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触“不周山”——激发研究所开启新的长期项目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658   最后更新:2017/05/27 21:16:05 by 猴面包树
[楼主] 猴面包树 2017-05-27 21:16:05

来源:BeijingAIR


不周山是激发研究所于2017年发起的一个全新的艺术研究与策划项目。在未来的两年里,我们将联合本地的、以及在不断移动中驻留的艺术家、策展人、学者,以多途径的合作,共构出可以相互激发的工作网络和方法。一方面,不周山的发起人们将从机构实践的角度,在激发研究所的平台上,围绕来自不同线索的主题展开研究、讨论、策展、写作以及出版等工作,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在研究过程中,让发起人与参与者的工作不断得到交流与碰撞,让项目所涉及的影像、文本、物品的展出,在时间与空间上处于不断扩展和流动的状态之中。

在想像与辨识相互交织,为古代世界进行命名的《山海经》里,一座偏离地理中央的、不完整的山被命名为“不周山”。今天,我们希望以“不周山”作为一种新的隐喻,对当代世界中被塑造起来的完满堆积物、被不断加强的现实进行撞击与消解。对秩序所驯化的惯性认知进行否定,将重新建立起实践者之间的连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并让我们在新的历史与地缘政治的脉络中,再次思辨我们是如何抵达当前的现实,以及以何种姿态去面对不可知的未来。


或许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工作方法,来处理共触之下的惯性认知坠落物。这个过程是对残余之物一次次地进行排列重组的尝试——就像TETRIS,著名的俄罗斯方块游戏那样:个体与个体不断的调试着相互之间的组合方式——共同的部分会被消除,留下有缺失的部分;剩余空间不断被堆叠,变换成一座座临时的山型。在不周山的运动过程中,不存在纯然的个体,也没有规训之后的集体,而是一种可以在个体之间无限延伸的、消解剩余价值的共构过程。不周山的共触与共构过程是我们借以处理现实与虚构、真实与想象关系的方法,由此建构出艺术思考的空间,并使其具备再生产的能力,即作为脚本方案为下一步更具体的艺术生产和实践提供资料库和理论的支持。


不周山的缺口从几位发起人的视野与研究脉络开始。


在历史上,我们沿着共产国际运动遗留下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背景,从亚洲的东北方在诸多政治力量的建构与解构中,借由地理的身体去探索不同社会环境与技术转型中诸众的政治想像。纵观从特定时期的社会主义集体生产到当下全球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模式,再到传统工业(物质化生产)向新兴产业(非物质化生产)的过渡,对诸如劳动和生产动力和控制个人和社会主体意识形态资源和地缘政治这些核心问题的历史性梳理、呈现与讨论,都呈现了一种不充分的现代化过程——异质的当代性拥抱与经济乌托邦的迷恋。


超越了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局限的地缘政治和交换价值正在形成,工作中的身体是我们在多层空间中与技术和信息的交叉和延伸,它游荡于现实与虚幻两点之间,既产生新生的幻象也凸显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而处于公共空间中的身体,又是如何被社会的系统性、规划性的机制运转所控制的?信息和数据是如何以一种无形的、不可见的方式塑造我们的生存状态?训诫、狂欢、消费、景观、记忆的空间又是如何作用于人的精神空间?在此之中,那些被他们完全不看好的异质的思想、异质的行动、异质的人……他们自身的运行逻辑是怎么样的?又是怎么一步步幸存到今天的?在这个过程他们找到了哪些缝隙?又是如何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

“不周山”将以两年的时间周期,探寻当下生产结构和文化转型在全球范围内的含义,微弱的政治力量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也紧密联系到当代艺术领域,艺术家如何通过对现实的思辨来想象一个可能的未来?独立艺术家和空间如何改变我们参与文化生产、分配和合作的方式?以及地缘政治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下影响我们对当代艺术实践和策展的思考。


激发研究所也对对“不周山”也将向对此感兴趣的艺术家、策展人以及研究者开放驻地申请。激发研究所的平台也将向更加合作化的更加观念性的方向发展。如何加入到“不周山”的行动之中,详细信息请点击这里

激发研究所项目“不周山”的发起人:陈淑瑜戴西云,胡伟宋轶由宓。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