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目光从西岸移开吧,你需要看看更具实验精神的上海当代!
发起人:愣头青  回复数:1   浏览数:1313   最后更新:2017/05/31 12:50:23 by guest
[楼主] 愣头青 2017-05-30 21:19:21

来源:典藏 文:马玲玲


在上海,

商业意图之外的实验意味着边缘。

而边缘,意味着更多的纯粹、真实的艰难以及未来。



在缺少实验精神的

上海生存


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逐步在原有的中心实验场北京显示出一种疲软,艺术圈的目光被不断拉向曾经沉默的上海。这个城市在资本的积极涌入、本体文化中商业基因强壮的条件下,逐步成为中国范围内消费主义的最佳适应者。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以精致的表面示人,所有的一切都焦急待售,所有的一切都因内在的求稳呈现高频的无趣。西岸艺博会、影像艺博会、ART021、西岸艺术区、M50、K11、以及大量的私人美术馆以及越来越多国际画廊、本土画廊的入驻使得在短时间内上海聚集了可以聚集的一切,艺术本体的缺失与先验的苍白被这种完美的蓬勃所掩饰。

Bazaar Compatible “兼容的盒子计划”


事实上,与大众认知相左的是,上海是保守的。它不允许毫无胜算的实验,它从不孤注一掷,而这与艺术背道而驰。在这样一种“类中产”的环境之中,中心地带的沉闷和精致压抑着重重不满与矛盾,却不得释放,它被大众声响束缚、商业利益牵绊、在追求各种关系平衡中患得患失;而在不为人关注的上海边缘,一场场粗糙、即兴、反抗庸常的实验暗潮涌动,以一种难以界定、难以描述的存在形式伫立在城市经验之上。这些实验,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商业运作摒弃,以轻盈的身量、畅快的叙述、杂糅的文化背景直抵最为直接的当代面目。它们毫无疑问属于上海,没有北京那种惯性的领导欲与俯视感,其冷漠、兼容、深入生活的细节却毫无精致可言。

Basement6现场 图片由weini tey拍摄


只是,商业的缺位,让艺术得到自由的同时也得到更多的生存困境。上海边缘的实验空间,要么将自身保持在“轻”的状态以便随时结束,要么用极少的额外营收辗转度日。除了金钱的压力,实验的行为还需面对更多的挑战。为了应对当下的矛盾与复杂性,上海的实验空间及在其中发声的艺术形成了两种不同方向的策略,一方面积极向外渗透至最为真实的日常生活,寻求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对话;另一方面则是无限度的向内退缩,将个人经验、生活选择内置到狭窄的精神孤立上面,以一种态度贯彻对当代最为惊骇的孤独、疏离、失败的群体聚集。而这两种策略,在上海较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空间——Bazaar Compatible和Basement 6身上各自都能找到呼应。



身份问题

亟待解决

Bazaar Compatible 现场

《我可以骂人吗?》 赵葆康  霓虹灯标识

2014.01.14 - 2014.01.26


由于上海边缘实验空间的结构松散、身份背景的复杂多元,它们与艺术家之间采纳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画廊代理机制、美术馆与博物馆收藏机制的关系。作为组织者的实验空间,将参与者源源不断地带入自己创造的实验语境,在触手可及的视野之中寻找最为合适或最具热情的艺术家与艺术群体。而另一方面,艺术家为了更自由、扩张性地实现自我创作,也会主动找到实验空间来进行实践。一种随机性、非计划性因此而贯穿期间。个体的经验、对今日的主观臆测以及所有无聊的琐碎情绪,以及诸如此类的“无用”也被展示出来,而无人在此高声谴责它们不开花、不结果、即将腐朽、毫不实用。

Basement6现场

《Technological Spectacle》

许聪  2016.08.05

图片由weini tey拍摄


在这里,空间与艺术家之间形成一种合谋关系而不是任何一种契约机制。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关系,这些实验空间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许多青年艺术家的发酵场。回望近些年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许多都在早年或近期与这些实验空间合作过,比如毕蓉蓉、张如怡、杨牧石、胡为一、双飞艺术中心小组等之于Bazaar Compatible;陈天灼、陆扬、组合嬲等之于Basement 6。

Bazaar Compatible 现场

《一个无用的理想空间》 毕蓉蓉

2011.10. 26-11.20


同时,上海自身的国际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籍青年加入,他们积极介入城市的边缘实验空间,这使得一种传统的中国身份逐步在此流失。在当下的中国,艺术实践之身份从属问题从未像在上海这里如此亟待解决。这些实验空间的外籍组织者、参与者在上海居住,又在上海剖析最为当地化的艺术问题,他们带着自己的文化经验而来,又将自己在上海观察到的“当代”放置于作品之中,通过各种复杂的混合媒介将作品推入该地区当代的视野。然而,由于国籍的区隔,他们面临双重的边缘,即使他们对于上海的实验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Basement6 旧空间


不知从何时起,上海的边缘实践变成了如此令人期待的“暂时且易逝的体验”,边缘的实验空间及其艺术在与中心区域的当代艺术比对下,显示出一种令人惊喜的新鲜感。社会难以负荷的高频率,在这里被一场场粗糙、即兴的实验所容纳。先验的媒介选择与议题切入,在最为混合、杂糅的状态中呈现出一种未来的姿态。



Bazaar Compatible Program

小商品市场中的当代诗意


上海市安顺路98号小商品市场内26号铺,一个属于上海实验艺术资深人士的私房标记地。如你曾去过,就会明白,不消灭艺术生活也得安宁。2011年9月,一对于高校就职的中法夫妇,夏意兰和保罗・德沃图(Paul Devautour),在住家附近的安顺小商品市场租了一个270×270×270 cm的正方形店铺,随后一个伫立于街市的当代艺术实验空间“Bazaar Compatible Program”便诞生了。

Bazaar Compatible 现场

《冰的口》  

卡罗琳娜-布思珂/让塞巴斯滕-塔谢

(Caroline Bosc & Jean-SébastienTacher)

2015.02.17 - 2015.03.08

Bazaar Compatible 现场

《冰的口》内部空间


不同于其它的实验空间,这是一个真实介入到城市生活中心的艺术实验。别寄希望于“当代艺术”能在这里冰冷、高高在上,在这里卖菜的、卖杂货的、卖花的、保姆、小孩及其他来来去去的市场购物者才是艺评家。一种无孔不入的生活日常,在这个狭小的空盒子中浸润。当代艺术,在这里以最大限度的“兼容性”成为美学下载、传播的介质。

Bazaar Compatible 现场

《缝隙》 张如怡 装置

2014.12.16 - 2015.01.11


作为一个刻意“轻化”的实验,夏意兰和保罗从未感知到空间生存的艰难,也从未做过额外的宣传。在他们自己的网页上,“Bazaar Compatible”艺术项目至今仍写着“计划持续一年”,哪怕现在它已经存在了近6个年头,做了近150期的艺术项目。

Bazaar Compatible 现场

《第十六间房间》 乌尔琴策划  宋兮  

2015.09.28 - 2015.10.11


夫妇俩从没对Bazaar Compatible Program抱有执着或是想着扩大,相反,他们希望Bazaar Compatible Program是即兴的,能够随时开启,也能随时关闭。每个项目两周一换的高频率,也让来这里的作品充满了随机性。

Bazaar Compatible 现场

《小心台阶》

Felix Kalmenson, 胡为一 , Ruben Gaehrken, 王满 ,Sören Beineke, 双飞艺术中心 Ash Moniz, Kloetsler & U Kien, 王欣 curated by Carola Uehlken  

2014.12.12 - 2014.12.14


即使如此,翻开空间参与的艺术家名单,仍使我们惊讶。毕蓉蓉、张如怡、杨牧石、胡为一、双飞艺术中心小组等如今颇为业界看好并被国内多家顶尖画廊代理的青年艺术家,都曾在早年与Bazaar Compatible Program合作过。而许多在巴黎颇有名气的艺术家,路过上海时,也会主动找到保罗在这里做一个短期项目。

Bazaar Compatible 现场

《七天七个颜色》 毛唯辛

2016.04.11 - 2016.04.17


作为拜访者,我们一面惊讶于Bazaar Compatible Program选择艺术家的眼光,一面惊叹整个项目自然显现的城市诗意。由于空间地理位置的实验性,这里的作品被拉到一种更为深入且天然的当代性语境之中。艺术作品的“当代性”与生活的“当代性”被拉回同一维度。在不停地介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一种有效的对话在作品与安顺市场的群众中展开。这种对话,或许基于“你们这里卖什么?”的日常问候,也或许是被好奇心驱使的对作品细节的追问。艺术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作品被带入到一种自发生长的群体记忆之中而不再是被分别区隔的高傲纪念碑。在安顺小商品市场,对于当代艺术,这里的群众早已熟知一切。

Bazaar Compatible 现场

《时间盒子》 盖尔-坎彤(Gaël Canton)

2016.05.03 - 2016.05.15



Basement 6

少数人的地下室狂欢

Basement6现场  

《at quasar delight 》Grebnellaw 2016

图片由weini tey拍摄


如你想去Basement 6,请一定深夜造访。只有在夜间,Basement 6的一切才是活的,它是夜行动物的乐园,暗无天日、自由包容、略带危险。穿过堆满一辆辆破败自行车的地下车库,沿着不明水渍和一股潮湿霉味覆盖的楼梯层层向下,随着指示箭头的引导,才能到达Basement 6。

Basement6现场 《网肉- Show》 2016.7.26


初来乍到,你以为这不过又是一个“The Shelter庇护所”(上海知名地下酒吧,于2017年2月关闭)这类的地下酒吧,或是其它廉价、粗糙的城市亚文化衍生物。奇异的灯光、迷幻的装置、躁动的音乐、兀自播放的实验影像、怪诞的行为表演散落在各个角落,一些装扮怪异、手持啤酒瓶、舞姿不怎么样却很来劲的人,犹如幽灵一样四处晃荡,一种有别于白日体面生活的那种差劲和放肆在肆意蔓延。若不是角落散落着丝网印刷工具、一摞摞艺术书籍和与环境不怎么搭调的衍生品房间,你一定会忘了这是一个“正经”地下艺术的试验场。

Basement6现场 《网肉- Show》 2016.7.26  

图片由weini tey拍摄


Basement 6成立时间不长,是由艺术家、策展人、导演、舞者、印刷艺术家、剧服设计师、街头艺术家等自发成立的非盈利空间,成员混合着美国人、苏格兰人、加拿大人以及本土的参与者。陈天灼、陆扬、组合嬲……这些业已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先后来到这里进行实验,空间活动的关注点也一如既往地着落于今日最茂密的生活——无论是互联网上的怪异迷恋,还是各种古怪的噪音音乐和荒诞奇想。

Basement6现场 《嬲嫐现场》 组合嬲

2016.7.21-7.23

图片由组合嬲提供


在实用主义、追逐利益的上海,Basement 6是艰难的。它已辗转过两个地下防空洞,成员与络绎不绝的参与者在城市水泥建筑物的底部完成“当代性”的生存游牧。嬉皮、亚文化、后现代、不再清晰的身份和无法界定的艺术类别……所有联系都在社交媒体的混合下命悬一线,通过制造一种震惊的体验来完成对当代生活不快和失落的补缺。

Basement6现场 《嬲嫐现场》 组合嬲

2016.7.21-7.23

图片由组合嬲提供


空间组织者们,在触手可及的社交视野中寻求更多艺术项目的入驻。松散的组织结构、复杂的成员背景,让Basement 6像今天的世界一样难以界定。虽没能在哪个领域从一而终或折腾出名堂,Basement 6却在各种门类巨大且密集的空隙之中找到了一个多方杂糅的实验语境。


文 | 马玲玲

图片提供: 得译工作室、basement6、组合嬲

[沙发:1楼] guest 2017-05-31 12:50:23
感觉比博览会还商业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