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网周荐 | 你和艺术大师之间只差一面镜子
发起人:艺网ywart  回复数:0   浏览数:3203   最后更新:2017/03/14 11:51:40 by 艺网ywart
[楼主] 艺网ywart 2017-03-14 11:51:40
                   

艺网

首次听闻《隐秘的知识》之言论差不多正是在5年前,但当时只是像听笑话般忽略,一是在我心中神一样存在的艺术和艺术家怎能是用如此“低卑”的手段完成;那些赫赫威名下的凡.艾克、荷尔拜因、维米尔等绘画大师岂不都成了骗子?!二是这作者大卫.霍克尼也是位画家,又怎可能将绘画的秘密全然公之于众?!岂不自断“财路”?或许这只是个噱头罢!

如今往事重提,终究结果怎样,小编班门弄斧,待不甚完备的简述一二。(其实篇幅较长,但都是干货,请耐心赏读~)

一本书

艺网

《隐秘的知识》第一版成书于2001年,瞬间引爆了相关各界的震惊和轰动,但更多的是质疑和不屑。此后大卫.霍克尼又用近一纪的时间钻研锤炼,于2012年将此增订版呈现于世人面前,艺术家尤其艺术史学家再怎么不乐意,在严密的逻辑、证据、文献下再也无法阻挡悠悠众口。

一个艺术家

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生于英国,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上世纪70年代任教于依阿华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霍克尼现今被称为英国艺术教父,因为他足够老,更是因为足够伟大,无疑是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

本书中大卫.霍克尼以安格尔(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的一幅素描入题,展开了一系列追问,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利用光学仪器,即非裸眼获取画面影像从而完成不朽的名作。裸眼(霍克尼书中提到的概念)——指画家不借助其他任何成像器材,纯以眼和手的配合来描绘想象或现实场景的绘画观察法。

一种疑问

路易.弗郎索瓦.古迪诺夫人 安格尔 1829

当我们去掉大师光环,适当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比例失常,难道安格尔也会有如此的低级错误?

当我们把身体比例扩大近8%,瞬间舒服多了(小编事逼呵呵还是验证了一下~)

1999年大卫.霍克尼在伦敦国家美术馆观看这一幅画时的发现,引起了极大兴趣,在惊艳于安格尔以快速的时间就把素不相识的模特形象画的形神具备的同时,发起了一个疑问,并且在安格尔一些素描中发现了类似安迪.沃霍尔(20世纪最有名的艺术家之一,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用投影仪画实验素描的痕迹。

画面红心处的线条,没有按照瓶子的形状顺延,而是极自信有力的走向了阴影,画过画的人都会认为这是极不合理的。

那么,安格尔会不会也运用了某种光学成像仪器来定位、描摹完成作品的?霍克尼这样想一边想,一边展开了一系列长达14年的探索追寻。

一些证据

霍克尼从小孔成像开始追寻到凹面镜、透镜,再到透镜、凹面镜、平镜的组合,他发现历史上那些名作借助光学仪器的痕迹在变化,经验也在累积。镜头式图像集中发生在14世纪——19世纪这一阶段,这期间主要疑点如下↓↓↓

1、小尺幅人物肖像作品众多

在使用小孔成像(或相机暗箱)和凹面镜投影的情况下,无论暗室焦距怎么调、凹面镜多大,其清晰的有效图像的大小都不超过30厘米,这是其光学特点。超出这一有效范围之外的图像,就不再能获得清晰的对焦。因此,这时期借助仪器完成的作品尺幅必须很小,诸如安格尔大量的小尺幅肖像,维米尔的多数作品等。

艺网

倒牛奶的女人 维米尔 41x45cm

维米尔的这幅名作在见到原作之前任谁也不能相信只有小小的40厘米左右。

2、X光下扫描不存在稿子

维米尔、卡拉瓦乔等大量作品在用X光扫描时,发现表层下方没有常规意义上的线稿或者素描稿,像是直接用颜色一气呵成。反而卡拉瓦乔下面这幅作品,黑白显示下不禁特别符合照片光线分布,而且黑线处有凹痕,是用笔杆快速定位留下的痕迹,(可考证)我们在为其精准娴熟的定位震惊的同时在想是否是在光学仪器呈现的影像上直接划下痕迹。

朱迪斯与霍洛弗尔尼 1589 卡拉瓦乔

3、单色处理与照片呈现方式雷同

艺网

去掉艺术家主观施色看素描关系,丢勒在短短一年之间对结构光影的技术把握程度可以用飞升来表示,单色显示下和光学影像中光线分布规律极为相似。(右侧)

这幅水彩小编依然事逼呵呵的也验证了一下,貌似确是这个意思。

4、变形

在很多世界名画中,我们会发现主人公的比例显得特别奇怪,比如

法国画家夏尔丹《从市场归来》中女孩的长胳膊:

凡.戴克描绘的至少有3.65米高的女士:

帕米贾尼诺笔下雄浑的女性肩膀:

罗吉尔.凡.德尔.维登画中男子的大脑壳(或小身板):

看到这幅作品局部时请原谅我没节操的笑出了声儿...

画面诡异的变化绝不是那么单纯,由于现阶段的光学仪器不能提供大面积清晰的成像,画家们就会想到各种方法来弥补,采取分别对焦描绘各个局部的片段,然后再将它们拼贴成全幅的办法。但如此一来,西方长久以来传统绘画中的“单点透视”就被“多重窗口透视”(多点透视)所取代。而“多重窗口”的拼合总会有“透视错误”的痕迹,也就造成了在这些作品上留下来的“证据”。

这种“对焦不准”不可能出现在用肉眼观察的情况下,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使用了光学仪器,仪器的空间移动导致的多点聚焦而形成的结果。比如霍克尼的某阶段创作就是根据这个理念完成的。

梨花公路 大卫.霍克尼 1986

依然抱有疑问的童鞋们来欣赏下幅作品,这是光学仪器使用痕迹的最佳佐证,也是光学仪器相对广泛普及的铁证。

两大使 荷尔拜因 1533

请注意,荷尔拜因的作品前方那一不明物体,很奇怪,和画面丝毫没有关系,作为绘画大师为什么有这一安排?当我们把画面中的不明物像变形之后得出一完美的骷髅形象,充分证明了荷尔拜因是有方法来看到这一现象的,或者再脑洞一点,这是老荷的苦心,故意留下的证据,也是在毫不避讳的向后人展示观察方法和技术手段。那么为什么会这么晦涩,而不是公然宣创?这就有关“秘密”的体现,别着急,后面有阐述。

5、画中出现大量左撇子

16世纪末,画中突然涌现了大批的左撇子:大多数人用左手端酒杯,革命者举起左拳,士兵用左手敬礼等。还是那句话,画面表现的任何突破性变化或者诡异性变化,都是技术改革成功的体现。

这时期出现(改良)一神器——透镜,16世纪左右,普通透镜的尺寸有了突破,使艺术家发现不再受小孔(或相机暗箱)成像单一且范围小的问题,普通透镜拥有更广阔的成像范围视域,开始取代凹面镜。于是有大尺幅的、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出现。

微醺的酒神巴库斯 卡拉瓦乔 1595-1596

喝酒男人肖像 安妮巴勒.卡拉奇 1582-1583

饮酒者 弗兰斯.哈尔斯 1626-1628

但是,由于透镜折射出的图像是左右反转的,这个是必然的透镜特性,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用现代技术(其实就是个PS)将这些画作镜像一下使得他们平行翻转过来,会发现画面更加自然,构图、视点、重心等更舒适合理。

“左撇子”现象从卡拉瓦乔开始至少延续了四十年,直到高品质的平面镜出现,再度反射可以将图像又反转过来为止。同时卡拉瓦乔几乎没有素描作品留世,或许有着相当充分的理由。

一种仪器

小伙伴不必为古人担心,也不要以为玻璃等物件是近现代才有的高深产物。

1、镜子

古罗马时(约公元前9世纪)就已出现镀锡或镀银在铜锡混合制造出的青铜镜,在1317年就出现了将玻璃和铅、锡组合制作而成的几乎媲美现在水银镜的镜子。到了16世纪初就已然有了完备的镜子供应商,1564年之后就实现了镀汞的镜子,即现下我们常用的镜子。

2、显像描绘器

艺网

有没有很诧异?反正小编初见时表示难以置信的震惊...他们早已形成了产业链吗?

有兴趣的伙伴可以戳图仔细看一下霍克尼制作的照片墙,按照透镜、镜子乃至相机发展史,几乎丝丝相扣。

“化学摄影术的进步给予油画艺术以很大冲击,它点燃了一场反对光学写实图像的革命(印象主义、立体主义)”

红线:借助仪器作品 绿线:裸眼绘画作品

图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品中的“稚拙”之气一直到1870年前后才再度出现于画面,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因为照相机的相对广泛应用,不再需要这种技法,也才有了印象主义,它的诞生恰好就在19世纪60一70年代,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

光学仪器式图像产生前、流行时、摒除后作品面貌对比

至此,我们几乎已经可以断定这些知名的、不甚知名的艺术家,或多或少都在用光学仪器作画。但霍克尼在文中也不停地在强调重申一个观点:光学器材本身不留痕迹,它们并不会画油画。油画和素描都是人手绘制的。

关于“秘密”

历史上艺术家为何不把这一行为或技术公之于众?霍克尼在书中给了大量文献资料,或许除了艺术家的私心,更大程度上是不敢,太多有新发现并积极分享秘密的科学家下场惨烈,诸如布鲁诺、伽利略等,其下场我们都有证可查。所谓“秘密”在过去,尤其在宗教统治下,更多时候等同于“危险”和“反叛”。

OS:其实在敲定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小编内心也是拒绝的,我这种无私无畏的“秘密”推广者会不会也要遭此大劫呢?好怕怕~

霍克尼小孔(相机暗箱)成像验证

霍克尼凹面镜成像验证

更多的细节论证等还是等待大家细细品读吧,小编好像已“剧透”太多,还请诸位手下留情...

霍克尼的验证(公开的)大致也就至此了,但在成书编纂的同时却悄无声息的产生一个团队,霍克尼理论的验证、实施者:蒂姆及其团队。其验证过程形成了一部纪录片↓↓↓

一部电影

从未画画的蒂姆将运用霍克尼和自己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成功的亲手将维米尔的“音乐课”通过写生画出来,为我们呈现出历经5年完成的纪录影片《蒂姆的维米尔》(Tim'sVermeer)。

蒂姆是谁?通过视频简单了解一下 ↓↓↓

这简历,啥叫人生赢家?蒂姆就是完美体现。当这些蒂姆都拥有后,某天的下午:维米尔,挺牛X,我也要画成和他一模一样的。在接触到大卫.霍克尼的理论后,蒂姆的大脑迅速运转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可行。

先期,蒂姆用小孔(暗箱)成像原理,勾形还是可以的,但是问题来了,不会调色。不过这可难不住我们的科学家。

通过一个简单的倾斜45度角的镜子,用镜子的边缘观察,不停对比影像和画面,当看不到镜子的边缘时,就证明颜色和形状都是准确的。

但是,这是很明显的临摹,蒂姆要的是在一切还原于维米尔的时期,“写生”出维米尔的作品《音乐课》,那么只能是等比例重建,还原画面中的实际场景。不过这又有什么呢?有钱任性...说干就干,蒂姆充分利用聪明的大脑、饱满的热情,当然更少不了巨大的殷实资产支撑,走起...

艺网

动笔之前,他亲自去拜访了《隐秘的知识》作者,艺术家大卫.霍克尼。

亲自去观摩已被女王收藏的,维米尔的《音乐课》原作。敢想敢做啊,庆幸的是这听起来荒唐的举动,最终还是获得了女王的支持。

万苦艰难,恕不赘述,在213天之后,终于打造好了蒂姆相对满意的音乐课中的场景。

万事俱备,亲爱的蒂姆终于要开画了...开始验证和挑战...

画面中上音乐课的小女孩是他放暑假的女儿亲自上阵做的模特,随着日子的推移,电影的推进,蒂姆的《音乐课》慢慢有了眉目...

当然,期间不会一帆风顺,诸多问题等待着蒂姆来克服,室内的低温、架子的歪斜、光学透视的缺陷、身心的疲惫...

漫长的130天不徐不疾而又瞬间度过了,蒂姆终于热泪盈眶的迎来了成品展示时刻...

这是什么鬼...?大家不要急躁,原谅小编的马赛克,欲知详情,请静下心来去观影...不过小编看后的心情确实如上图O(∩_∩)O哈哈~

蒂姆将自己打造的《音乐课》成品展示给霍克尼和专业画家、艺术家...

不要夸赞小编的严谨,想知原貌,请看电影~

附:豆瓣影评

一位英国艺术教父,一位没摸过画笔的发明家,一本书,一部书,再现了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让我们重新发现了神化般的艺术大师散发的人性气息,拉近之间的距离,更加的亲切~

从一个对维米尔画法的假设开始,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发明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花了213天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场景,花了130天把画画出来,总共花了一千八百多天还跑了英国和荷兰,证实了自己的假设。疯狂、天才、自娱自乐,让我欣赏又羡慕。

Tim Jenison给贵国土豪们树立了一个有钱人如何花钱的好榜样...

5年,蒂姆及其团队在为考证其理论而努力,并形成实践成果,而我们呢...其实生活从不欺骗我们,只是我们欺骗了生活...

想了解更多艺网艺术品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艺网大拿

更多艺网艺术品来源:http://pages.ywart.com/news-dana/31


上艺网,购艺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