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民生美术馆开年大展:沈远《无墙》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1   浏览数:1495   最后更新:2017/03/06 21:45:47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7-03-06 11:17:00

来源:中国艺术现场


沈远:无墙

Shen Yuan: Without Wall


主办:中国民生银行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Organizator: China Minsheng Bank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协办: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Co-organizer: Tang Contemporary Art


总策划:周旭君

Producer: Zhou Xujun

策展人:郭晓彦

Curator: Guo Xiaoyan

助理策展人:张嗣

Assistant Curator: Zhang Si


开幕式:2017年3月4日(周六)16:00

Opening: 16:00 March 4(Saturday), 2017

展览时间:2017年3月4日—2017年4月4日

Dates: March 4, 2017-April 4, 2017

展览地点: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二层展厅

Venue: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Hall 2



作为中国民生银行美术机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2017年新年首展,“无墙”于3月4日隆重推出。此次展览是沈远的个展,这位生活和工作在巴黎的卓有成就的女性艺术家,其早年与新近的部分重要创作予以充分呈现。

白费口舌

冰、刀

尺寸可变

1994



沈远是85美术运动中“厦门达达”的参与者之一,并参加了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之后她移居巴黎并一直生活工作在那里,而近年则经常往返于异国与故土之间。沈远一直力图超越纯粹的绘画或雕塑语言本身,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建立相互回应的通道,对所遭遇的各种问题提出艺术家自己的“方案”,其创作往往带有对不同政治、人文环境更为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冲突和生活经历里汲取素材,以细腻的情感和特有的敏锐,完成多重文化间的对话,显示出轻盈、细腻而深沉的特质。上世纪90年代后,移民经历带来的文化断裂和身份认同成为沈远创作的新起点:文化身份的转换、历史记忆和跨语境的交流使她的创作更加丰厚和呈现复调性。


墙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是封闭、自我保护和拒绝他人的象征。当今世界,在家与家、园与园、族与族之间正在重新筑起高墙。‘无墙’与‘墙’永远在它的悖论中”,但对于艺术家而言,关注现实、关怀人性,都要拿出重新发明的态度来。

沈远

课堂作业

鞭炮制作台、儿童凳子、鞭炮、电灯

600x800x400cm

2011


作为居住在异乡的艺术家,沈远更直接的面对今日世界的动荡和变化,并有着更强烈和直接的体验。建墙与拆墙,是当前最受关注的词汇。随着美国大选的落幕,“墙”更是一个被人们从道义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上不断关注和讨论的重大问题,西方世界的“自由主义”和“左派行动”似乎在新的“筑墙”运动中面临挫败。恰逢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与沈远探讨展览计划时,世界经历了如此的格局转变。沈远因此给自己的展览命名“无墙”。她认为,墙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是封闭、自我保护和拒绝他人的象征。当今世界,在家与家、园与园、族与族之间正在重新筑起高墙。‘无墙’与‘墙’永远在它的悖论中”,但对于艺术家而言,关注现实、关怀人性,都要拿出重新发明的态度来。

无墙

水泥乒乓球桌、儿童凳子、树枝、蝉壳

700x500x200cm

2017


在本次展览中,展墙均被触目的铁丝网代替,拒绝身体的穿越但视觉上又是穿透的。展厅入口,视线首先被作品“1/2大碗”割断,这件装置由三部分组成:大碗型的建筑,碗内散落着大城市中典型的密集的贫民简易建筑,建筑群落沿山依次而建。“大碗”,它既是人盛放食物的器皿,又隐喻世界常有的圆形建筑所代表的力量协商装置,在此被铁丝网切开成一半,让我们看到其中显示的力量与存在的反差。


而展览中另一件作品,“我被视,我不被显”隐喻了欧洲的移民问题。铺在地面的灰蓝色大灯箱,上面是一些蓝色的眼睛和几个泄了气的救生艇,观众必须通过一个狭长的双重铁丝网通道来观看作品。这是一个反向的体验,让观者(东道主)身处国境线上。这个通道又连接起展厅的连绵的铁丝网,串联起观者的体验和思路。




【展览现场】













图片自艺术家杨千、野城



展览时间:

2017年3月4日—2017年4月4日


关于艺术家

沈远


1959年出生于福建,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自1990年起工作生活于法国巴黎。


主要个展:“昼之星”(么鲁画廊,巴黎,2015)、“天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2)、“香料”(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曼谷,2010)、“沈远:急促的话语”(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9)。主要群展有:“民间的力量”(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5)、“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2)、“轨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1)、“蹦床”(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2009)、“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威尼斯,2007)、“光州双年展”(光州,2006)、“艺术的力量”(巴黎大皇宫,巴黎,2006)、“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2002)、“移动中的城市3”(MoMA PS1,纽约,1998)、“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7

[沙发:1楼] guest 2017-03-06 21:45:47
来源:scope艺术客


沈远“无墙”:跨越文化隔阂的日常奇迹


 △  沈远 △  


沈远是中国长期持续艺术实践的女艺术家之一,为人低调,另一身份是著名当代艺术家黄永砯的夫人。两人经常探讨艺术,各自一直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创作。与黄永砯取材于历史的宏大视角相比,沈远的创作却将视角对准日常生活和其过往经历,包括移民经历、历史记忆、语言的转喻等。她通过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对材料的敏感,创作的作品温和而深刻。


 △  展览开幕式现场(左起:郭晓彦、沈远、李文华、邱志杰)

△  沈远、黄永砯、汪民安、郭晓彦开幕对谈现场


3月4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呈现沈远个展“无墙”,在沈远眼中“墙”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是封闭、自我保护和拒绝他人的象征。当今世界,在家与家、园与园、族与族之间正在重新筑起高墙,沈远的“无墙”便是以艺术家的自由意志对此趋势的反思。此次展出艺术家的十一件作品,是沈远在国内最大规模的个展,其中四件新作,七件旧作围绕“无墙”展开,沈远也将此次展览视作自己多年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最早的实践者,沈远的作品参与过85时期“厦门达达”和89现代艺术大展,但相比于时下对80年代纯粹艺术精神的集体追忆,沈远却认为她的装置创作在1990年移居巴黎之后才真正开始。

 

“我刚到法国时,无法用语言与别人交流,无法为自己表达思想,也无法为自己辩护。在这种情况下,内心比较压抑,这一段经历,我的印象很深刻,当时就像有一堵墙在我面前。”沈远说。




△  1994年《白费口舌》首次展览现场 


而她推到这堵墙的方式,则是女性特有的柔中带刚。在“无墙”展厅的入口处,墙边嵌着一排用冰做的舌头,“冰舌头”给人的感觉很柔软,但当冰逐渐融化后,即会露出其中深藏的刀,直指观众。这便是沈远移居巴黎后于1994年重新开始创作后的第一件作品《白费口舌》,形象地浓缩她在跨文化转译中产生的语言困境。据沈远解释,该作品是一个过程,“从一个图像到另一个的转化;在我的装置中,冰舌头的融化解释了过度浪费口舌如何会最终导致语言的缺失。”


  沈远“无墙”个展现场的《白费口舌》


国画系出身的沈远虽然在后来的创作中摒弃了国画,但其作品中却总透出“诗意”。如果说《白费口舌》是沈远讨论语言、移民文化的开始,那么作为居住在异乡的艺术家,沈远更直接地面对今日世界的动荡和变化并有着更强烈和直接的体验。建墙与拆墙,是当前最受关注的词汇。随着美国大选的落幕,“墙”更是一个被人们从道义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上不断关注和讨论的重大问题。

 

恰逢北京民生美术馆与沈远探讨展览计划时,世界经历了如此的格局转变。而如何在跨越政治边界和西方话语的藩篱中为艺术拓展新的空间,也成为沈远为本次个展创作新作的重要课题。


   《二分之议会大碗》木、铁丝网、铁 800x800x300cm 2017


深入展厅腹地,展墙均被触目的铁丝网代替,拒绝身体的穿越但视觉上又是穿透的。而视线前方首先被作品从被切成一半的《1/2议会大碗》(2017)割断,这件装置由三部分组成:大碗型的建筑,碗内散落着大城市中典型的密集的贫民简易建筑,建筑群落沿山依次而建;“大碗”,它既是人盛放食物的器皿,又隐喻世界常有的圆形建筑所代表的力量协商装置,在此被铁丝网切开成一半,让我们看到其中显示的力量与存在的反差。”




  《无墙》水泥乒乓球桌、儿童凳子、树枝、蝉壳 700x500x200cm 2017


△ 《蓝色公路》 木、肥皂、非洲儿童自制玩具 900x300x125cm 2003


陈列于主展厅左侧《无墙》(2017)则直接呼应了展览主题,作品元素相当单纯,三个乒乓球桌上,摆放了一些长有树枝的小凳子,这些凳子来自乡村小学,而树枝上则爬满了蝉壳。这件作品与放置于一个展厅的《蓝色公路》和《课堂作业》共同表达了艺术家对儿童生存及教育的关注,尽管问题持久而残酷,但在批评家汪民安眼中却透露着些许希望。


 △ 沈远 《课堂作业》鞭炮制作台、儿童凳子、鞭炮、灯 600x800x400cm 2011


△ 《我被视,我不被显》 灯箱、铁丝网、树脂眼睛 900x800x250cm 2016


而《我被视,我不被显》隐喻了欧洲的移民问题。铺在地面的灰蓝色大灯箱,上面是一些蓝色的眼睛和几个泄了气的救生艇,观众必须通过一个狭长的双重铁丝网通道来观看作品。这是一个反向的体验,让观者身处国境线上。这个通道又连接起展厅的连绵的铁丝网,串联起观者的体验和思路。

 

沈远的创作总是游弋于日常生活的朴素的场景、语言隐喻及转换之中,在呈现大手笔和壮观场景的同时,浸入一种轻盈、细腻而深沉的特质,而这其中也透露出某种复杂信息和语义。




 △  沈远2017年新作《黑钻石》表现了印度妇女因宗教原因每年剃发,却因此成为商业工具的现实


 △ 《仙游》 陶瓷、录像 500x200x60cm 2008


 △ 《南岭史》 录像、水彩 尺寸可变 2015


△ 《帽影》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5


 △   《井》模拟了福建土楼的造型,沈远说,“在土楼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群体生活。水井象征着人们共同的生活需要。”现在遗存的土楼已经少有人居住,而水井,在城市中几乎已经消失。

返回页首