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的涌现”:新生代策展人的发声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644   最后更新:2017/04/04 23:01:01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7-04-04 23:01:01

来源:798艺术 王薇


新生代策展人项目“抵抗的涌现”泰康空间展览现场


秉承对年轻一代策展人的关注与支持,泰康空间在其创立的新生代策展人项目首展“抵抗的涌现”中呈现了富源、缪子衿、魏颖、姚梦溪的策展工作成果。在这个突出策展理念的项目中,四位年轻策展人在同一主题框架下展示了四个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展览单元,以新鲜独特的视野及丰富细腻的思考展现了新一代策展人的工作方法及研究方向,并以群体的姿态展示出对问题性现实的抵抗。


林甲悦《艺术家的感觉是其法律》100×200cm 收藏级数码微喷 2016年


“化敌为友”单元的主题设定以细致入微的观察方式传达了一种修复的善意。策展人富源借用伊夫·科索夫斯基·塞奇威克提出的“修复式阅读”这一理念,通过三组作品所呈现的知识的表演性及其超越语言的范畴,试图去除人们在认知事物过程中所惯于持有的狭隘的挑衅性态度,转而以一种对事物深入体察、对欲望本身进行反思的方式,寻求视野及表达的开放性,从而修复因偏激造成的认知断裂,并重建对事物的完整性想象。


杨露子《伟大的帝国需要伟大的色彩(三部曲)》单屏录像 21′ 2016 年


该单元的参展作品来自三位女性艺术家,这一看似巧合的性别构成仿佛在有意无意间暗示了某种修复性力量来源的可能。由三张照片构成的林甲悦的作品《艺术家的感觉是其法律》拍摄于美国密西根奥克斯堡印第安人墓地附近的森林,经过后期处理的照片显示出一种对真实客体的观念性介入。在光影交错间,或清晰或模糊的图片扰乱了现实与心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而沈莘的录像作品《据点》则通过拍摄一对情侣探访一座位于苏格兰的藏传佛教庙宇、采访耶舍仁波切,并在庙宇前舞蹈的一系列行为,呈现了一种对隐藏于权力机制背后现象的思考。在杨露子的录像作品《伟大的帝国需要伟大的色彩》中,艺术家以碎片式的图像构成方式编织了有关帝国与个体、渴望与隔绝的视觉及记忆,充满隐喻意味的画面唤起了某种潜藏的记忆以及有关存在与虚无的浮想。

沈莘《据点》单屏录像72′ 2016年


缪子衿在其策划的“误入”单元中呈现了谭天、胡伟、赵天汲在各自艺术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成的作品。策展人将“误入”这一主题的设定解释为“对项目脱离原始的生产语境后实现的展示的质疑”,这样的阐述本身即显示出一种带有批判性思考的策展前提。带着对这种转换语境的展示行为所持有的自我质疑,策展人将三个项目在展厅中的呈现设想为一次艺术家对各自项目的重访,以期他们能够通过这种“误入”在原有项目基础上延展出新的认知与思考。

谭天《柏林剩余—政治不正确雕塑》尺寸可变 玩具、闹钟、钥匙链、画布、展示台 2016年


事实上,三位艺术家以闯入者身份展开的项目实践本身即显示了认知或行为与陌生语境相遇后所产生的碰撞,并提示了一种脱离固有认知习惯的他者视角。谭天在柏林女子监狱驻留期间与德国艺术家的交流使其感受到德国人因深刻反省二战所形成的政治过度正确。在此次展出的作品《柏林剩余——政治不正确雕塑》中,通过标示着别有意味语句的二手小玩具,以及写于铺设在物品展示台画布上那些带有质疑、反思性质的文字,艺术家意在表达有关所谓正确与错误的悖论以及表象与真实的可能性错位。

胡伟《适当控制》轮胎、录像投影(彩色有声、循环)2014年


胡伟在墨西哥驻留期间创作的《适当控制》则以录像的形式呈现了艺术家将一个废弃轮胎沿街推入驻留所在画廊的全过程,通过个人表演性的行为方式完成对公共空间的介入。而在赵天汲以录像形式记录的系列项目《撒癔症》中,艺术家的实践行为渗入到胡同、菜市场、公园这类更具生活气息的公共场所之中,通过与他者的互动,测试并观察艺术与大众的碰撞。

任日《元塑II》40×40×40cm×5 蜂蜡、亚克力 2013年


“表象之眼”单元延续了策展人魏颖一直以来对科技与当下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引用叔本华的理论,作为题旨的“表象”在此意指主体的意识对于客体世界中各种物质和概念的感知。随着科技的急速发展,人们对客体事物的了解愈发清晰透彻,在获取真相的同时亦在不断丧失诗意的想象。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抑制因主体性萎缩而造成的“真实之殇”,并通过敏锐的感知力重新获取诗意的存在,正是策展人试图在展览中探讨的关键问题。

刘国强《窗子》100×100cm×2 摄影 爱普生艺术微喷 2016 年


在任日创作的《元塑Ⅱ》中,艺术家顺应蜜蜂自身的生活习性及社会结构,以主体的适度介入影响蜂群筑巢的形状,并在时间的推进中完成作品的塑形。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主体性因素以及随机操作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伴随着蜂群的惯性行为,共同决定了作品的最终面貌。而刘国强此次展出的摄影作品《空间-4#(墙角)》、《窗子》则呈现出以一种更为冷静克制的语言敏锐捕捉日常生活中经验盲点的创作特征。前者通过模拟人眼的视觉感知,揭示了客体存在与主体感受之间的差异。后者则通过拍摄焦点在窗子与窗外景物之间的转换,引发有关对事物认知的判定究竟取决于物质性抑或功能性问题的思考。

吴鼎《只有人们对实在一无所知的时候才有可能无限的接近他》高清录像 彩色单通道 14′57″ 2016年


从吴鼎的作品《人们言说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如其所示》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每一个灯箱上显示的带有解析性质的几何图例及颇具哲思意味的文字表述仿佛是以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阐释世界的内在秩序。而此次展出的另一件由其创作的录像作品《只有人们对实在一无所知的时候才有可能无限的接近他》则通过模仿NASA 收集宇宙频率并转换为声音这一科学行为,展示了对无法掌控的客体的怀疑,亦呈现了一种由科技手段带来的新的诗意。

史镇豪《国王的故事》尺寸可变 综合媒材 2014年


在“紧急行动”单元中,策展人姚梦溪以草场地为活动范围,通过发起一次紧迫的召集,在没有充分创作预设的前提下将艺术家史镇豪、唐潮、郑源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当中,以七天时间共同设定规则、搜集素材,并在这个游荡的过程中以录像的形式记录行为,而行为本身也以主动介入的姿态参与到作品结构的编织当中。开放式的工作以及悬置的展示内容迫使艺术家们从创作的惯性中逃离,在未知的进程中捕捉行动带来的提示,并在彼此协作中不断触发新的可能。

唐潮《安全岛》单频录像 19′13″ 2015年


“紧急行动”单元亦展示了三位艺术家各自体系中的创作。唐潮的录像作品《安全岛》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推进,带有问题意识的行动平行于其以录像、摄影为媒介的创作。在此过程中拍摄的内容与创作者的个体生活发生了互动式的融合。史镇豪以综合媒介呈现的作品《国王的故事》涵盖了录像、文本、行动、图像等多种手法,在彼此交织的线索中,艺术家以一种“超文本”的方式构建了埋设在作品中错综复杂的叙事关系。而郑源的录像作品《外置记忆》则呈现了有关人与空间关系的思考。在真实与虚拟场景中不断切换的镜头,对日常生活碎片化的整合,无不显示出创作者的在场,并揭示了某种图像记录对认知与记忆的塑造方式。(文/王薇 图片/泰康空间)

郑源《外置记忆》录像11′30″ 2015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