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波个展“博物馆”:一个资深爱好者的进阶之旅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402   最后更新:2017/05/08 22:25:39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7-05-08 22:25:39

来源:雅昌艺术网 文:江静


【编者按】“很多不了解的人觉得我用一些新的技术、新的设备,炫技。其实我是一个非常古典类型的人。”艺术家冯梦波一向被视为新媒体艺术家的领军人物,近几年他从早期的幻灯、电子、模拟和数字又回归到绘画、摄影、装置等媒介,并和新潮音乐家合作进行电子音乐的现场表演。这样一个爱玩的人,很难想象,他也是一个资深的博物馆爱好者。不仅将城市博物馆视为私人游乐场,还不遗余力为迁址前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留下最后影像。5月13日,他的爱好再升级,他将自己动手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博物馆。有趣的是,这个“博物馆”并不试图提供一个观看我们周围世界的客观视角,而是窥探这个创造他心智的世界。

冯梦波(右)与计洲现场表演创作《幻灯》

【博物馆承载的私密记忆】

  冯梦波1966年出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在他的记忆中,童年是匮乏的。他从小不喜欢出去玩,热爱读书,可是家里藏书有限。幸运的是,北京拥有几个优秀的博物馆,他得以徜徉其中,用幻想来弥补资源的贫瘠,满足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对艺术的兴趣。

  他把北京动物园当成游乐场和美术馆,自年少一直到大学去了无数次。他熟悉那里每一只新生或耄衰的动物,对园里的美工尤其着迷:“他们把每一个动物的展牌都做成艺术品。无论是北极熊、非洲象还是鸟类,他们总是把油彩调和着油漆塑造出毛发的纹理,色彩十分雅致,日晒后更臻完美。”

  他对军事博物馆也非常钟爱。“我的父亲是一个机械工程师,我从他那里继承了人类可以创造机器、机器可以改变世界的梦想。枪械作为一种极端的机器,对少年的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在这个高大而整洁的苏式建筑里,空气中永远飘浮着擦洗水磨石地板的煤油的气味。”在军博,不仅可以看到数不清的枪、炮和坦克,而且从奴隶逃跑、农民起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等,恢宏的展厅条理井然,有大量精彩的照片、插图、油画、雕塑和沙盘。童年的冯梦波,曾经将上中央美院毕业后去军博当画家视为人生理想。

故宫钟表馆

  冯梦波最迷恋的还是故宫博物院,这不仅仅是因为故宫离家近。在冯梦波记忆中,那时候故宫里人很少,放眼望去经常只有他一个人。黄昏的御花园是这个北方孩子对南国最早的想像,他在钟表馆里听着滴答滴答感受时间流逝,或者是书画室里看古画或者书法,经常在闭馆前一刻才离开。“我的记忆里只有我一个人在里面,它们默默地为我开放,夜晚它们独自安睡。”

  回忆起当初迷恋博物馆的日子,冯梦波看来,在那个没有电视和娱乐设施贫乏的年代,博物馆能让人去学习或者休息,在一个城市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以我个人的成长为例,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天文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都是我熟悉和热爱的,影响我至今的几所博物馆。虽然它们具有公共的性质,但却承载了我的私密性记忆,在我心里它们只属于我一个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面貌的翻新,冯梦波记忆中的博物馆多数已经不复存在:自从动物园猴山被改造后,他就在没有去动物园了;而军博免费以后几乎成了西客站的第二候车室;小时候学校经常组织去上课的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里,他最看重的《中国通史陈列》已经被犹如候机楼般空旷的大厅取代。冯梦波关于博物馆的记忆似乎要一直沉睡下去,直到他遇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

【被记录的上海自然博物馆】

  2010年,冯梦波在沪申画廊的个展“西游记”。当时,在好朋友卢跃的建议下,他参观了外滩三号附近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这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筹建于1956年,当时馆内环境败落,亟待整修;博物馆的陈列信息也多是过时的,许多标本模型自建馆后便没有更新过。


当冯梦波拍照时,他的影子总是映在展柜玻璃上。有时还故意把自己的身影搁在里面,造成一些明暗和层次感。

艺术家冯梦波拍摄的上海自然博物馆。

  这座依然保留着上世纪50年代建馆旧貌的博物馆给冯梦波带来意外的惊喜:“当我来到上海自然博物馆时,感觉到记忆被唤醒了,因为我是60年代出生的,是看着这些东西成长起来的,这个博物馆的设计和展示,还有制造的方式都让我觉得很熟悉,仿佛我亲手建造并遗忘了它。”

  冯梦波对上海博物馆一见钟情还有一个原因,他从来没有参观过国外的自然博物馆,并对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自然博物馆充满向往。因为苏式体系是我国博物馆的的渊源。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是华商纱布交易所,上海第一个钢筋混凝土建筑,也是新古典主义的杰作。步入前厅,就可以体会到它辉煌的过去。更不用说恐龙大厅那高耸的天窗,高高陡陡的台阶,一望恍如欧洲的火车站一般宏伟。

  冯梦波觉得自己与这个地方有种强烈地不解之缘,并着手创作了以博物馆为主题的摄影作品。他扛着特地购置的相机、镜头先后四次来到这个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的老员工领他参观展厅,亲手打开那些哺乳动物展柜下面隐藏的抽屉。冯梦波仔细地拍摄了每一个开放的角落。不仅如此,拿着中央美院的介绍信,冯梦波还拍摄了上海自然博物馆里那些不对公众开放的区域。冯梦波曾在员工食堂的角落里遇见了一堆鲸鱼骨架。“虽然破了,有土,没人打理,它还是很美。它一直在那儿,沉默着,一直想诉说的姿态。”



艺术家冯梦波拍摄的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动物标本

  在前后四次拍摄经历中,冯梦波每次去都会有新的认识,从而刺激他再次创作的冲动。这座自然博物馆在他看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包括博物馆的建筑、展品、展柜、景箱、图文还有幕后的一切非开放区域。冯梦波用黑白、彩色以及3D完整记录:彩色部分能尽量还原真实;黑白部分表现了博物馆的超现实主义的这部分,因为这个博物馆看起来不像是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它非常的超现实;此外,不管是黑白还是彩色照片,都很难表现出这个空间,而3D可以使空间的深度表达的很准确。”

  在拍摄开始时,冯梦波还只是想单纯的记录,并没有当成艺术作品来制作。就像早期的“私人照相簿”项目起初只是整理自家的档案,行进到一半的时候,他觉得应该展示给更多人看。“私人照相簿”是用一家人的生活讲述几代人的事,那么,上海自然博物馆也是几代人的博物馆。2012年9月,冯梦波个展《私人博物馆》在沪申画廊开幕,配合精心设计的相框,最终的展览给人感觉置身于一个亦真亦幻又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的博物馆一样。

  两年后,将近60岁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闭馆,新馆迁入位于静安区静安雕塑公园。“我的初衷是,即使将来这个博物馆的样子完全不同了,至少我可以保留一个完整的纪录。”冯梦波表示,“记录了这个伟大的博物馆的垂暮时刻,荣幸之至。”

【打造一个博物馆】

  时隔几年之后,冯梦波不再满足纯粹的记录,他要自己打造一个博物馆。

  5月13日,冯梦波的新个展《冯梦波:博物馆》将在没顶画廊开幕。在这个展览中,冯梦波将着手把整个没顶画廊变成一个博物馆。展柜中的西洋镜用来展开各自独立的叙事情节,阐释性的文本将补充这些封闭性的戏剧化场景,完善、补充或复杂化了观众的所见所闻。


没顶画廊空间

  与寻常博物馆不同,即将展出的展品并不来自高雅文化、历史或科学探索的领域,而是来自流行文化。对于那些熟悉冯梦波作品的观众来说,这些形象可能是熟悉的,或者似曾相识。因为它们经常投射在他的电子作品与绘画中。但这是冯梦波第一次将它们制作成可触摸的物理对象。



正在展出的“私人照相簿”

  博物馆的主题是冯梦波对“记忆和身份意识”的长期摸索的一部分。自1996年始,他就曾创作过交互光盘作品《私人照相簿》,并从此开始了数字化创作的探索。多年以后,他发表了第一个摄影项目《私人博物馆》,一份饱含情感的文献,记录了上海自然博物馆迁址以前的状态。此次展览是这个探险的第三个项目,也是他针对装置艺术的首次实验。

【展览讯息】

  “博物馆——冯梦波个展”

  地点:没顶画廊

  开幕:2017.05.13 16:00

  展期:2017.05.14 - 07.02

  策展人:秦思源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