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外状态”:UCCA以23个年轻艺术家群展回应现实之变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2   浏览数:1385   最后更新:2017/03/22 22:19:31 by guest
[楼主] 陆小果 2017-03-21 20:54:26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Mona Qian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新展“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于3月18日开幕,共有23位/组国内外艺术家作品参与,其中17位/组是来自中国,绝大部分都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面对当下的地缘政治、民粹主义浪潮,我们希望可以从把身处的现实作为出发点,在艺术中找到某种治疗的方式。放出艺术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而为大家提供更多的理解空间。”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在展览开幕时如是说。


北京。“面对当下的地缘政治、民粹主义浪潮,我们希望可以从把身处的现实作为出发点,在艺术中找到某种治疗的方式。放出艺术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而为大家提供更多的理解空间。”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在3月18日开幕的展览“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这个馆现在也处于属于自己的‘例外状态’之中,在策划展览的过程中既考验我们的能力,又证明了中国当代艺术行业对我们的支持。”

陆明龙《中华未来主义》(1839—2046 AD)(静帧),立体声高清录像,2016年,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沈莘《夜莺的挑衅》(静帧),四频影像装置,2016-2017年,图片来源:TANC


“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是跨度超过4个月的一次大型群展,共有23位/组国内外艺术家作品参与,其中17位/组是来自中国,绝大部分都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


展览标题“例外状态”源于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在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的论述中得到延伸,指涉一种政治境况。而在当下,“例外状态”与“常态”之间构成了一种辩证关系。

姚清妹《光谱:夜之皇室芭蕾II》(静帧),影像,2017年,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田霏宇和其他四位青年策展人郭希、杨紫、李佳桓、王文菲一起,通过大量的探讨、研究和与艺术家的沟通整理,最终展览得以成型。展览占据几乎全部的展厅空间,观众走入其中,会发现自己置身于大小不一、形状相异的白盒子之间,根据盒子的编号可以依次观看完每一个艺术家自己单独呈现的作品。从某种形式来说,这就好像是23个微型艺术家个人展览。

“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建立在 UCCA 对当代艺术实践的长期研究与考察基础上,延续2009年的“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2013年的“ON│OFF: 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等每4年在 UCCA 举办一次的大型群展,试图在2017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性时刻将艺术实践置于近期的社会现实中进行审视。

李竞雄《无题(绘画)》,2016年,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此次展览空间设计由 OPEN 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之一李虎负责,他为这样大规模的群展设想出“23个小美术馆”的概念,又将几个展厅中间的甬道部分变为空旷、明亮的活动区域,当中摆放可以自由排列组合的黑色大沙发,与各自独立的盒子聚落群形成了反差。


“这个设计给予每一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单独的尊重,不制造竞争和冲突;它自成体系,将不同的作品聚集于一室,尽管有反差和个性,却营造出空间的民主。”他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说,“中间既是论坛,又是图书馆,供人阅读、聊天休息。这是展览的开始,也是展览的结束。也是再次开始的地方。”

朱昶全《过去直奔而来》,双频影像、灯箱、现成品,2017年,图片来源:TANC


在最初接到这个空间设计项目时,李虎从自己参与、观看各类大型国际展览的体验出发,开始就要避免观众容易看丢某个东西的情况。于是他与策展人共同商讨,决定在23个白盒子的画上编号,而顺序大致按照作品内容里提到的发生年代,从远古到未来成为一条隐藏其中的观展线索。比如一号盒子《意外标本间》里面有来自远古的自然遗迹,二号盒子朱昶全的作品里面涉及的马可波罗,二十三号盒子陆明龙的《湿婆之路(首尔2072)》等。


白盒子中间狭长的空间会类似街道、胡同,还有的连接角落仿佛天然形成的小广场,为大家提供对话和停留的地方。策展人之一杨紫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说,作品之间相对独立,但是需要有彼此之间的关系,时间线就可以满足这个要求。盒子们挤着参观者必须沿着一个路线行走,而很多作品需要花时间在里面安心看,这与观看城市与建筑内容异曲同工。


朱昶全《过去直奔而来》,双频影像、灯箱、现成品,2017年,图片来源:TANC


在最初接到这个空间设计项目时,李虎从自己参与、观看各类大型国际展览的体验出发,开始就要避免观众容易看丢某个东西的情况。于是他与策展人共同商讨,决定在23个白盒子的画上编号,而顺序大致按照作品内容里提到的发生年代,从远古到未来成为一条隐藏其中的观展线索。比如一号盒子《意外标本间》里面有来自远古的自然遗迹,二号盒子朱昶全的作品里面涉及的马可波罗,二十三号盒子陆明龙的《湿婆之路(首尔2072)》等。


白盒子中间狭长的空间会类似街道、胡同,还有的连接角落仿佛天然形成的小广场,为大家提供对话和停留的地方。策展人之一杨紫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说,作品之间相对独立,但是需要有彼此之间的关系,时间线就可以满足这个要求。盒子们挤着参观者必须沿着一个路线行走,而很多作品需要花时间在里面安心看,这与观看城市与建筑内容异曲同工。

麦克斯·霍珀·施奈德《意外标本间》,综合材料、亚克力托盘、聚合树脂、铝结构、定制五金,304.8 x 274.3 x 38.1 cm,2015年,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艺术家廖斐的盒子看起来直接和宇宙连接。《一件地球雕塑》悬在空中,两台显示屏被连结在钢结构两端,分别显示中国南海和澳大利亚附近的实时气候监控影像,模拟地球相对的两端形成龙卷风的形态。“当两个半球同时产生龙卷风的时候,我觉得地球就像是一件雕塑作品。”艺术家如是说。《无限接近平坦》则是平铺在地面上的进口美国松木木板,他借鉴了微积分的概念:一块漂浮于水中的木头,将浮出水面的部分一次次割去。虽然理论上可以无限切割,却受限于现实中的技术制约;最终所呈现的木块数量也因此有限,并被顺次放置于地面上。


苗颖的“盒子”是整个展览中唯一没有出入口的一个,四面都围起来让人无法进入。除了墙壁上的显示屏,人们只能通过在三面凿出大大小小的孔洞窥探内部空间,可以看到模样廉价的展板上,有“亲特网+”的战略策划书、目标、理念、品牌故事等等。观众看完自然会心,因为这一切都是对“世界互联网大会”所提出的“互联网+”概念的全盘山寨。艺术家捏造了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品牌。之前这个作品以网页形式展出过,这一次展出则更实体,更详细,试图探讨“新媒体营销”和“政治营销之间的共谋关系,从而反映现实中网络领域的某种态度。

苗颍《亲特网+》,多屏影像、壁纸,2016年,图片来源:TANC


社会与艺术环境的变动,让呈现年轻艺术家创作面貌的群展不再特别强调“中国制造”,与4年前年初开幕的“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相比,这次群展收纳了更多海外艺术家的作品,比如麦克斯·霍珀·施奈德(Max Hooper Schneider)的《意外标本间》、索非亚·阿尔-玛丽亚(Sophia AI-Maria)的《黑色星期五》以及曾吴(Wu Tsang)的《正确宣言的形状》等装置与影像作品。


这一个个盒子都以年轻的当代艺术家视角看待当下生活的世界,这一切的背景还有2015年中国政府引入的“新常态”一词,用来描述中国经济增长的状态;尽管现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与2000年代早期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但仍然优于其他大部分主要经济体。这或许将催生出艺术家们赖以生活与创作的另一重“例外状态”,而这一状态又恰恰根植于全球化状况的日常性之中。(撰文/Mona Qian)


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展至7月9日

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4号路

[沙发:1楼] guest 2017-03-22 21:31:55
来源:新京报 作者:何建为


“例外状态” 展览里都是逃不过的现实


《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诗人 写了一篇关于大海的小说》

1990年生于河北的马海蛟偶然收集到一封家书,是一个叫做“李成”的人写给爷爷的信。

1987年生于安徽的李竞雄展示的《无题(绘画)》

《不杀之恩》(图为视频截图)

这是一场你逃不过现实的展览。

23个大小不一、不同形状的盒子装着的远远超过23种现实,收录着23位/组国内外艺术家的“艺术考察”。

每四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UCCA)都会推出一次大型群展。2009年的“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集合了8位/组四十岁以下的中国艺术家;2013年的“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选择了出生于1976年至1989年之间的50位/组艺术家。

今年,“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首次有国外艺术家参展,也没有刻意强调“年轻艺术家”。用UCCA馆长田霏宇的话说:“这一次是非常故意地,没有去说所谓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的群展”。他相信,每个看过展览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在各种层面上,已经很难从一个艺术作品判断出创造者的国籍、祖籍。”

之所以聚焦现实,田霏宇说:“在面临民粹主义的浪潮,地缘政治上正在发生的多种变化,我总是觉得可以回到艺术,从艺术上去找到理解和治疗这个世界的方式。”

展览于3月1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将展至7月9日。

难民危机

在没有灯光的长方形白盒子里,屋顶上吊着好几个大扬声器。每走到一个扬声器下,就会传来海浪声、飞鸟声等。

这件声音装置作品有一个浪漫的名字——《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诗人 写了一篇关于大海的小说》,背后却是一个残酷的故事。

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成为全球瞩目的事件。出生于广西的艺术家梁半邀请居住在欧洲的朋友在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及巴尔干半岛等地的海滩录制了海浪的声音。这些海滩都是欧洲难民危机事件中人们登陆的海滩:希腊科斯岛海滩、意大利撒丁岛海滩等。

从这些扬声器底下走过,传来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你无法分辨哪个声音来自哪片海滩,却能听到历史与现状的碰撞声。

家庭分裂

1990年生于河北的马海蛟偶然收集到一封家书,是一个叫做“李成”的人写给爷爷的信。信件讲述了爷爷看不起自己有残疾的爸爸妈妈,指出爷爷搞家庭分裂主义,希望爷爷团结家庭成员。

从这封信出发,马海蛟做成了三频影像作品《家庭分裂主义》,用“伪纪录”的方式塑造了3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军营里训练的青年士兵、患有眼疾的中年生意人以及信仰基督教的老年知识分子,对应着三代人。现场还展示了这封信以及信封。

策展人之一的王文菲介绍说,第三个视频原本是要拍摄马海蛟认识的一位信仰基督教的老人,但是那位老人去世了,所以就在老人相关的居所用摆拍和场景重现的手法拍摄了一些素材。

“白银”杀人案

1987年生于安徽的李竞雄展示的《无题(绘画)》是长十余米、高约2.2米的绘画装置,架设在旧钢架以及用水冲洗出纹路的软垫上。作品表面描述的是场刚结束的火灾。实际上,他的创作灵感源自甘肃省“白银”连环杀人案。策展人之一的杨紫说:“作品看起来有一点像果冻的感觉,其实艺术家是在讨论大众媒体普遍渲染和传播这种残酷事件,以及观众对这类事件有所需求的心理机制。”

不杀之恩

展览给艺术家陈陈陈的空间非常“奢侈”,帘幕挡住了他的装置作品,外面排着队,每次只能进去四位观众。

《不杀之恩》是这件作品的名字,艺术家说灵感来自电影中经典“求生”的镜头。几乎只要是有悬崖的场景,就定会出现这样的镜头:站在悬崖上的人对于将要掉下去的人,是救他一命,还是一脚踢下去。人与人的临界状态,是他想要表达的。所以,艺术家在这个空间里试图“复原”一个“高塔”,观众可以爬上“高塔”。低头一看,四周都是悬挂在“高塔”边缘似乎要掉下去的人,好像你随时踢一脚,他们就会掉下去似的。抬头一看,是城市的鸟瞰全景。

你看到那些命悬一线的人们,是陈陈陈实地拍摄的,他把从事高空作业的工人悬挂在高约34米的高塔上,用飞行器进行拍摄。在进入展示空间之前,墙上有两个视频,播放着拍摄过程中的纪录片。

[板凳:2楼] guest 2017-03-22 22:19:31
还以为是中超U2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