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揭幕回归艺术主体,6位加入“艺术万岁”的中国面孔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506   最后更新:2017/05/10 20:37:51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7-05-10 20:37:51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威尼斯。当地时间5月9日,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媒体预览开幕,并将于5月13日至11月26日面向公众开放。本届双年展由克里斯汀·马塞尔(Christine Macel)担任,她也是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第四位女策展人。


作为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的首席策展人,马塞尔的策展模式更偏向博物馆展览。正如“艺术万岁”(VIVA ARTE VIVA)的主题所示,马塞尔提出,展览将宣告在一个日渐受“个人主义和冷漠”主导、令人不安的世界中,艺术的活力对于人与人之间连结的重要性。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图片来源:TANC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现场,Lenor Antunes 作品《...then we raised the terrain so that I could see out.》,2017年,图片来源:TANC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绿园城堡展区现场,图片来源:TANC


与上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奥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以聚焦社会政治议题的全世界的未来”(All the World’s Futures)有所不同本年度的双年展以艺术与艺术家为主体更关注艺术与历史和生活的联结以及生态与社群的议题。参加本届双年展的120余位艺术家中103位是首次参加主题展。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现场,Mariechen Danz 作品《Topograohic Mud Floor》,2016/2017年,图片来源:TANC


主题展分为9个“跨展馆”(trans-pavilion),以叙事线索铺陈展开,以“艺术家与书本之馆”(Pavilion of Artists and Books)开始,“时间与无限之馆”(Pavilion of Time and Ininity)结束。


在本届双年展开幕前夕,《艺术新闻》国际版(The Art Newspaper)对马塞尔进行了专访。“在我的记忆中,观展体验曾定义并构建了我的个人经验,”她说道,“这也是我希望本届双年展能够做到的”。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现场,Charles Atlas 作品《The Tyranny of Consciousness》,2017年,图片来源:TANC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绿园城堡展区现场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特别项目“Green Light”,图片来源:TANC

“我希望艺术本体重塑世界”

《艺术新闻》专访策展人克里斯汀·马塞尔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克里斯汀·马塞尔,图片来源:The Art Newspaper


Q:你曾说过双年展是对于“攻击性的声音”、对于“个人主义与冷漠”的反应。这是如何反应的?

A:对我来说,艺术一直是人类打开自我的一种活动,是艺术参与者创造和接收的练习——一种向新提议打开自我的行为。这种新提议可以避免狭隘的思维,它会使你面对如此多的观点、如此多的文化。威尼斯双年展是一场国际化的活动,因纽特艺术家、中国艺术家的观点都会在此呈现,在此你将意识到自己与他们的关联,意识到你确信的事情也可以被质疑。观点自身所包含的,即是新问题和新想法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我希望艺术本体重塑世界。这个希望并不总能成功(事实上成功并不是重点),但去构想一个可能世界的过程,是人类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可以导向具体的行动。至少可以保持希望的存在。

Anna Halprin 作品《Planetary Dance》静帧,4'19'',1981-2017年,图片来源:The Art Newspaper


Q:你曾说双年展是“与艺术家设计、由艺术家设计、为艺术家设计”。你的想法在多大程度上,是从与艺术家的讨论中直接得来的?

A:我的确是在与艺术家们讨论并看到作品之后,才设计出双年展的框架— 并不只是在展览准备期间,更是从我以往的经验中得来。我并不想选择一个可以被人简化或者太专制的主题,也不想它过于宏大和松散而显得不真实。因为对我来说,这1.5万平方米的展厅言之有物非常重要——你可以感到一件艺术品的开放含义,这是一句话所不能也不会传达的信息;你可以感到正在经历一段叙述或者语境,它们会带你去往其他路途。这段路途来自个体、自身,而通往生活中的其他维度。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同样,这也设计出一种朝向外部世界的运动。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外景,摄影:Andrea Avezzù,图片来源:The Art Newspaper


Q: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奥奎· 恩威佐曾说人们并不观看双年展,而是浏览双年展。但你似乎在暗示,你期待观众从绿园城堡(Giardini)的主展厅开始,一直看到军械库展区(Arsenale)。

A:他们也可以不按顺序观看,这同样行得通。这就像看剧集的时候漏掉两集—这没什么。如果你想要理解展览的顺序逻辑,它就在你面前。我略微缩减了参展艺术家的数量,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空间、时间和注意。我先在脑中仔细构想了整个空间,然后与建筑师一起讨论。


你说得对:为了让公众不仅去浏览双年展,而是真正去观看,必须仔细做打算。这意味着你必须知道你在做什么。如果仅仅将空间交给艺术家,等待他给出一个结果,怎么能有所创造呢?这项工作必须提前思考,加上我们面临紧迫的时间,在做计划时必须很快,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最终完成。


建筑师贾思明· 奥彻比(Jasmin Oezcebi)将我的设计理念转化为空间,这是最困难的工作,但她以非常漂亮的方式完成了。她没有优先考虑个人的建筑风格,并且保持了建筑的开放性,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我告诉她,我不想让她建造一个个白盒子空间,而是让整个空间具有话语一般的流动性,我希望她也有同样的想法。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Sheila Hicks 作品《Escalade Beyond Chromatic Lands》,2016-2017年,图片来源:TANC


Q:关于双年展的一种批判是,每个观众的体验都是非常个人化的,并不会带走策展人的任何特定观念—所有的双年展可以合并成同一个,然而你想发出自己明确的声音。

A:这是我从自己作为双年展观众的经验中推导得出的。普遍来说,双年展做得太像一张艺术家清单,让人觉得主办方给了艺术家这处空间,然后说“好,这块地方现在归你了,咱们开幕式见”。观众不能感觉到任何策展的痕迹,好像双年展并非一场展览而是一连串的展示空间。


作为一名策展人,我每次去看双年展都会被震惊,一到现场我马上可以看到展览目录,然后将艺术家一个个对上号。如果不努力这样做,你几乎会忘记看到的所有东西。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双年展规模太大,如果不能让观众产生留在脑海中的情绪,他们自然会忘记大部分艺术家。这对双年展来说是灾难性的:到头来没有人记得艺术家与作品。我在建造这场展览时正是要避免这一点。(采访/Ben Luke 译/Lia)


主题馆里的中国面孔


刘建华

展位:时间与无限馆,76号展位

地点:军械库展区(Arsenale)


“时间与无限馆”(Pavilion of Time and Infinity)中展出了刘建华的经典作品《方》。散发金色光泽的滴状物悬停于黑色钢板之上,将展馆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沉思氛围。

刘建华作品《方》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图片来源:TANC


《方》创作于2014年,艺术家将工业质感的钢板与中国的传统材料陶瓷结合在一起,二者均在“火”的外力施加下呈现出不同的物质形态。材料之间并存的对抗性与依赖性在纯粹的形式中得到体现,艺术家表示:“这种纯粹性也来自于人的内心对物质的一种理解和感应。”

刘建华作品《方》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图片来源:TANC

郝量

展位:传统之馆,35号展位

地点:军械库展区(Arsenale)


“传统之馆”(Pavilion of Traditions)中展出了艺术家郝量的水墨作品《潇湘八景》。郝量的绘画实践则一直专注于探寻传统中国画的当代可能性。对于古代美术、文学、画论、文献的深入研究,构成了他的工作基础。在他的创作中,不论中西、古今、主客都是隐晦的。艺术家表示,“当下所特有的历史观、技术革新、多元文化、空间感知都在影响着我的实践,我并不想通过太过于客观的图像提示当下感,在意潜藏在主观图像下的当代基因。”


郝量作品《潇湘八景》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图片来源:TANC

耿建翌

展位:艺术家与书本之馆,14号展位

地点:绿园城堡(Giardini)


“艺术家与书本之馆”(Pavilion of Artists and Books)中展出了耿建翌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的“书”系列作品。展出的70余件作品中,包括“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泡”、“读物 ”、“之所以为经典”等系列。

耿建翌 “之所以为经典”系列


关小

展位:传统之馆,32号展位

地点:军械库展区(Arsenale)


“传统之馆”(Pavilion of Traditions)展出了关小于2013年创作的录像作品《大卫》。创作之初,关小原想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雕塑作品为素材,不料网上充斥着的都只是游客们随手拍下的质量低下录像。艺术家后来决定“干脆把这些所有看起来像是垃圾的、本来是作废的素材放在一起,于是就制作了这件录像作品”。

关小作品《大卫》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图片来源:TANC


刘野

展位:艺术家与书籍之馆,15号展位

地点:绿园城堡(Giardini)


位于绿园城堡的“艺术家与书籍之馆”展出了刘野由8件关于书的绘画组成的作品

刘野《Book Painting No.9 (Rainer Maria Rilke, Kurze Prosa. Reclam, 2012)》

刘野《书10号(《皮特·蒙德里安:红黄蓝》,Insel Taschenbuch,1995 年)》,布面丙烯(裱于木板上),21 × 30 cm,2015年

刘野《Book Painting No.9 (Rainer Maria Rilke, Kurze Prosa. Reclam, 2012)》


周滔  

展位:时间与无限之馆,80号展位

地点:军械库(Arsenale)


位于军械库的“时间与无限之馆”呈现了周滔完成于2017年的新作《凡洞》。一直以来,周滔的创作都与地点有关,艺术家称之为“地形”研究。在周滔看来,“地形”直接发生在与现实相接触的“室外”,是放弃以作者为中心而投身于不断超出大脑之外的“地形”聚合。此次展出的《凡洞》从人工山体的皺褶和源于自然“山水”几位冲突的分裂感开始,艺术家通过影像的创作来发现它的地形。



周滔《凡洞》(The Worldly Cave),47'53'', single channel 4K HUD, color and sound,2017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艺术万岁”

VIVA ARTE VIVA

绿园城堡(Giadini)及军械库(Arsenale)

5月13日至11月26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