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彼察邦:从电影到艺术,我的作品就是我的纪念碑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504   最后更新:2017/05/27 09:31:49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7-05-27 09:31:49

来源:凤凰艺术 dbk


纪念碑”

2017年5月27日,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中国首次个展《纪念碑》将于上海香格纳画廊开幕。这位泰国当代最受国际瞩目的艺术家带来了其16件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影像装置及摄影作品,由其近10年中的创作以及一件1994年于芝加哥念书时的作品组成,所有作品均为国内首次展出。

“纪念碑包含着重要的记忆,也代表了我作品中出现的墓碑和塑像。这两者带有鲜明对比的特征——  一种是无形,一种是有可触及的实体。它们像是鬼魂,或是我们从漫长睡梦中睁开双眼后仍依稀存留的影像。”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纪念碑,这一词可以轻易唤起任何人内心中某个高大雄伟的建筑样式,或是某个亘古不变的客观形象。在建筑层面外,其又具备着纪念碑之所以承载着人类对于这一种意象所保持敬畏精神的特性——纪念碑性。在美术史学者巫鸿看来,真正使一个物体成为一个纪念碑的,是其内在的纪念性和礼仪功能。这也使得一些在体量中并不巨大、或是非现实事物的对象也可以被称作为“纪念碑”。

▲ 本次展览海报,图片来自香格纳画廊


对于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来说,纪念碑既沿承着其早年学习建筑学科的逻辑脉络,又是他构造自己思维“纪念碑”的现实描述——他在创作电影与艺术作品时常常选用自己或他人的记忆,这一过程就如同是在建筑一座大楼,或是制作一个雕像,即便这些“纪念碑”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崩解与重塑。事实上,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影像中时常出现的坚固的雕塑形象,亦延伸承载其“无可名状的铭心记忆”。




▲ 展览现场,图片来自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以及香格纳画廊,摄影师为Alessandro Wang


本次展览占据着香格纳画廊全部两层空间,观者的参观动线也被完全设计好——从一个黑屋前往另一个黑屋,可以回头,不能绕行,像是一间间影院的房间,而在艺术家看来,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从一个梦境到另一个梦境。”——这直观体现在展览的第一件与最后一件作品都放映着睡眠的年轻人——梦境常常是无序但又以另一种逻辑进行着走向,而当前后矛盾或彼此对立的片段与事物并行于同一晚梦境中时,做梦者却也常常无法觉察其种种不合理之处,或是并无能力改变其表现形式。



▲ 展览现场,图片来自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以及香格纳画廊,摄影师为Alessandro Wang


在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作品中,许多如同梦境般看似相互矛盾的语境统一了他对故土与他乡、过去与现在、恍惚的记忆与平凡的现实之间深沉的精神境界。就如作品《烟火(风扇)》一般,不停旋转抗争的风扇的作用往往是在如今日般酷热的天气提供新鲜凉爽的温度与气流,但当其遇到具有强烈政治性与禁忌性的红色火焰时,风扇的努力反而成为了火焰愈加旺盛的助力。这种矛盾与张力充斥着其大多作品,使观者即便并不具有了解相关文化与政治背景的知识,但也可以察觉出那些睡梦中的年轻人背后的紧张、压抑与逃避。

▲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烟火(风扇),2016,单路视频装置, 全息投影, 高清(比例: 9:8), 杜比5.1, 彩色,图片来自香格纳画廊与Kick the Machine Films


这些是电影,是影像,还是艺术作品?事实上,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本人也一直避免去明确其创作的诸多作品在分类上的界限,在他看来,电影正变得越来越私人化,我们对光的操控越来越接近于我们的精神以及声音的互动,而彼此的精神界限似乎也愈加模糊,就如其对于自身性向与国家性的平和看法,艺术家绝不将自己局限于某个标签之下,而是去表现与创作自身真正所具备的独特性——他独特的非线性叙事路径通过转瞬即逝的光与幻象彼此联接并随其个体经验的变换而千回百转,而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都是过去二十年中艺术家从泰国东北部的出生地至其现居地清迈的一系列自我挖掘以及日常场域间的持久探索,由下至上的作品观看,也是在观看这位艺术家是如何筑造与解析自身的“纪念碑”。

▲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记忆,皮豪 (埃弗·阿斯图迪略) ,摄影 艺术微喷,2017,150x220cm (x 2),图片来自香格纳画廊Kick the Machine Films

▲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sync - 第一束光,2017,单路视频,11:03,音乐:坂本龙一,诗: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由戴维·西尔维恩朗诵)图片来自香格纳画廊Kick the Machine Films


《async-第一束光》是阿彼察邦与日本音乐家阪本龙一合作的作品,音乐来自于阪本龙一的最新专辑《async》。作品里,睡梦中人们的影像都来自于阿彼察邦的朋友们。他把相机寄给朋友们,让他们自己拍摄而成。阿彼察邦时常随身携带Digital Harinezumi数码相机,不少作品是使用此相机拍摄完成。


这条路是向着光明前行,但路途却也常常是黑色的。播放屏幕与或黑或红的背景环境交相呼应 ,使得观者的感知与记忆在某种程度上被改变、被混淆,但又让人避无可避,逃无可逃。无论是在《俳句》,还是与其呼应的《宫殿》,再或是《影子》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压迫感使观者在感官上本能地存在着抗拒,但在肢体上已然被困在艺术家所营造的、试图带给观众某种预设体验的仪式感中。而艺术家似乎在以此像我们诉说着,在我们并不过于了解的泰国,人们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


▲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俳句,单路视频,高清数码立体声(展览中为无声),彩色

▲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影子,双屏同步影像装置,现场音源,2016,12分29秒图片来自香格纳画廊Kick the Machine Films


《影子》延续了阿彼察邦一直以来对于感知以及记忆的兴趣。影片描绘的场景中,主角与观众们一起被困在一个房间里,他们找不到逃脱的路,只能互相渗透着彼此的梦境。这件作品反映着泰国动荡的国家局势,并向我们描绘出一副惨淡的人们需要不断地回避现实的未来图景,观众游走在见与不见、事实与虚幻、空间与虚空的交错重叠中。


政治与性向,原本足以使得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以更为激烈的方式表达并面对着自身所处的外在世界,然而艺术家却始终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克制,无论是对外在,对自身,还是存在于彼此脑海中的记忆。他将现实的冲突以造梦的形式呈现,作品中充斥着矛盾,却又不可思议地存在着其个人所创造的清晰逻辑,而在这一超现实国家主义语境下,似乎每个人都成为了《俳句》中那个睡在时间机器中被催眠的青年。


关于艺术家

▲ 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图片来自香格纳画廊与阿彼察邦·韦拉斯哈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1970年出生于曼谷,在泰国东北部的孔敬市长大。他在孔敬大学获得建筑学士后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获电影制片硕士。他于清迈建立自己的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清迈。


获奖 (选):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电影,短片以及影像装置为其收获诸多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大奖,已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2008年及2011年,他分别被授予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以及“军官勋章”。2013年他荣获日本福冈艺术与文化奖以及第11届沙迦双年展的沙迦双年奖。2010年荣获Hugo Boss入围奖。2016年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获荷兰克劳斯亲王奖。他的电影作品《能召回前世的波米叔叔》荣获2010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热带疾病》荣获2004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极乐森林》获得2002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BBC文化于2016年公布的“21世纪最伟大的100部作品”中,阿彼察邦的三部作品入选。同年,阿彼察邦于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其电影回顾展。


收藏(选):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被世界各大著名美术馆以及基金会收藏,其中包括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西班牙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路易威登基金会,FRAC法国香槟-阿登大区当代艺术,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当代摄影美术馆,日本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日本广岛市当代艺术馆,香港M+美术馆,爱尔兰现代美术馆等。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纪念碑

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展览时间:2017年5月28日-2017年7月27日 (11:00-18: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香格纳画廊,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