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惠特尼双年展上值得关注的九位艺术家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861   最后更新:2017/04/04 22:12:10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7-04-04 22:12:10

来源:创想计划


在惠特尼美术馆在迁居纽约肉类加工区(Meatpacking District)后的第一场双年展中,策展人为它定制了一个极具2017特色的主题:动荡社会中自我与个人的塑造。如你所料,美国政治上的动荡已经或多或少沾染了艺术创作。

走出电梯,美术馆五层展出的占领美术馆(Occupy Museums)的作品债务艺术展通过信息图表为参观者普及了债务经济和它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小狗·小狗(Puppies Puppies)带来的破碎的扳机嵌在美术馆的墙上, 反映了美国的枪支暴力。“让美国再一次伟大起来”——这句当前美国政府用来为其歧视言论证明的看似无害的口号也在馆中出现,被塞莱斯特·杜普伊-斯宾塞(Celeste Dupuy-Spencer)用在了特朗普支持者(我猜他们中有一些是好人)中。艺术家们也对由乔治·奥威尔和《黑镜》所激起的焦虑感同身受,纷纷在作品中融入新兴科技,比如在琼恩·凯斯勒(Jon Kessler)的雕塑中,前往海滩的假人/机器人头顶VR装置。

整场双年展可谓是充满了足足的反乌托邦气息,但从总体上讲,我们最喜欢的作品是那些给予科技工具新颖用途的,比如说阿尼卡·李(Anicka Yi)通过娴熟的3D电影制作技术讲述了关于生物黑客(bio-hacking)的故事,或着是通过传统媒介映射当代美国生活的,比如说阿丽莎·尼森鲍姆(Aliza Nisenbaum)关于无证移民的油画作品。在这个真相已经无处找寻的时代,这些艺术家却大胆注视着美国人所体验的现实,以图将其记录。

Porpentine Charity Heartscape

Porpentine Charity Heartscape 制作的网络游戏在形式上会让人想起像《俄勒冈之旅》那样由玩家选择不同选项来推动剧情的电子游戏,在内容上却通过超现实的讲述来挑战权力的构成与平衡。惠特尼六层的一个角落里放满了电脑终端,参观者们可以坐下并亲自体验这些由一个个问题和选项构成的奇怪而诡谲的世界。你需要慎重做出每一个选择,因为每一个选择所引出的下一个问题、下一条对话都能激起玩家巨大的感情波动,或是气馁,或是鼓舞,或是羞愧。

劳尔·德·内韦斯(Raúl de Nieves)

出生于墨西哥,目前生活在布鲁克林的艺术家劳尔·德·内韦斯的作品可能是这次双年展中最壮观的一件。他的场地特定的“花窗玻璃”,开始&并非结束&又或者在其中&在结束之间是开始&结束占满了惠特尼六层的落地窗。尽管这件复杂精细、棱镜一般的作品看起来是由彩色玻璃和铅管锻造而成,但实际上艺术家采用的都是在小学生手工箱里能找到的材料:纸、木头、胶水、胶带、珠子和硫酸纸。

同样的,德·内韦斯布满珠子的雕塑也是由普通材料经过神秘改造而成的。其中一些被装饰得满满的鞋子看起来就像是被钙化、制成钻石的鞋子抽象体;另一些则是德·内韦斯在行为艺术演出中所穿的服饰,被摆成了颇为危险或具威胁性的造型。

莱·利达雷(Leigh Ledare)

尽管莱·利达雷的16毫米影像投影并非是展览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他电影中寂静的莫斯科街景与影片对人性的严酷审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车站》(Vokzal) 捕捉了在三个相邻火车站外人们的互动,将个体之间的行为和社会分崩离析的征兆相连。整部影片配以一首放满了速度的新!乐队 (Neu!) 1973年的作品。

阿丽莎·尼森鲍姆(Aliza Nisenbaum)

阿丽莎·尼森鲍姆色彩丰富的画像简单得令人质疑。选用颜色亮丽的油画颜料在亚麻布上作画,这位画家的作品里描绘了每日生活的亲密隐私,比如一对情侣阅读《纽约时报》或是站在柏油路上的跑步俱乐部成员。然而,尼森鲍姆画中的主角经常是被大面积无视却容易被歧视的无证移民。通过将无证移民的生活记录在画布上,她的作品为移民赋权,将他们的名字和面孔在油画这一度只有富人和白人能够接触的媒介中保存。

波普·L,又名威廉·波普·L(Pope. L., a.k.a., William Pope. L)

说实话:波普·L制作的由2755片博洛尼亚香肠覆盖的立方体让人作呕。这些微微卷曲、耷拉着的熟食香肠被排列在格子中,每一格都配以一张黑白人像,其准确性和恶心的味道都让人印象深刻。然而这件作品最打动我们的是在被肉覆盖的立方体内的文字。这件作品对于语言、事实和数据的处理和操控令人着迷。一个专业的小建议是,拿你的手机照下立方体内的文字,这样你就可以在逃离香肠的香味,尽情阅读。

利莱·阿西顿·哈里斯(Lyle Ashton Harris)

走进利莱·阿西顿·哈里斯由投影图像和影像组成的装置作品有点像登上一辆魔法学校的巴士,一场前往艺术家脑海的修养之旅即将启程。他的又(现在)一次由一系列1986年到1998年间哈里斯朋友、家人、爱人的照片组成,通过艺术家自己和他人的亲密联系见证了各类重大社会变化,比如多文化主义、艾滋病行动、LGTBQ维权的行动。罗伯塔·法莱克(Roberta Flack),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 和格蕾丝·琼斯(Grace Jones)的音乐为作品增添气氛。

阿尼卡·李(Anicka Yi)

比阿尼卡·李令人入迷的3D电影味道基因(The Flavor Genome)更让我们兴奋的作品可没有几个了。这是一部情节出人意料的22分钟自然/科学纪录片——这部精致拍摄的影片记录了一名“味道化学家”前往亚马逊丛林的旅途,揭露了化学增强的诱惑和基因工程、生活科技所带来的焦虑。镜头捕捉到了实验室中安置好的动植物,让人想起诸如《主厨的餐桌》这样的“食物黄片”纪录片。仔细撰写的故事和细致入微的事实点缀让虚构的影片显得真实:如果李的人工混合的世界并非当今的现实写照,这也会是我们的未来。她对于3D电影的娴熟操控令人惊喜;现场并没有红蓝3D眼镜到处乱晃。这让我们看到了3D电影令人激动的未来。

奥托·吉伦(Oto Gillen)

Instagram的普及使得如今的街头摄影变得似乎无处不在:每个有着一部iPhone的人都可以走到街上拍摄。但你需要拥有一双像吉伦那样的双眼,才能捕捉到纽约人潮中温柔又奇特的人性画面。在双年展上他的照片都是纵向的(或是被裁减成了纵向),并且投影在一面高墙上,放佛是一部巨大的iPhone在向我们展示摩天大楼和街头人群的影像。带着眼镜和一只眼罩的年轻人插着腰望向我们;一对情侣在街角偷偷亲吻。对于这座不肯放慢节奏的城市来说,这是一张柔软而动人的快照。

考琳·史密斯(Cauleen Smith)

考琳·史密斯手工缝制的横幅被挂在美术馆大厅和第五层,让人想起最近在美国能不断见到的抗议标识。根据策展文案,这件作品是专为游行设计的,在某种层面上是因“艺术家本人对于那些黑人遭到警察暴力的视频感到的疲倦和厌恶”而作。敏锐而美丽,这些由小小金属片覆盖的横幅像是极富个人意义的工具,为创作改变而生。

2017年的惠特尼双年展将持续到6月11日。


Written by : 卡拉·文森斯坦(Kara Weisenstein)

Translated by : 徐思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