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时间的种子带你穿梭未来 | 上海种子第二章开幕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1   浏览数:2234   最后更新:2017/04/24 09:20:14 by guest
[楼主] 聚光灯 2017-04-23 22:20:27

来源: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


“时间的种子”展览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中庭现场图,2017


4月22日,上海种子第二章以时间的种子”为题,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正式开幕。李龙雨(Yongwoo Lee)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联合策划,“时间的种子”取名自同名纪录片,响应该纪录片对即刻行动改善当前气候状况的呼吁,试图通过融合艺术、文学(科幻)、科技、社会学、环境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更好地理解当下紧迫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探索一种可持续的解决之道。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选择这天开幕,亦是对“时间的种子”最好的呼应。


上海种子马拉松访谈第一辑

上海种子马拉松访谈-李禹焕


由上海种子联合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与李龙雨联合呈现。

本次展览设计师、Collective的创始人及设计总监、建筑师Betty Ng作为首位被访者,分享了她参与“时间的种子”展场设计的故事,从建筑学的角度阐述了对展览主题的理解。

第二位则是开幕特别来宾,物派领军人物李禹焕先生:“艺术工作的重点不仅是创作出一个物件,更重要的是物体和周边的联系。”

上海种子马拉松访谈-杜韵


之后,两位艺术总监随机邀请在场的上海种子研究员上场接受访问,包括Stuart Kim、邱黯雄、王旭、Ina Christel Johannessen、陈熹、戴志康、Miriam Simun、李鼐含、刘窗、喻红、杜韵、Martin Guinard-Terrin、Jordana Maisie Goot……针对他们的作品、在各自领域内容的研究,展开即兴的“拷问”。更多详情,我们将陆续呈现。

上海种子马拉松访谈-喻红


新闻发布会

“时间的种子”新闻发布会


下午两点半,“时间的种子”新闻发布会正式召开。上海种子联合艺术总监李龙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蛇形画廊艺术总监),上海种子主赞助商张雷(远景能源CEO)、戴志康(证大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为发布会致辞。

“时间的种子”新闻发布会,小汉斯、张雷、戴志康、李龙雨


李龙雨馆长为现场的媒体简单回顾了上海种子第一章的内容和项目的起源。上海种子第二章和第一章共同主题是2116,我们希望对几百年后的状态进行混合式跨学科的探讨,并且走出美术馆的空间,和不同的人对话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也强调了艺术走出美术馆,与不同领域的人发生对话的重要性。“生态这个词太轻了,我们要谈论灭绝。"已故艺术家古斯塔夫·梅茨戈尔的名言给他带来警示。

“时间的种子”新闻发布会


上海将要改名为“海上”?张雷从人类文明说起,提出了对人类未来的担忧。他希望上海种子能够唤起公众的社会责任感,驱散人类的冷漠。

而戴志康先生则从生命科学角度,阐述了他对未来的思考。宇宙飞船能将所有的人都带走吗?若不能,当下的我们又该付诸怎样的行动?


开幕式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开幕表演-Frozen Songs


由易卜生国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斯瓦尔巴德岛全球种子库,舞蹈家Ina Christel Johannessen,四分律工作室多媒体艺术家张琳和丰江舟(中国多媒体艺术领军人)以及Stray Dogs(比利时先锋电子乐团)联合打造,“冰冻之歌”片段在“时间的种子”开幕式上进行了全球首演~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开幕表演-Frozen Songs


新晋普利策音乐奖得主、作曲家杜韵与爵士钢琴家黄健怡,浦东本地社区沪剧演员,香港建筑师Thomas Tsang展开合作,多种元素混合碰撞,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多感官盛宴。开头播放的《一封三十秒给未来的信》,展现了不同背景的人们对未来的憧憬。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开幕表演-杜韵


改编自王旭“糖伞”,舞蹈演员手举一把糖伞,在音乐中起舞,穿过观众席,并将伞上的焦糖掰下,分发,将伞合上,焦糖最终碎落一地。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开幕现场,联合艺术总监李龙宇+小汉斯


作为特别嘉宾,长居幕后的影像艺术家杨福东小野洋子作品“献给上海的铃铛”登台表演,告诫我们“去发现,而不必搜寻,你会看到万物蕴藏着奇迹。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开幕表演-小野洋子作品“献给上海的铃铛”,表演嘉宾杨福东


精彩作品图


什么正在消逝?空房林璎。装置细节(手持屏幕),2009年

由什么正在消逝?基金会允惠

图片由马修·尼德豪泽提供

“许愿树”, 小野洋子。装置于展览“水平记忆”现场, 2007年。由巴西圣保罗巴西银行文化中心允惠

图片由小野洋子提供

“地震”,黄锐。装置、混合媒材,320×230×230厘米, 2008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现场图,2017


“14#”,刘窗。装置现场及草图,混合媒材(方形空间、投影仪与Flash文件),2012年。

由研究员允惠。

“出口”,迪勒·斯科菲迪奥+兰弗洛设计事务所、马克·汉森、劳拉·库尔干与本·鲁宾,与罗伯特·吉拉德·彼得鲁斯及斯瓦特·史密斯合作。

动画投影,45 分钟,2008-2015年

巴黎卡地亚艺术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

展览现场图,摄影:吕克·柏格立

“100 件物品:关于未来的历史”,韩卫宇×陈熹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现场图,2017

重置现代性!上海站”,布鲁诺·拉图尔及其根基研究员团队成员杰米·艾伦、马丁·吉纳德-特雷、克劳德·玛卓托(òbelo)、多纳托·瑞奇、玛雅·桑博(òbelo)。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现场图,2017

“迷你脑”(细节图), 托马斯·哈东与戴维·帕米埃斯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现场图,2017

“重新理解衰老”,金斯顿,2017年,原始资料,尺寸可变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现场图,2017

“重置现代性!上海站”,布鲁诺·拉图尔及其根基研究员团队成员马丁·吉纳德-特雷、多纳托·瑞奇、克劳德·玛卓托 & 玛雅·桑博(òbelo)与杰米·艾伦。概念草图,2017年

由根基研究员团队允惠

“雨前夏风”,王旭。4K视频,12分25秒,2017年

由研究员允惠

“跨越世代的致歉”, 珍妮弗·雅与萨拉·施莱辛格合作

雕塑与板面绘画, 38 × 36 × 28 厘米(雕塑)、41 × 51 × 2 厘米(单件板面绘画), 2017年


由研究员允惠


时间的种子

展期:2017年4月22日-7月30日

地点: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票价:120元

优惠票:60元(持有效证件在校学生及教师、军人、65岁-70岁老人,现场购买)

[沙发:1楼] guest 2017-04-24 09:20:14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张军

去往2116的未来线路?“时间的种子”翻开上海种子第二章

4月22日,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开幕。艺术家邱黯雄的作品与科幻小说家刘宇昆(Ken Liu)特别为上海种子所撰写的《上海48小时:国际游客周末观光指南,行星漫游者出品,2116》两相呼应,两者不约而同地以影像装置与文本的形态相结合,讲述一趟发生在百年后的“上海之旅”。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张海濛及其小组成员所开发的线上游戏《玩出未来2116》在第二章中将以完整的作品形式在展览中呈现。“2116其实并不很遥远。它只不过是超过了我们的有生之年,但是我们不能再以人类自身的时间、限度去思考自然”,远景能源 CEO 张雷说。而面对“灭绝”性的未来,“时间的种子”应当在今天种下什么样的愿景形态?证大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也是上海种子研究员之一的戴志康说,“我们期待中国人能为全球亿万级的人口提供一种生存方式样板。也许上海种子下一章的主题就会是'平等'、'公平'”。

上海。由李龙雨与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联合策划,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于4月22日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开幕。上海种子第二章主要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展览题目取自同名纪录片——“时间的种子”(Seeds of Time)。

▲ 卡里·福勒《时间的种子》,由桑迪·麦克劳德导演的电影,77分钟,纪录片静止图像,2013年,图片由研究员允惠


回归“展览”


上海种子第二章仍然试图通过艺术、文学(科幻)、科技、社会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医学的跨学科对话以及当代艺术公共性与公共空间的拓展,引领社会各界发现、感知、更深入地理解和探讨环境和社会问题,并尝试解决之道。如果说上海种子正在试图探索一条多方合作、迂回进展的公共平台构建之路,其第二章“时间的种子”某种程度上做了一次面向“展览”的回归。延续“根基研究员”(Root Researcher)及“研究员”(Researcher)的体系,“时间的种子”主要由5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根基研究员带领其团队共同完成的项目,以及40多位(组)不同领域的个体研究员的作品或展项构成。


▲ 上海种子第二期“时间的种子”开幕现场


在根基研究员小组的层面:人类学家、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的团队将带来《重置现代性!上海站》。它包括一个填入了丰厚文献的展厅空间,以及连续4天的讲座和工作坊(5月4日至7日)。它将展开与本地学者、知识界代表之间的讨论,探讨在生态与人文环境均已发生剧变的今天如何重新审视“现代性”。艺术家、作家和电影制作人索菲亚·阿尔-玛利亚(Sophia Al-Maria)及其小组成员联合创作的《执迷之物》,结合影像、舞蹈与文本等多重形式预演“未来”并祝福2116。


▲ 布鲁诺·拉图尔及其根基研究员团队成员杰米·艾伦、马丁·吉纳德-特雷、克劳德·玛卓托(òbelo)、多纳托·瑞奇、玛雅·桑博(òbelo)《重置现代性!上海站》大体说明图,2017年,图片由òbelo(根基研究员团队成员克劳德·玛卓托与玛雅·桑博)允惠


视觉艺术家邱黯雄团队希望在一辆公交车上实现的公共艺术项目《未来线路》。它与另一位研究员——科幻小说家刘宇昆(Ken Liu)特别为上海种子所撰写的《上海48小时:国际游客周末观光指南,行星漫游者出品,2116》两相呼应。两者不约而同地都以影像装置与文本的形态相结合,讲述一趟发生在百年后的“上海之旅”。作为上一章已完成项目的换型延展,表演艺术家奥托邦戈·恩坎加(Otobang Nkanga)小组的“土地对话”,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张海濛及其小组成员所开发的线上游戏《玩出未来2116》在第二章中将以完整的作品形式在展览中呈现。


▲ 邱黯雄及其根基研究员团队成员李倩与杨磊《未来线路》,概念图与说明文字,2017年,图片由根基研究员允惠

▲ 刘宇昆(Ken Liu)特别为上海种子所撰写的《上海48小时:国际游客周末观光指南,行星漫游者出品,2116》,图片来源:TANC

第二章展出的项目还包括迪勒·斯科菲迪奥+兰弗洛设计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带来的《出口》(由卡地亚艺术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它在接近360度的全景式荧幕上呈现“转译”自大量调查数据的动态图像,直观地还原人口迁徙(移民)、气候变迁等发生在地球村的一系列“运动”(Movement),并揭示数据变化背后的深远影响。





▲ 迪勒·斯科菲迪奥+兰弗洛设计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出口》


艺术家刘窗以自己的3件作品分别对应两组科学家——托马斯·哈东(Thomas Hartung)和戴维·帕米埃斯(David Pamies),以及金斯顿(Stuart Kim)的研究成果,4件展项的并置有趣而耐人寻味:一方面,科技意味进步,是问题的解决之道;另一方面,科技也滋生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得到修正和治愈……




▲ 刘窗《14#》,装置现场及草图

▲ 金斯顿(Stuart Kim)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代视觉艺术家与文化偶像的小野洋子这次为上海种子送来3件不同形式的作品:一场《献给上海的铃铛》的开幕表演;声音装置《我们都是水》,一个长期项目《许愿树》。建筑艺术家林璎的空间影像装置《什么正在消逝?空房间》借光束调动观众的观看行为——它引领观众双手捧起暗室的投影板,在映照自身的莹莹绿光中观看地球上消逝或濒临灭绝的生物的故事。


▲ 小野洋子《许愿树》

▲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开幕表演——小野洋子作品“先给上海的铃声”,表演嘉宾杨福东

▲ 林璎《什么正在消逝?空房间》,装置现场,2009年,图片由马修·尼德豪泽提供


展览还包括首度在国内呈现的古斯塔夫·梅茨戈尔(Gustav Metzger)的作品。这位刚刚去世的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坚决反对者,以不懈的艺术行为提醒人们“我们必须要么成为理想主义者,要么死亡。”


▲ 古斯塔夫·梅茨戈尔《极限碰触:舞动的软管、云母立方、电炉上的水滴、无题(彩虹/水)》,一系列装置与混合媒材,尺寸可变,1968/2017年,由研究员允惠,致谢Kunsthall奥斯陆与Øyvind Mellbye


迂回构建“公共平台”


“时间的种子”开幕期间,“关于未来的愿景”论坛,“上海种子马拉松访谈”第一辑, “时间的种子”展览背后故事分享会同期举行。在“远景之丘”中进行的“关于未来的愿景”的讨论将话题延展至生物及基因科学、生态系统、中医伦理、健康产业。“上海种子马拉松访谈”就设在“时间的种子”展品建构的空间之中。“展览”以建构语境的方式内在地影响着讨论,讨论本身成为一种现场“展品”。


▲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开幕日马拉松访谈


特别策划的开幕式表演也更像是一场当代艺术展:杨福东作为朗诵者呈现小野洋子作品“献给上海的铃声”;爵士钢琴家黄健怡和浦东社区沪剧演员合作,在香港建筑师 Thomas Tsang 制作的投影大屏幕前,新晋普利策音乐奖得主杜韵身着黑衣站在台前像要报幕,但只是一直沉默而凝重地用保鲜膜包裹话筒。研究员王旭像个哑剧演员一样自己表演“糖伞”,酒会观众则受邀穿上穿戴式设备“阿多罗”去仿生般地感受生长时的阿加尼斯·阿库塔——一种一年只开花一天的非常脆弱的物种。


▲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开幕表演,表演者杜韵


如果说上海种子计划本身有似正在创作中的长篇交响乐,其“第二章””展览“形式的回归是对上一章已展开的部分实验成果的总结性展示,又是“艺术”撕裂现实力量的节奏性凸显,它的介入性质并没有改变。


▲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开幕表演


“我们不是一个艺术节或者双年展,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公共平台。它甚至不必是艺术、文化导向的,它将在某种程度上填补 NGO 的空白,并具有媒体、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开幕式新闻发布会上,上海种子联合艺术总监、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这样说。


而为什么是“上海”?“上海种子”又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在地性?上海种子联合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说:“今天我们试图在‘美术馆’进行的这些活动和探讨,远远不是传统美术馆所能承担的。而也许只有上海,今天的上海——它拥有如此众多的文化艺术场馆,开放的精神,才是这样的探索的最好出发地”。


 “2116其实并不很遥远。它只不过是超过了我们的有生之年,但是我们不能再以人类自身的时间、限度去思考自然”,远景能源 CEO 张雷说。而面对“灭绝”性的未来,“时间的种子”应当在今天种下什么样的愿景形态?证大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目前同时也是上海种子研究员之一的戴志康说,“我们期待中国人能为全球亿万级的人口提供一种生存方式样板。也许上海种子下一章的主题就会是“平等”、“公平”。”(撰文/张军)


上海种子第二期

Shanghai Project, Chapter 2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 展至7月30日

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