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何翔宇 以口为例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599   最后更新:2017/04/10 20:53:12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7-04-10 20:53:12

来源:798艺术 李旭辉


何翔宇空白空间个展现场


当15 世纪中期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离开罗马之后,在7 天时间内撰写了他著名的《愚人传》在书中,伊拉斯谟以快人的口吻讽刺了罗马教廷的腐败和慵懒,撰写了一系列扑克牌式的权利角色,在宗教等级社会里,修辞学成为一项可以穿梭与上层与下层生活的自由之路。而正是15 世纪到19 世纪欧洲对修辞学的研究给予了宗教神权走向黄昏的通道,但同样也我们也会看到欧洲教权时代修辞学是怎样成为一种工具被当权者滥用,并腐化的。而正是因此,分析哲学才逐渐取代经院哲学成为17 世纪之后风靡世界的潮流。新教与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崛起,不仅构建着一个令人炫目的物质世界,也促使着实用主义的盛行。而在东方因为没有经历宗教的改革,对资本主义的若即若离产生一种建立在民族主义之上的拿来主义,这种拿来主义却不会丝毫没有反思在物质繁荣背后哲学与宗教精神形态的变化,而只是将西方的物质富裕视作为异于自我文明意志的物质表像。而不会再进一步思考,假如这种物质文明背后的精神是与本地域的宗教精神是抵触的,那么下一步的工作会是怎样?

《正方形》整体尺寸261×262.5cm 铜 2014-2016 年


在何翔宇的创作中我们能很明显的发现,其工作涉及到西方物质文明在通过东方的过滤之后到底会成为怎样的产物,例如将可乐提取物作为中国画的颜料,将贵重的皮革制作成老式坦克,其带有自身“恋物”气质的创作中,艺术家的行动总是能打破人们对年轻人固有界定。在早期,我们可以用“劳作”来概括此时的创作,其体量和材质决定艺术家必须依靠高于普通艺术家的策划和介入的能力才能完成作品本身。在《可乐计划》,《坦克计划》中能看到何翔宇向老一代政治波普和达达艺术的致敬。但其形式上早已脱离了原来艺术品的架上趣味,艺术家对物质的转换中能看到博伊斯《油脂椅》,《毛毡钢琴》的影响,但从区别来看,何翔宇的作品涉及到日常的一般社会运动,同时又连接着早已在消费时代被抹去的集权映像。而从2008 开始,像《完》、《sorry》、《900 个青花瓷》、《伞》、《回信》、《我的梦想》、《马拉之死》等作品中,何翔宇的作品创作不再去与现实平行,而是将目光探向历史因果的深处。虽然这种寻找是极度个人化的,但作品所带出的显影是准确,这些作品无疑有着强烈的政治敏感性,特别是在《我的梦想》、《马拉之死》两件作品中尤为露骨,但这样的作品也许并不会长久成为何翔宇的标签,但至少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思考“此在”的过程中是难能可贵。

《柠檬研究》展览现场


将目标锁定在此次空白空间展出的何翔宇的创作,我们能发现《柠檬》系列与《口腔计划》依然延续了早期大型项目一些特征,假如在《可乐计划》,《柠檬》系列与《口腔计划》找出一些共同的特征的话,何翔宇在这三件作品上始终希望将味觉系统转换为视觉系统。但在空白展览的两个系列创作中,显然何的创作更为细腻、冷峻。在严禁的分析化语言中,何翔宇的艺术语言变得更为成熟:《可乐计划》所转换的视觉经验无疑是向着社会性的集体经验过度的。但在《口腔计划》和《柠檬》系列中,何翔宇有意识的放弃了早期使其成名的中国要素,逐渐还原为纯粹个体来面对现代文明这一普遍现实。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192》 综合材料 2016 年


例如像《9 个柠檬》系列中,何翔宇用标好号码的色彩用不同水滴量调和后,绘画出新的柠檬形态,并在每个柠檬边编上数字,这种近乎于刻板的科学创作方式,当然早在《口腔计划》中就已经形成,这我们会发现艺术家通过这种陌生化的隔离,追问着所谓的现代文明繁杂多样性的起源。而柠檬作为一种常用但又不能作为主食的调味水果,其本身又被赋予如此多形态,这样一种荒诞性就被严肃的工作加强了。《131 个柠檬》这件作品每个柠檬的轮廓都是何翔宇通过用身体感受后,手绘而成。在不同柠檬黄的底色的映衬下,作品构成一张视觉压力测试图,因观众在日常中不同的压力获得不同的图像闪烁频率。而《我们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192》这件是对《口腔计划》的一次结尾,事实上《口腔计划》的缘起是艺术家在国外生存过程的中的语言自闭而产生的,在没有破解语言壁垒之前,何翔宇开始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自我认知,逐渐生成此系列创作。

《131 个柠檬》300×300×5 cm 铅笔、布上丙烯 2016 年


作者的混沌感知逐渐被图像以一种刻度化的图像还原,期间经历过多次不同的实验,此次的192 张黑色水墨绘画标准的正方形记录着何翔宇日常的口腔感知,图像有着其不同的衍生关系,随机而有序,逐渐生长为一种有机的个人味觉序列,而且没有重复,很难想象一个人的味觉是没有重复的,但事实上这是所有人都在面对的现实,一个进化的食物链,永无止境,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感知系统不断被新的商业产品创新升级着感知时,五感也是同步的。何翔宇的《口腔系列》让人联想到90 年度初,新刻度小组对个人感官序列性的描绘,虽然不像新刻度小组那样强调极度理性,但也在艺术史中留下一笔无法被取代的痕迹。

《5 月 14 日, 7 月 17 日, 8 月 27 日 》影像装置 2016年

《5 月 14 日, 7 月 17 日, 8 月 27 日 》(局部)影像装置2016 年


而在展厅的另一边,同样与食物有关,《5月14日,7月17日,8月27日》是三件视频录像作品,所有都以一群不同肤色、人种构成的群体为主角,第一件视频表现的是这个集体在啃食一个代表着文明的科斯林柱子,柱子是雕塑泥做的,在长时间啃食之后留下痕迹后,柱子被翻制为铜质。第二件视频是集体模仿声音,第三个是集体模仿面部表情,三件视频所带出的联想是当希腊文明被视作为物质文明而非精神遗产的前提下,全球性的模仿和自我吞噬后,就会落到面面相觑的局面,三件作品给予了未来想象的一种原始氛围,从艺术语言角度而言艺术家无疑将装置、行为、影像综合得更为自然。而这种对未来灾难的想象以一种荒诞,幽默的方式呈现在青年艺术家中也属于少数。(文/李旭辉 图片/空白空间)

《圆柱》 2016 年

《7 月17 日》42’30”单频影像装置(彩色,有声)

《8 月27 日》49’49”单频影像装置(彩色,有声)

《5 月14 日》77’38”单频影像装置(彩色,有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