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洋:卡塞尔的“危险”,巴塞尔的“蛋糕”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523   最后更新:2017/06/29 21:38:39 by 橡皮擦
[楼主] 橡皮擦 2017-06-29 21:38:39

来源:Hi艺术 文:尤洋


卡塞尔文献展、巴塞尔艺术展会、明斯特公共雕塑展三个活动本质不同,也就决定了各自的实践使命和受众群体不同。算上威尼斯双年展,这四个活动每十年会聚首一次,2007年当时我也来看了,现在正好可以对比下。


因为工作关系,我的这次欧洲之行第一站其实是慕尼黑。在慕尼黑参观了几家德国工厂,这里的生产、资源分配机制和工作行事风格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经验框镜也就不自觉地带到了其他城市艺术项目的体验中。

慕尼黑巴伐利亚博物馆展厅


慕尼黑美术馆的收藏


参观慕尼黑工厂,和工人交流,很震撼


第二站到了卡塞尔,通过社交媒体感到部分中国艺术界和媒体对今年卡塞尔文献展的评价比较保留,我想主要原因在于策展人试图展开宏大叙事,在众多视觉作品中出现大量文本,试图用艺术来阐释一些社会政治现状,用策展姿态来声明一些政治主张,作为结果的现场,就和一些观众甚至业内人士的期待有些不同。


视觉和文本的平衡点一直是展览中比较不容易把握的一个方面,因为策展人和观众群体之间多少都会有视差,这些视差带来误判。但我想对于中国艺术界而言,如果我们关注到文献展的形成过程而非仅结果,那我们应该尝试去还原策划团队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视野后,再去判断这个展览对于当下社会的有效性,尽量去找到一个客观的角度


卡塞尔文献展公共艺术



卡塞尔文献展现场


在我看来,艺术创作代入政治态度和社会事件元素是天然的,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政治动物,艺术家也自然无法脱离社会政治系统去工作和生活,比如博伊斯的《我爱美国美国爱我》就是一个显著的案例。但当艺术被转化为输出政治主张的工具,那么艺术的本体也就随之会发生很大的弹性。


和以往一样,文献展的观众明显分为两类,比如游客类观众就明显喜欢主展场广场Martha的《禁书帕台农》装置作品,因为便于所有人理解和适合拍照;专业类观众就会花费时间试图进入更多作品的后台。在展览中,文本过多就可能对观众产生“说教感”。今年的策展团队没有太多考虑游客趣味或者艺术市场趋势,同时在艺术家选择和公关宣传策略上不断强调这一点。



卡塞尔文献展的衍生品


那么作为一个预算超过2亿元人民币,而且预算主要构成来自城市公共税收的文化艺术活动,策展团队对展览的这种定位估计要承担一些行业以外的公共口碑上的风险,政府在评估项目结果时是否有其他想法就不得而知了。第二个特点就是每个展馆的分策展人的趣味和节奏明显不同,文献展整体上气质不统一,比如新新美术馆受到的好评就比较多,主会场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内的希腊艺术品收藏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策展人政治姿态的选择。



尤洋受宝丽来委托,沿途拍摄

卡塞尔美食,这家餐厅撞到很多艺术家


慕尼黑巴伐利亚博物馆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收藏


明斯特雕塑展就亲民的多,预算同样大部分来自城市公共税收,所以策展人就会更多考虑如何更好地帮助游客和本地市民建立和这些艺术作品的通道。和十年前相比,今年的“雕塑“作品在媒介上必然更丰富了,比如出现一些多媒体作品。不过另一方面我看到很多往届作品因为缺少维护,很残破地出现在城市各个角落,多少有些遗憾。不过对于公共艺术领域来说,明斯特雕塑展依然是我心中的最佳场所之一,另一个是由商业地产驱动的东京六本木项目。


一个公共性艺术项目的呈现效果,和背后的主导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在德国,我想到格林伯格曾提示过:二战前,德国、苏联和意大利等国家都强调过艺术和大众文化,和人民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甚至会用行政力量使文化降低到大众的水平来讨好国民,因为国家会担心如果官方文化高于大众文化,那么久容易出现孤立的危险。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一些前卫艺术因为只能和精英阶层产生共鸣,于是就会被限制或者扼杀了。


明斯特是自行车城市,骑车路程上的风景


往届明斯特破败的Judd作品






明斯特历年和今年作品


今年明斯特尤洋最喜欢的一件作品


过了半个多世纪,今天的情况当然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的城市观众在互联网和广告中生存,日常中普通的语言和图像,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精神生活,于是民众对于公共性艺术的本能需求也就愈发强烈,同时“逼真性”艺术作品也早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在公众面前,艺术承担的责任更多是形成一种通感,通过共同的记忆来连接起不同属性的观众。但是这种来自社会普世层面的需求和艺术业内发展的需求之间的趋同和分歧,也值得我们在欧洲这几个大型艺术活动中进行关注。

威尼斯机场,刘勃麟创作的商业广告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花神咖啡店内的双年展项目

威尼斯双年展主展馆埃利亚松项目


威尼斯双年展内托比亚斯公共作品咖啡馆,他参加过2014年尤洋在UCCA策划的展览“随寓而安”,也是曾经的金狮奖得主



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刘野、耿建翌、刘建华

威尼斯双年展美国馆


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馆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威尼斯赫斯特作品


巴塞尔一如既往,活动越来越丰富,但其商业本质不会改变:核心顾客是300家画廊的艺术品展销会。在这种级别的博览会上,今年中国艺术家作品的数量和价格都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印象深刻的是东京几个画廊还有北京长征空间、魔金石等,纷纷带来了他们的新晋年轻艺术家,我粗算了作品毛利可能没有参展成本高,可见画廊参加巴塞尔也在为长久发展做投资,希望能运用这里的社交资源,更好推广新晋艺术家。


从受众群来说,巴塞尔博览会既吸引游客,也吸引专业群体,有着明确且务实的商业发展策略。如果说卡塞尔在谈我们今天所身处的“危险”时,那么巴塞尔就在继续给一个甜蜜的大蛋糕。我们身在瞬息变化的时代,一方面要反思,一方面也要了解时代的蛋糕,或者说要在时代系统中进行反思。在今天,如果你拒绝商业,那么可能就在拒绝真实的世界。




巴塞尔艺术展会




巴塞尔设计展会作品


编辑:张朝贝

本文为尤洋口述,由《Hi艺术》编辑整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