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肉身成道——隋建国最新观念作品展挑战雕塑概念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1   浏览数:1407   最后更新:2017/04/19 22:20:26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7-03-10 16:29:26

来源:文艺星球


通过黏土发生一种简单的紧密关联——一系列的行动,即抓紧、释放继续而分离——隋建国深入到了一种透着其老道的雕塑感觉的前意识状态。包在黏土团块周围的负空间,夹持着艺术家双手抓握挤压的指纹与印痕。仅仅凭借这一点,隋的此类作品转向了与罗丹和德·库宁不同的创作路径,它们声明在泥塑过程中,艺术家的身体作为主要角色与作品发生直接关联,恰如自我肖像的底片。这一系列行动产生的结果,便是一个“物”的诞生,一件艺术家无意以任何常见的艺术方式——雕塑、加上、减去,总之是与传统雕塑有密切关联的那些手法——来赋予其形象承载任务的“物”。也即是从这一刻开始,全新的工作模式开启了:隋与现代大师们分道扬镳,通过与计算机程序员及铸造工匠们开展合作,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贝蒂-苏·赫尔茨


隋建国最新个展“肉身成道”于今天在佩斯北京开幕。展览呈现了艺术家2016年- 2017年的最新创作。2016年,这位中国当代雕塑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迎来了他的花甲之年,并正式从中央美术学院退休,结束了他30余年的教学工作,戏称自己在60岁才终于成为了一位“职业艺术家”。

隋建国:肉身成道

开幕时间:2017年3月9日(周四)下午4-6时

2017年3月9日-4月1日

北京798艺术区,佩斯北京


作为中国当代雕塑的领军人物,隋建国在近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发展出极富思辨性的创作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在其艺术家与教师的双重身份中通过不间断的思考与实践去探讨雕塑的立身之本。此次展出的新作可被视为隋建国过去十年创作的阶段性总结,在其自2006年《时间的形状》以来的艺术探索中,艺术家与雕塑自身的内在关系逐渐显露,并成为其创作思考的主线。艺术家早期的表现主义抒情及此后的符号化表现手法均被其一一摒弃,而正是通过对造型技巧的剥除,艺术家得以在“创作的最小化”过程中逐步接近创作的核心。

在此次展出的《手迹》系列中,雕塑家的工作被最终简化为手部的一捏一握,并通过这个最为基本的身体行为暗示了创作者与材料对象的实质关系。被手掌挤压过的粘土以其自身特性中的顺从与柔韧成为了艺术家身体最忠实的记录者。在粘土表面凹凸起伏的印痕中,雕塑家的手成为了无法否认的绝对存在。而艺术家在对自身身份进行确认的同时也赋予了粘土以全新的命名——通过与艺术家身体的互动,这一在雕塑的历史中长期充当形象载体却被视而不见的柔软材质第一次成为了自身的肖像,并借助21世纪的工业技术程序获得了公共化的纪念碑性。在同步展出的录像作品《肉身成道》中,身体作为起因的不可或缺性被更为明确地揭示出来,艺术家捏握泥土的每一个发力瞬间均被高速摄影机记录,使得雕塑的创作过程更接近于一场行为演出。在展厅幕墙上持续进行着“表演”的手填补了雕塑外部凹陷出的时空空缺,将二者合并为一个完整的现场。



粘土(局部)忠实地记录下了艺术家之手的一切痕迹。


艺术家捏握泥土的每一个发力瞬间均被高速摄影机记录下来。


在此次展出的最新雕塑作品中,艺术家使用了高精密度的3D扫描技术及3D打印技术精确捕捉并还原了作品表面的手纹细节。这一最新科技自2008年以来经过了长期磨合终于在2015年实现了技术的突破,得以被艺术家运用于创作中,打破了此前在泥稿放大过程中对于细节还原的技术局限,使得雕塑作品的表面肌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程度。这种精确带来的突破并非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对艺术家美学理想的逐步靠近——以高科技处理生成的作品如科学实验般精确记录下材料的特性与受力结果,将前一阶段作品中仍旧相切于抽象表现主义的造型手法边缘的艺术观念,彻底推进到对于雕塑身体性本质的客观揭示。而这种对于科学及工业技术的开放态度正是隋建国作品中现代性的气质根源。




隋建国是中国当代雕塑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被评论家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隋建国在艺术探索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的雕塑将观念与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品多以大的尺度感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力。隋建国早期的雕塑作品带有很强的符号性,这些符号大多与社会、历史的特殊记忆密切相关。随后,他的创作逐渐抛离了个体的身份,创作进入了更为宏观的视角,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文化探索。同时,隋建国也成功地将雕塑带入一个全面反省中国现代性的艺术实践中。无论是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后来创作的“中山装”、“恐龙”等经典形象,都是在中国本土的知识谱系和文化经络中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具有明显的知识分子气质,流露出严肃的社会批判立场和人文道德指向。此外他的创作还涉及影像、公共行为等领域。

2015年佩斯北京个展现场

2014年在 L.A. Louver 个展现场

2013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展出《盲人肖像》

2012年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衣纹研究》

2012年佩斯北京个展“隋建国”展出现场

盲人肖像,2008,铸铜

衣钵,1997,铸铝

殛,1996,橡胶皮、钢钉

地罣,1994,石头、钢筋焊接

无题,1987,石膏


现场,隋建国老师接受了星球君的采访


星球君:您这次展览的主要主题是《手迹》,而您之前的《盲人肖像》也是强调了作品“手捏”的手工感,您的这两个系列做品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隋老师:联系是有的,这一次《手迹》的作品是《盲人肖像》的深入和发展,《盲人肖像》只是把我想表达的手捏的形状表达出来,而这一次的作品不但表达了形状,而且把我手上所有的印记全部纪录下来。

星球君:您这次的作品运用了3D打印的技术,您是怎么看待当代艺术与新科技的关系的?

隋老师:我觉得当代艺术是借助工具进化的,3D打印技术其实就是人类最新发明的一种科学工具。

星球君:您在近几年都有举办过个展,您在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计划呢?

隋老师:接下来我还会延续这个思路继续将这个系列进行下去,未来可能会有更深入的研究,继续进行一种艺术与科技的碰撞。



[沙发:1楼] guest 2017-04-19 22:20:26
来源:ActionMedia


隋建国“肉身成道”

隋建国2017年个展“肉身成道”佩斯北京展览现场


2016年,隋建国这位中国当代雕塑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迎来了他的花甲之年,并正式从中央美术学院退休,结束了他30余年的教学工作,戏称自己在60岁才终于成为了一位“职业艺术家”。

佩斯北京推出的隋建国2017年最新个展“肉身成道”,展出了艺术家自2016年开始的最新创作,这组新作以技术突破作为契机,展现出艺术家在创作观念上的持续深入。新作既可被视为隋建国过去十年创作的阶段性总结,同时也将作为一个起始点,见证其创作的全新阶段。

《手迹》系列中,雕塑家的工作被最终简化为手部的一捏一握,并通过这个最为基本的身体行为暗示了创作者与材料对象的实质关系。被手掌挤压过的粘土以其自身特性中的顺从与柔韧成为了艺术家身体最忠实的记录者。在粘土表面凹凸起伏的印痕中,雕塑家的手成为了无法否认的绝对存在。而艺术家在对自身身份进行确认的同时也赋予了粘土以全新的命名——通过与艺术家身体的互动,这一在雕塑的历史中长期充当形象载体却被视而不见的柔软材质第一次成为了自身的肖像,并借助21世纪的工业技术程序获得了公共化的纪念碑性。

在同步展出的录像作品《肉身成道》中,身体作为起因的不可或缺性被更为明确地揭示出来,艺术家捏握泥土的每一个发力瞬间均被高速摄影机记录,使得雕塑的创作过程更接近于一场行为演出。在展厅幕墙上持续进行着“表演”的手填补了雕塑外部凹陷出的时空空缺,将二者合并为一个完整的现场。



   关于艺术家    

隋建国(生于1956年)是中国当代雕塑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被评论家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隋建国在艺术探索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的雕塑将观念与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品多以大的尺度感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力。隋建国早期的雕塑作品带有很强的符号性,这些符号大多与社会、历史的特殊记忆密切相关。随后,他的创作逐渐抛离了个体的身份,创作进入了更为宏观的视角,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文化探索。同时,隋建国也成功地将雕塑带入一个全面反省中国现代性的艺术实践中。无论是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后来创作的“中山装”、“恐龙”等经典形象,都是在中国本土的知识谱系和文化经络中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具有明显的知识分子气质,流露出严肃的社会批判立场和人文道德指向。此外他的创作还涉及影像、公共行为等领域。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