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无声的号子——刘声、李消非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030   最后更新:2017/06/19 16:04:45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7-06-19 16:04:45

来源:本来画廊


两位参展艺术家在本来画廊

本来画廊第三个展览“无声的号子——刘声、李消非”于上周五(6月9号)开幕。此次展览题目从参展艺术家名字中各取一字(李消非的“非”引伸出“无”;刘声的“声”),以“号子”指代艺术家所关注的劳动。“无声的号子”仿佛在言说着一个悖论:”号子”是人在劳作中的一种自我鼓励与自我告慰,”无声”也许是无奈的沉默,也许是自我开解后的不言语。工业劳作与日常生活中人的无奈与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被放大,这正如陈侗所言,“(展览)或许能帮助我们去肃清现实主义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


《肥佬》与《华哥》是刘声在“居民”项目中创作的连环画。围绕着生活在城郊的小人物,刘声在纸箱这种廉价的媒材上进行水彩创作,使内容与媒材达到契合统一。

《肥佬》系列,纸板水彩,2016


《华哥》系列,纸板水彩,2016-2017


中海的金沙湾和大沙村是刘声平时生活和长期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金沙湾位于广州沙贝岛东面,大沙村则位于西面。《金沙湾》与《大沙村》是刘声笔下被定格的日常的生活景观,清爽的笔调使画面徘徊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产生一种源于生活而又超脱于生活的趣味。

画廊总监全荣花(左一)与策展人、评论家樊林(左二)及其友人在刘声《金沙洲》系列作品前

金沙湾28,纸上水彩,37.5×52.5cm,2017

《大沙村》系列,纸上水彩,2015-2017

大沙村10,纸上水彩,37.5×52.5cm,2017


在与水彩画同时展出的《大沙》 《水流柴》 《打桩》和 《立柱》 四个录像作品中,刘声日常观察的视角可见一斑。通过《大沙》可看出,水彩画《大沙村》中人物的关系被艺术家主观重构,以致在合乎情理的构图中,细心的观众总能发现意料之外的细节。

《水流柴》以艺术家居所附近的河涌为线索,镜头里所见到的漂浮在河涌上的生活垃圾与叙说南浦西三村发展的画外音相配合,共同指向时代变迁带来的一系列遗留问题。“水流柴”一词在作品中的双重含义突出了当地居民面对这些问题的无力。

大沙,手机录像,尺寸可变,4‘23”,2017

水流柴,手机录像,尺寸可变,12‘,2017


从刘声的《水流柴》过渡到李消非的“流水线项目”应是最恰当不过。表现工业流水线生产及其背后的一些问题,艺术家有其独特的工作方法。李消非对“流水线项目”作出以下定义:


1)流水线是重复的、一致的、机械的、无创造性的、缺乏情感的。

2)流水线是扼杀创造和激情的一种生产方式。

3)流水线高效、快捷,它将生产值最大化。

4)流水线不需要差异,它将世界同化。


此次展览中李消非采用并置的方式展示他的流水项目-无声系列(Silent Series)中的部分作品,各个独立的作品在相互比对中产生联系,共同反映流水线生产及其背后的问题。

流水线-第29号,录像,尺寸可变,5'13",2013

流水线-第30号,录像,尺寸可变,3'11",2014


广东的三个不同的工厂工人工作时的面部特写(No.30)与新西兰的帝国烟厂分拣香烟片段(No.29)并置,机械的人与生动的机器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从左往右)

流水线-第35号,录像,尺寸可变,4'30",2015

流水线-第02号,录像,尺寸可变,3'09",2012

流水线-第10号,录像,尺寸可变,2'07",2012


上海浦东铜丝制造厂无限循环的铜丝(No.35),安徽铜陵炼铁厂中铁在冷却状态不断涌现不断破灭的泡沫(No.2),湖南郴州煤矿一个在噪音中熟睡的工人(No.10),这些画面的并置使潜藏于流水线生产中的秩序感与工人形象的雕塑感在艺术家的镜头下得以发掘。


(从左往右)

流水线-第15号,录像,尺寸可变,4',2012

流水线-第11号,录像,尺寸可变,4',2012

流水线-第38号,录像,尺寸可变,8'45",2015

流水线-第20号,录像,尺寸可变,8'30",2015

流水线-第18号,录像,尺寸可变,10'58",2013


其他的并置还有:上海浦东染布厂的织布机出布片段(No.15),南昌钢铁厂中由通红渐渐冷却变黑的铁水(No.11),挪威奥斯陆一个山上的湖水(No.38),山西煤矿在操控室作业的女工(No.20),浙江杭州织布厂的织布片段(No.18)关于自然的作品的介入,打破了以往作品中人与机器的二元关系,提出了广义的“流水线”概念。


流水线项目-第22号,录像,尺寸可变,4'54",2013


与《沙发》并置的《流水线项目-第22号》,拍摄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岛屿上,这是一个纯自然的、没有人迹的岛屿。


在2017年新创作的两件作品《沙发》与《崇明岛》中,李消非增强了作品的叙事性,流水线生产背后的社会问题通过工人在工厂中劳作、生活的画面与工厂从业人员的采访被揭示。艺术家在《沙发》的作品自述中写道:


沙发,录像,尺寸可变,13'47",2017


任何一件日常用品和普通的家具,都在生产消费链当中独立存在,在其后也都有着强大的加工制造以及销售体系,沙发和所有与人有联系的日常用具一样也会被忽视。从沙发老板简单、直白、准确的言谈中,可窥视到社会发展的种种现实问题,最后“沙发”只是舒适过后的一种剩余风景。

——李消非

崇明岛,录像,尺寸可变,10'30",2017

此次展览还展出李消非利用流水线生产废弃的材料、零件进行创作的作品,《区域》系列是艺术家用工业废料绘制的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图。这两个地区亦是艺术家国内考察的主要区域。

区域1号,银片、铅片、清漆、铁粉,126.5×99cm,2017

区域2号,银片、铅片、清漆、铁粉,126.5×99.5cm,2017


《程序》系列沿用这一手法,以架上创作的方式反映流水线工人生产的五道程序。


程序1号,银片、铅片、清漆、铁粉,85×52cm(5pcs),2017


《程序3号》是艺术家从甘肃金昌镍矿发现的电解铜管。工业原料从原境中抽离,它仿佛是一根工业时代的图腾,或是一件法器,或是一把悬顶之剑……工业现成品的挪用在展览空间之中产生新的含义。


程序3号,电解铜管,100cm,Φ6cm,2015

在《未知域》中,工业废料成为艺术家造景的材料。


这些即将进入垃圾场的废品,带着工业的气息和生命,它们被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一个剩余风景,如同来自另外一个星球,聚集在一起的零件气势恢宏,或某个生产废墟,它们更像列队士兵,井然有序,这些金属零件状态接近它们刚刚从流水线上下来的样子,单纯简洁,在没有成为某个具象或使用当中的物品来说,作为零件的价值不被明确,它们具备标准的流水线产品的造型,主宰价值重设讨论的是被使用的价值,当它们被使用过后,罗列而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后工业景观。

——李消非


《未知域》(局部),120×120×25cm(3pcs),2017

左起策展人、评论家孙晓枫、胡斌,艺术家李消非、段建宇,右起陈侗,创业策划人陆莫飞在《未知域》前

生活、工作于南浦西三村的艺术家群体合照

展览现场部分人员合照



编辑 / 余梓麒

摄影 / 周子旗

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