨论想法和细节,这是一个很好玩的交流过程,充满了酒精激发的灵感和胡扯,我们的兴趣有很多交集的地方但经常会有截然不同的思路把对方带到沟里。终于有一天,他说:“这些景箱的说明得你来写。” 我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那我可就胡写了啊。”

博物馆系列之《游戏厅》

博物馆系列之《西游归来》

博物馆系列之《决战》

给这些景箱写标签时 我体验到了当年马戏团老板给他的人头美女蛇做广告时的那种激情。因为马戏还没开演,甚至角色还没上场。我只知道冯梦波描述的每个场景的名称和演员,统统来自他写的一份简约到家的列表。手机上几段字打下来,展品说明变成了奥秘杂志式的故事,我趁着酒劲抬手发给冯梦波,没想到他挺满意!这下子我可就能胡写就胡写了,通俗杂志的要义就是惊悚而且概不负责。结果他告诉我这文字和他脑子的场景完全不同,但搁一块就是特合适。我后来想,这挺像早期博物学家的做法,有理论、有依据、但结论与事实无关。

▲ 无独有偶,大石在2016年的Cult展上做了这么一个无比恶俗的人头蛇装置以圆童年梦想

某天晚上 我前往黑桥拜访了一位颇低调的艺术家或民间自然博物学家。满屋子动物骨骼和泡在试管中的标本,还有好多稀奇古怪的私藏组成的大杂烩。兴奋之余我把照片发给了冯梦波。


▲卢悦拜访的黑桥某个怪咖的家里,活脱脱一间奇观室


一会儿,微信跳出他的回应:“自博是种病,得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