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式廓20年没画完的《血衣》,他找村民翻拍成影片
发起人:不举手不发言  回复数:1   浏览数:3290   最后更新:2017/06/11 12:34:29 by guest
[楼主] 不举手不发言 2017-06-08 11:11:01

来源:YT新媒体 赵成帅


1973年

王式廓在河南乡下画《血衣》时突然离开人世

他反反复复画了20年,依然没有完成

80后的艺术家于瀛发现这个故事背后有更深的秘密


中学美术教科书上有一幅《血衣》,老师一直讲它是“人民对地主的血泪控诉”。却不知道这幅画的作者王式廓,从1953年开始反反复复画了20年,却一直不满意,直到1973年在河南乡下采风画《血衣》时突然发病,离开人世。


这是很少人知道的一段“血泪”故事。王式廓去世40年后,年轻的艺术家于瀛偶然读到这段故事,查阅了关于《血衣》的种种草稿资料,找来十几位村民将《血衣》拍成一部短片。然而,这些村民的表现,却让他五味杂陈。


YT云图独家专访了于瀛。

于瀛《未完成的村庄》海报,2012


Q:你将50年前的《血衣》这幅画,翻拍成影像《未完成的村庄》,灵感是什么?


A:我这件作品完成于2012年,有两部分灵感来源。首先《血衣》本身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从1953年起,王式廓先生前前后后画了20年,直到他去世的那天还在为《血衣》画习作。2011年,中央美院的王式廓百年回顾展,其中一部分特展是关于《血衣》这件作品,我第一次如此完整看到关于《血衣》的各种草图和资料。

王式廓-血衣 画布·木炭 192x345cm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第二个灵感也来自2011年,我看到一个乌坎村的新闻视频,通过新闻画面可以鲜明看出图像中的人员构成分为三部分:政府派来的人、老百姓,坏分子——涉嫌土地腐败的村干部和开发商,画面遥遥指向一个村民的死亡事件。它的构图和主题使我不断回想起《血衣》的画面。


Q:王式廓20年时间一直在画《血衣》的草稿,最终也没有完成?他在想什么?


A:最完整的就是那张大幅素描,他特别想画成油画,油画色彩稿也画了不少,但是没有完成大幅的油画创作。其实最终离他目标很近了,1973年4月,他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委托,到河南安阳、巩县搜集素材,创作油画《血衣》。结果5月22日在画一老一少农民的头像时,他倒在了画架旁,突然去世。



王式廓在创作过程中留下了一些文字可以让我们去了解他的想法。他对《血衣》这件作品的期望,很大程度上不仅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现革命合法性的作品,也包含着纯化艺术语言的强烈意愿,比如他谈到特别希望国家有一天能派他去东德,看看他很喜欢的东德和苏联的绘画,在看完大师原作之后,回来再画。具体到素描稿上的细节,也能看出这件作品和列宾《查布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王写信》的关联,比如书记员和背影大衣这样的形象在构图中的位置借鉴。其实在大幅主题性绘画这个门类里,最为生动的是,“艺术家的手旁逸斜出了,去寻找自身艺术追求了”的那部分痕迹。

王式廓《血衣》素描稿和人物习作


Q:你最被触动的是什么?


A:这件作品和现实的新闻都给我一种强烈的“未完成感”,促使我去拍摄《未完成的村庄》。王式廓先生素描稿的画幅比例很像电影宽银幕的画幅比例,对每一个人物形象,他都从正面一直画到侧面去研究,去寻找最合适的角度,这些草图连起来看有强烈的动态影像效果,呼应着我看到的那则新闻视频。

于瀛-未完成的村庄-2012-录像


我那时候忽然觉得,《血衣》这件作品的力量,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建国后乃至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更新的土地改革,“土地”与人的命运有本质的联系,《血衣》这件作品已经不只是一个图像,它前前后后连接起来很多问题,艺术家个体命运、时代状况、最后未完成的作品,对我而言充满着隐喻……

于瀛-未完成的村庄-2012-录像


Q:你拍摄成影像,让谁来表演?演员是怎么选的?


A:演员既包含职业演员、也包含非职业演员。我从北影厂找了六个职业演员,非职业演员20几个都来自江西的一个村子,因为土地问题集体来北京上访。在搭建的场景里,我让他们模仿《血衣》和乌坎新闻画面进行表演,最后,把他们日常生活的状态、在影棚里待着的状态,与两种表演的状态交叉剪辑到了一起。这里,职业演员训练有素的表演,和带有强烈情感密度的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呈现出了鲜明的对比。在这样的表演里,日常身体和表演身体的界限模糊了。

于瀛-未完成的村庄-2012-录像


Q:在拍摄的过程中,这些村民有什么特殊表现?


A:他们会莫名其妙地流泪,因为跟他们自己的“土地问题”很有代入感。他们特别反感模拟新闻中葬礼的那些场景,包括《血衣》里面头上包着的白手帕。我拍的时候,都没有强迫他们,尽量尊重他们的意愿、自然而然平等地拍摄。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个在各种电影里演过配角的职业演员,村民觉得是明星,拍着拍着,他们就拿起手机去自拍合影了。

于瀛-未完成的村庄-2012-录像


同时我的感受又很复杂,拍摄的那段时间是很冷的时候,我给他们工资比普通群演要高一些,那时期群演是一天100块钱,我给他们是一天300块钱,包吃住,其实是想帮助他们一点。但他们会有各种想法,比如拖着多拍一天,就能多拿一天工资,所以很不好合作,每拍完一个镜头,就看不到人了。一旦送盒饭的车辆到了,他们又立刻出现了。

于瀛《未完成的村庄》拍摄现场,2012


Q:最后怎么完成的拍摄?


A:为了完成拍摄,我找了朋友来帮忙,勉强维持秩序,每次都会说今天是最后一天,不拍完绝对不能走。有一个朋友,神秘兮兮地告诉他们说:这个片子是会在央视上放的。他们认为上央视,对自己的问题解决会很有帮助;对6个群演来讲,他们觉得是出名的机会。

于瀛在《未完成的村庄》拍摄现场,2012


Q:你对这些村民有失望吗?


A:我觉得他们身上都有两面性,从一个群体来看,他们是一群可怜的人;但是在具体问题处理上,他们又总想占便宜、耍聪明、不敬业,让我在拍摄中有时有些崩溃。那时其实还有一种感受,就是我的能力有限,一是对演员的控制能力,二是能给他们的资金帮助都有限,因为那时候我还在上学,在没有机构支持的情况下,主要是卖自己的绘画作品来支持这个片子。

于瀛-未完成的村庄-2012-录像


Q:这件作品后来参加过哪些展览?获过什么奖?


A:最早是2013年初参加林杰明策划的休斯顿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个群展,他使用我这件作品作为展览标题,副标题叫“中国当代影像艺术”;2014参加了年北京电影学院的影像艺术双年展;2015年参加了中央美院美术馆“陌生的亚洲——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还有2017年的“王式廓奖——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另外还参加过国外的影像艺术巡展,有点像小型电影节,在柏林世界文化宫、巴黎东京宫,还有西班牙电影中心三个地方做了放映。在2015年,这件作品获得过今日美术馆大学生年度提名展十周年的“十年回顾特别奖”。这个作品的展览版有两个版本国内展出的是6分钟,另一个在国外展出是7分钟,前面多了1分钟讲《血衣》跟那张新闻图的背景故事。

于瀛-未完成的村庄-2012-录像


Q:你有想过类似纪录片的那个伦理问题吗,你拍了这些人,然后参加展览、获奖,跟他们不再有关系。


A:其实拍完当天,我给他们留了联系方式,隔了一年,还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在央视播,可能问题还没有解决、人还没有出名。他们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群体,后来确实跟他们没有联系了。


在所有的观众中,我其实比较在意王式廓家人的意见。因为影片中有一段表演是艺术家倒在血衣的场景里,我担心他们看了之后会感觉不好。2012年,王式廓先生的外孙女王培女士看到这件作品,主动联系到我,送给我很多王式廓先生的画册,最近又认识了王式廓先生的女儿王群女士。我发现他们的心态是很开放的,他们会感觉这作品让王式廓先生的作品完成了,我内心非常感激。所以这次“王式廓奖提名展”,我原本没有报名,后来邀请我作为特别参展艺术家。对于我来讲,参加以“王式廓”命名的一个展览,对这件作品、对我而言都非常重要。

于瀛-未完成的村庄-2012-录像


Q:你拍摄这个作品的背后,在思考什么?


A:我在想,当代艺术有一个很重要关注底层的传统,其实当时去延安的一批艺术家,都怀有改造社会的理想,这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资源。虽然在1949年以后,很多作品变成了宣传艺术,从而失去了和社会的紧密连接。


王式廓先生当年留学日本,后来去延安,从《改造二流子》等版画中可以看出他对传统艺术形态进行的改造,怎样做出一张平易近人风格的图像是非常艰难的。他们的工作,在全球左翼美术中是非常独特的,比墨西哥壁画运动的里维拉等等做得更好。我们今天理解他们的艺术,包括理解《血衣》不能那么简单、意识形态化,而是可以放回一个大传统中去汲取他们的营养。就像当下现实中会复现的“血衣”场景一样,这些老的艺术家、老的作品其实是可以在新的时代语境继续产生回响,继续发挥出它自身带有的批判性,也可以成为新作品的镜子。

[沙发:1楼] guest 2017-06-11 12:34:29
血衣就一洗脑作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