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四年,广东快车再发车
发起人:顾灵GL  回复数:0   浏览数:1743   最后更新:2017/06/24 21:02:11 by 顾灵GL
[楼主] 顾灵GL 2017-06-24 21:02:11

来源:艺术当代 文:顾灵


如何重现一场历史上的艺术展览,即便这个历史相对来说很近(又或者我们已经没有一个稳定的衡量时间的标准)?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M+展亭近期开幕的夏季展“广东快车”就回应了这一问题。

广东快车展览现场  图片由香港M+博物馆提供


在建并计划于2019年开幕的亚洲最大视觉艺术博物馆M+,自2012年起即着手建立其馆藏,主要面向视觉艺术、设计、建筑、流动影像等20世纪至21世纪的视觉文化,并已获得乌利·希克和管艺捐赠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M+的这些新添馆藏与香港亚洲文献库(AAA)的研究工作相得益彰,由此构建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在中国大陆,几乎没有博物馆在系统性、大规模地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馆藏,而当代艺术因其时间上的新而往往被忽视其保管、保存的必要性;同时我们也需意识到这与许多创作与作品本身的语境特定性相关,创作初衷甚至还会与在博物馆白盒子中干净、物化的呈现形成悖论。一些作品被收藏后会在一定程度上被修订,形成更易保存与巡展的形式,而在这一过程中,作品自身所谓的本质会否有所流失则是馆藏研究与工作人员同艺术家商讨的结果,但大多数情况下似乎仍以馆方意愿为主。

陈劭雄花样反恐木雕国际象棋、家具、双频道录像(彩色,有声) 香港M+博物馆藏品, 管艺捐赠  2013 年  图片由香港M+博物馆提供


作为管艺捐赠的三十七件(组)作品的一部分,“广东快车”原本是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紧急地带”的一部分,由侯瀚如策划,展示了珠三角地区的文化图景及其影响力,正如M+希克资深策展人(视觉艺术)皮力博士所言:“其创作与中国当代艺术更知名的政治波普与玩世现实主义形成鲜明反差,两项显著的品质是草根和自组织,他们是中国第一代以创作反应全球本土化进程中崭新现实的艺术家。”

段建宇 艺术鸡 玻璃钢、树脂、塑料彩漆、钢骨架  香港M+博物馆藏品, 管艺捐赠 2013 年  图片由香港M+博物馆提供


这批艺术家在2003年受邀参展威尼斯前,由郑国谷主持在阳江做了一场完整的彩排,在当地找到了一个同军械库相似的空间,将展陈设计和作品完整制作出来并实地进行调整。作品和展览的制作获得了张颂仁、金董建平、巴黎Jeane Bucher画廊等个人与机构的资助,而非由威尼斯双年展出资。当时的长条形一体式的展陈是根据军械库的空间定制的(这次的现场还展出了由杨诘苍和杨天娜捐赠的一件当年郑国谷做的展场模型,配合位于刘珩建筑装置《废弃》钢架中的阅读文献区域电子终端里可供阅览的当年展场的纪录照片和出版物,观者得以了解当年的展场效果),而此次2017年的版本则根据M+展亭方形的空间做了调整,郑国谷也受邀两次赴香港考察场地并提出建议:“把长条拗成了U形。”空间改变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横向、也体现在纵向,由于层高限制,梁鉅辉的《城》从原先的十三层层宝塔切成了九层,镶嵌着数百张手工切制的透明幻灯片,每一张都是一个中国人的背影。

蒋志吸管人喷墨打印照片、声音、彩色数码印刷墙纸、艺术书、金粉、羽毛、旋转灯柱装置  香港M+博物馆藏品, 管艺捐赠  2013图片由香港M+博物馆提供


徐坦说这次的展览比上次“漂亮”多了,与上次坑脏、野性、混乱、没钱的能量现场相比,这次的展场是干净、整洁、技术完善的,有点像升级版库房。馆方似乎无意让观者身临其境地体会2003年的情状,而更多从文献与保存的角度将这些作品作为一种已成历史的造物予以展示。

郑国谷 样品房 厨具、挂钩、槽板、文字  香港M+博物馆藏品, 管艺捐赠  2013 年  图片由香港M+博物馆提供


时隔十四年,这些作品关于城市化的探讨仍然是强有力的,只是多年来有些损坏、有些遗失、有些也显露出了不可避免的时代感,因而2017版的“广东快车”也肯定不再是2003版的那一趟了。其中,遗失了的作品重新展出时并未根据2003年的方案一模一样的复制,比如冯倩钰的《难产-表皮病症》原先是一个虫茧状的结构,重制后只是一个非常单调的照片立架;再如段建宇的《艺术鸡》,当时一共做了一百只并由艺术家手工上色,现在只剩了四十只,但馆方也无意补全数量,有些鸡表面褪色或破损了,也并未完全修复。郑国谷的《样板房》像宜家货架般展示着来自全球厨具工厂阳江的五花八门的商品,比2003年千篇一律的炒菜勺和不锈钢灶架更赏心悦目,货架的背景仍是艺术家与侯瀚如及威尼斯展览团队的邮件往来。不过也有借此机会得以弥补当年缺憾并提升完整性的作品,例如林一林的《温床》,这次用了艺术家更偏好的灰砖而非军械库的红砖,影像从原先的五部增加到了六部。影像作品似乎受时空转换的影响最小,欧宁与曹斐合作创办的缘影会邀请李劲松为其视觉交响般的《三元里》配乐,这部探讨城中村问题的黑白短片也让我们回想起时至今日中国严格的放映审查。

林一林温床钢架双层床、砖、六频道视像(彩色,有声)   香港M+博物馆藏品, 管艺捐赠  2013 图片由香港M+博物馆提供


不过,最遗憾未得重现的一件,似乎是徐坦与金江波合作的《嗨!你看到了吗?》,它用网络视频联通军械库与上海比翼艺术中心的作品,并由此构筑了一个远程共时现场。另一件让笔者觉得遗憾的事是:徐坦以郑国谷和他弟弟抱着一只大狗在阳江乡村的荒地前拍的照片为背景的寓言式海报《Biennale.dog》(意为双年展.狗,狗在这一形式设定中可以理解为网络域名)没被选作展览主视觉,因为这仍是一道对个体抵御体制化的刺耳警告。

徐坦 双年展狗 数码帆布横额  香港M+博物馆藏品, 管艺捐赠  2013年  图片由香港M+博物馆提供


展览现场的一整面墙醒目地张贴着一张由侯瀚如与M+和AAA共同策划的珠江三角洲艺术概念图,其上描画了相关的重点展览、概念、事件与艺术机构,包括“广东快车”这个名字的由来(一家位于格拉斯哥营业到深夜的广东烧腊快餐店)和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为配合“一带一路”而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三角洲在这里不仅作为一种地域标记,虽说中国南方似乎长久以来一直被某种程度上默认为一片自治地带、而这种自治性也体现在了这里的艺术实践中。珠江三角洲作为一种政治与经济发展策略上的规划,恰是这些艺术实践所处的真实环境与现实。那么,继广州时代美术馆响应身为其学术委员的侯瀚如的号召,展开“三角洲行动”(2016)并以大尾象回顾展作为这一行动的第一弹后,M+展亭对“广东快车”的重现则是进一步巩固了珠江三角洲艺术作为一种集体认知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而此次展览是对跨越时空的艺术自发实践直面机构化、文献史的一次生动的对话现场。

梁钜辉 城 曲木、透明胶片、单频道录像(彩色,有声)   香港M+博物馆藏品, 管艺捐赠 2013 年  图片由香港M+博物馆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